井岡山的革命舊址、舊居等有一百餘處,分布在青山綠水之間,二者相映生輝。人們說這裏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人民軍隊的搖籃,我想它當之無愧。
我們在井岡山常常一邊追溯當年的鬥爭曆史,一邊讚歎這裏的山青翠,水秀美。這裏的獼猴桃便宜好吃,這裏的竹製品精致實用。尤其是集市上那一個個用樹根雕成的人頭藝術品,很受客人的歡迎。我看中了一個人物小木雕,戴一頂烏紗帽,搖一把寫著“難得糊塗”的紙扇,動則頻頻點頭,不亦樂乎。
那養育了中國革命的井岡山,實在是一塊天時地利人和的“風水寶地”。
好樣兒的江西老表
早聽說江西人愛稱老表,就像廣州人叫“大佬”,親切隨便。到了江西省,更發現這裏的老表大多純樸憨厚,待人真誠。集市上買獼猴桃,你請老表挑大的,他決不揀小個的混在其中充數,寧肯剩下小的降價賣。我們的攝像機頭一路震動鬆了螺絲,需要用特小的螺絲刀擰緊,找修表店的老表借用,他一口答應,且隻肯留下兩元押金,歸還時如數退回分文不取。
那日到了井岡山茨坪毛澤東舊居,見附近一間房子裏有對老夫婦,閑聊之下得知那老漢46年參加解放軍,一直打到海南島。複員後回到家鄉,現在擺個小攤幫人理發,政府每月也發25元補貼。說到這裏老人連連說:“發25元不容易啊,國家那麼多人,要好大一筆數呢!我一直受黨的教育,我知道。”他妻子站在一邊,真誠地點頭。
在大井,我們采訪了一位老赤衛隊長的兒子鄒大爺。老倆口見到我們就忙著往屋裏讓,拿凳倒水,還端出一大盤花生、瓜子。我們一嚐,香脆得很。臨走時,大娘抓起花生瓜子直往我們手裏放。
如今的井岡山人來自全國十幾個省市,大多數人都已安家落戶。年青的老表們開始向往山外的世界,有機會便要去闖蕩一番。鄒大爺土生土長的兒子,已經讀完研究生,分配在廣州一所高等學府任教。也有的青年出外幾年又返回故鄉。一位姓劉的小夥子到廣東勞務輸出一年。見了世麵有了主意,返回井岡山承包一片山地搞種養業,很有成績。五十年代的上海知青毛秀英,兩個孩子分別參過軍,讀了大學,原可以留在大城市,但他們要求回井岡山,不為別的,因為喜歡這個地方。
曾經是革命中心地區的井岡山、瑞金,如今的經濟發展和沿海地區畢竟有一段差距。但他們邁開了堅實的步伐,猶如當年鬧革命那樣不再回頭。井岡山市的市委書記、市長等領導人和瑞金縣委副書記都分別接受了我們的采訪,並且熱誠地表示:歡迎廣東鄰居來作客。我想:會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向瑞金、井岡山注目,並相約結伴而去,流連在那片充滿靈氣,充滿希望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