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大山——中國的朋友中國的女婿(1 / 1)

隻消看一眼,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會認定他是“老外”;但他一開口,滿嘴“京片子”順順溜溜地傾瀉而出,又讓許許多多操南腔北調國語的中國人自愧不如。倘若說出他的名字,保準有成千上萬的同胞會想起幾年前在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上,與馬季、薑昆一塊兒說過相聲的那個外國小夥子。對,就是他,那地地道道的中國名字是——大山。

此刻大山就坐在我對麵。他遞過來的名片上清清楚楚寫著:“加拿大駐華大使館?大山?大使公共事務助理”。問他什麼時候當上了外交官,他就說:“我這個情況比較複雜。1991年在北京大學進修中文畢業後,我留在北京自己找工作,進了一家在京的加拿大公司,後來大使館把我借調來了。”聽他那麼純熟、自然、準確地使用咱們現在都不常用的“借調”一詞,我覺得特開心。

大山是從1984年考上多倫多大學後,選擇了中文怍為主修外語的。那時他並沒有料到,他的一生竟會與我們這個遙遠而古老的國家發生那麼密切的關係。1985年,大山首次來中國旅遊,他發現自己對這塊土地和中華民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畢業後,大山獲得了中加兩國人員交流的獎學金,赴北大進修中文,期限是兩年。當時他想:如果半年過去不適應或不想學了,就打道回國。但他很快愛上了北大校園,而且對學中文越來越入迷,一口氣學了三年。就在這個期間,學校推薦他參加中央電視台的文藝晚會演出,大山覺得這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欣然而去。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不久後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薑昆便多了個外國徒弟,大山也因為出現在春節晚會的熒屏上,而成了新聞人物。大山將這個偶然的機會看作是命運所賜,他毫不猶豫地抓住了這個機會。大山這個名字,原本屬於他在一個小品中扮演的角色。如今叫開了,也就順理成章歸給他了。

直到現在,大山和薑昆依然又是師生又是朋友,隔兩三個星期他總要往薑家跑一趟,每年的正月初一,大山跟著薑昆四處串門訪友更是成了規矩。雖然當了外交官,大山仍然喜歡說相聲、演小品,也不時在電視上露麵。單是1993年12月他就參加了中央電視台的三個晚會,其中一個是紀念毛澤東誕生100周年文藝晚會。他在小品中演一個準備來中國投資的外國老板,與毛澤東舊居旁的毛家飯館主人洽談。為此他去了一趟韶山。

廣州,大山來過多次。這回是為了參與加拿大在珠江三角洲舉行的經貿、文化交流係列活動。其中一項內容是與廣東電視台合作,舉辦一台名為《珠江情暖楓葉紅》的文藝晚會。大山既是晚會主持人之一,又登台表演拿手好戲——相聲,許多電視觀眾都大讚這位老外的國語“實在沒得彈(說)。”

大山不遠萬裏來到中國,他覺得這裏為他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會,“我要發揮優勢,好好幹。”他的願望是一年能回兩趟加拿大,1993年實現了,1994年估計也不會有大問題。至於今後,不管在什麼地方,他的事業都選定了,那就是促進中加兩國的學術、文化交流。

末了,大山透露了一個信息:他已經於1993年1月結婚,夫人是位四川籍的北京姑娘。他倆的羅曼史從北大校園開始,當時對方是外語係學生。這事在朋友圈內不保密,隻是沒必要外傳。大山說著從公文包裏拿出了他和夫人的合影,看上去那是位端莊、靈秀的女性。小兩口向來認為,大山的公眾形象要與他們的私生活分開,我當然隻有尊重他們的意願,眼巴巴看著大山珍藏好那張照片。

大山告訴我,平時他們夫婦間多用中文交談。他不無詼諧地說:“這下可好,我的中國話溜得很,英語倒退步了。”

大山,中國的朋友,中國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