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民歌,總也唱不夠——記廣東歌舞劇院著名青年歌唱家李素華(1 / 1)

第一次聽說李素華是在1987年,隻聞歌聲不見人。

那時我正在編輯電視專題係列片《雷州大地》。其中一集介紹廉江縣的安鋪鎮,有首民歌風味的歌要請人演唱。朋友推薦了廣東歌舞劇院的獨唱演員李素華,說是保準滿意。錄好音拿來一聽,果真甜美圓潤,唱盡小鎮風情,讓人怦然心動。

不久便在我們台的演播廳見到了李素華。她正在台上唱那首小鎮之歌,高高挑挑一身民間村姑的裝束,倒越發襯出她的清新脫俗。那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尤其添神采,把歌中的蘊含歌外的延伸都傳給了觀眾。為了李素華的歌聲美人也美,我拍紅了巴掌。

待到與台下的李素華見麵卻是幾年後的事情了。她完全不施脂粉,頭發隨意而又神氣地束在腦後,一副天然樣。笑起來唇紅齒白真實無華,似乎不見了舞台上那種奪人眼目的光焰,卻別有一番寧靜安然的氣韻。我就想:采訪她一定是件輕鬆有趣的事情。

果然,從黃昏時開始的采訪,宛如清涼之風吹拂了那個炎炎夏夜。

素華剛從湛江、清遠、韶關等地義演歸來。她是在北京參加第六屆全國電視歌手大獎賽期間得知廣東遭逢水災的。原籍遼寧、卻生長在嶺南的李素華早已將廣東當作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她匆匆忙忙帶著優秀歌手獎的榮譽趕回廣州,接著又踏上了赴災區的征途。

特別使素華感動的是,廣州高第街的個體戶們自動捐款捐物,組成慰問團,去湛江看望參加抗洪的海軍部隊官兵。素華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邀請,跟隨慰問團走進軍營,登上艦艇,為子弟兵演唱,也和子弟兵同聲高歌。戰士們和她對唱《纖夫的愛》、合唱《英雄讚歌》。“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雄渾有力的歌聲隨著海風飄向四方,素華好像看到了滔天洪水席卷而來時,子弟兵那不可撼動的身影。雖然軍營裏沒有標準舞台,沒有高級音響,但素華說:“我唱得特來勁!”

賑災義演,對素華來說早已不是第一次。3年前,也是這個季節。素華正在家坐月子,傳來了華東大水災的消息。風雨無情人有情,她在生下女兒的第43天走上了義演的舞台……

從16歲跨進廣東省藝術學校到現在,素華已經歌唱了整整16年。她的歌聲不僅在廣東的山水城鄉間飄蕩,也傳遍了全國,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這些年來,她一直是廣東電視台的常客,多次參加各類文藝晚會的直播或錄播,1990年嶺南台還播放了素華的獨唱音樂會實況。她7次參加全國的歌唱比賽,單是1994年就兩次作為廣東電視台選送的歌手,在全國比賽中獲獎。其中一次獲得了’94中國民歌大賽金獎。

得獎不是唱歌的終極目標。一邊得獎一邊想著學習提高,素華就是這麼個人。她覺得民歌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千年沃土之中,早已是葉綠花紅,搖曳多姿,生命力是非常強的。不管歌壇上刮過什麼風,民歌都永遠不會過時,她對民歌的熱愛之情也隻會越來越深。畢業於省藝校,又到上海音樂學院深造了3年,素華依然覺得不夠,她甚至想再搏一回,像老友彭麗媛那樣,考他個音樂碩士研究生當當;而且在適當的時候,再次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

出現在觀眾麵前的李素華,歌聲靚自不必說,扮相、台風和表演也向來是專家讚賞、觀眾叫好的。每次上台前,她對著鏡子左看右瞧,唯恐有半點閃失。化妝那個細致呀,簡直是一絲不苟。但在生活中,素華崇尚自然、簡潔、不引人注目。鏡子很少照,妝是不化的,衣著也隨便。獨有一件事從來不怕麻煩,那便是日日給遠在韶關姐姐家的小女兒打電話。女兒才3歲,小嘴特能說。唱歌、朗誦都脆脆亮亮地好聽,而且有板有眼節奏感強。素華一聽女兒的聲音就什麼煩惱也沒有了。這幾年多虧媽媽、姐姐和親人們幫忙,她才能全身心投入民歌演唱的事業。

最近素華正忙著排練獨唱和二重唱,準備9月份北上參加建國45周年的慶祝活動。這次廣東和上海兩地聯合組織一台節目,10月1日上午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中心舞台演出。等忙完這一段,她就去韶關把小女兒接回廣州。雖說一個人帶著孩子會辛苦許多,但她心甘情願,因為這是一個母親的選擇。

在人生路上,李素華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走過來的。她沒有那種一曲唱“火”、一夜走紅的狂喜,卻感受了追求的寂寞、奮鬥的艱辛和成功的甜蜜;對民歌藝術不變的愛,已經滲入了素華的血液之中。傾一生的智慧和精力去探索去歌唱,還嫌時間太短。這也注定了她無緣消受那份曇花一現、前路茫茫的失落。

我們分手時羊城已是萬家燈火。素華喃喃道:“其實我這人很平凡也很女人。”燈光下她匆匆而去的背影,在我的視線中與她舞台上光采照人的形象漸漸融合在一起,轉而又愈加鮮明和立體起來………

我想:素華大約是趕著回家給女兒掛電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