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芬習慣了不分假日、周末,八小時內外,隻要有工作,她就堅守崗位。她學會了把自己的不快與憂愁埋藏在心底,麵對觀眾,她永遠帶著真誠與歡樂。1961年的大年三十,何玉芬照例在台裏參加除夕晚會的彩排。下午,老保姆打來電話,語不成句地告訴她:不好了,兩歲多的女兒丟失了。何玉芬腦子裏頓時一片空白,淚水也止不住流下來。可晚上就要直播,她不能離開。台領導當即派人去找孩子,並請求全市各派出所幫助查找。何玉芬抹幹眼淚化好妝,按時走進了演播廳。那一個除夕之夜,電視機前的觀眾都沒有發覺,這位年青母親心中的焦慮和擔憂。隻有同事們知道,當晚會播到一半,從某派出所傳來孩子找到了的消息時,背著觀眾何玉芬唰地又一次流下了眼淚……
1966年,文革的風暴席卷中國大陸,許多事變得不可理喻。何玉芬的丈夫被揪出來天天挨批鬥,何玉芬也受到一些衝擊,但她頂著壓力天天回台上班。有一天黃昏她回到家裏,兩個女兒哭著告訴她,爸爸被戴紅袖章的人綁走了。不知是些什麼人,也不知去向何方。熬過了不安的一夜,終於有個神秘的電話通知何玉芬,當晚七點在南方劇院前某路燈柱下,把她丈夫的棉被及日用品送去。何玉芬帶上九歲的大女兒,叫了一輛三輪車去指定地點“接頭”。路上她告訴女兒:“萬一媽媽被抓走了,你就趕快跑,告訴解放軍叔叔……”那一夜她娘倆平安地回了家,先生卻足足被綁架了一個多月。
經過兩年幹校生活的磨練,何玉芬回台後當上了文藝節目編導。她的文化素養,她的敬業精神,她的話劇功底,她的播音生涯,使她很快勝任了新的工作。即使這樣,她仍然一絲不苟,從節目的策劃、分鏡頭劇本的準備、演員的確定到錄製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她都周密安排,逐一落實。後來她擔任了文藝部領導,也保持著這種工作作風。
1981年,何玉芬參與策劃和負責監製的春節文藝晚會《歡天喜地迎玉兔》,獲中央電視台全國春節文藝節目展播一等獎。就在她上京領獎之前,相濡以沫近30年的丈夫卻住進了醫院。待她回廣州時,一個無情的事實擺在了麵前:丈夫得的是胃癌,已到晚期。丈夫命運多舛,長期抑鬱,又不幸身患絕症。何玉芬強忍悲哀,用她始終如一的愛,伴著先生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何玉芬是不幸的,她少年離別慈母,新婚沒有蜜月,中年又痛失伴侶。人生路上一波三折,誰都難以承受這樣的風霜雨雪;何玉芬又是幸運的。她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話劇演員,又是廣東省第一位電視播音員。數十年奮鬥不已,事業有成,並一直得到組織的關心,同行的支持。她和丈夫患難見真情,相伴30年這愛有多重的份量,又有誰能計算出它的價值!喜怒哀樂,榮辱悲歡,人生的多種滋味,都在何玉芬的心頭……
近幾年,何玉芬離開了領導崗位,但身為主任編輯,她一直擔負文藝部部分審片工作。她還以廣東電視藝術家協會秘書長的身份,每年組織召開兩次研討會,彙編一本論文集。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何玉芬的命運都與廣東電梘事業的發展相連。今天,她的兄弟姐妹大多在香港和海外,有的是大企業家,有的是著名科學家。如果何玉芬當年不回廣州讀書,她的人生也許完全是另一種景象。但是何玉芬說:“回首青春年華,我無愧;總結幾十年的得與失,我滿足;矢誌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我無悔。一個人的經曆太順了,也可能太單調。從這個意義上說,坎坷的際遇是一筆財富。”
於是,在廣東電視台的長跑隊伍中,有何玉芬充滿朝氣的身影;在人生路上,留下了何玉芬始終向前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