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衝動是魔鬼,何況是國際化衝動(1 / 1)

全球化,是企業的最高境界,是企業家的光榮與夢想。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任何人都會有成就感的心理需要,而且它還是人的最高需要。也就是說,任何企業都會有全球化的夢想。

但是,全球化需要許多的條件,這些條件是可能性。隻有當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時具備的時候,企業的國際化才是可行的。

否則,迎來的將是全球化陷阱。

“衝動是魔鬼”,記得這是郭冬臨和牛莉在春節晚會上演過的一個小品中的台詞。如果你是一個丈夫,因為衝動而進監獄,家庭便從此不得安寧與幸福。但如果你是一個大型企業的董事長,你衝動地做決策所引起的巨大損失就更是不可估量的了。

可是,成功了就容易衝動。

北京大學教授、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指出:“中國企業選擇國際化源於做大的衝動,大不等於強,但是不大又很難強。由此,‘快速做大做強’成為眾多中國企業追求的目標。”

2001年年底,中國曆經了十多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在這種大背景下,懷著“工業強國”夢想的我國許多優秀製造業企業產生了強烈的國際化衝動。

記得聯想集團的柳傳誌就有這樣的豪言壯語:“中國要成為世界性的強國,必須有一大批知名的跨國企業,聯想一定要成為國際上的金字招牌,成為民族企業的傑出代表,實現科技報國的理想。”作為柳傳誌的接班人之一的楊元慶也說過:“我們將以堅定不移的決心打造一個屬於中國人的國際化品牌,為中國民族企業爭光。”

但是,聯想旋即跌入國際化美麗的陷阱。

2004年12月8日,聯想集團高調宣布以17.5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了IBM公司的個人電腦業務。通過這一國際化動作,實現年銷售收入約120億美元的規模,成為世界第三大PC生產廠商。

但是,2005年1月,當楊元慶將其辦公室搬到美國紐約的時候,迎接他的是國際化的輝煌成果,還是進入沼澤之地的茫然和憂鬱呢?這一切,隻有他本人才知道。

2005年1月上旬,IBM發布報告稱,1個月前簽署協議出售給聯想集團的個人電腦業務在過去三年多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04年上半年,IBM個人電腦部門虧損1.4億美元,2003年虧損2.58億美元,2002年虧損1.71億美元,2001年虧損近4億美元。

中國民企中還有一位為國際化而衝動的人,這就是TCL的李東生先生。

在廣東惠州崛起的TCL集團的確來之不易,外有日本家電霸王的打壓,內有與四川長虹和青島海爾的競爭。李東生成功地在電話、電視、手機三個家電行業的細分市場中後來者居上,並迅速搶占了國內霸主地位。當了“霸主”後的李東升開始不安於現狀,有了成為家電行業第一家“跨國”企業的願景。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李東升為TCL描繪出了1500億元銷售收入的宏偉目標。在TCL集團,幾乎所有的員工都對李東升的一個口號耳熟能詳,這句振奮人心的口號是:TCL集團將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在2010年前銷售收入突破1500億元。

2004年1-4月,李東生迅速完成了對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移動電話業務的兩項國際並購。“國際化衝動”的結果直接導致50多億元的並購損失以及TCL品牌本身銷量的嚴重下滑。

衝動是魔鬼,國際化衝動的魔鬼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