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賽龍舟(1 / 1)

湘村紀事

第四十八章賽龍舟

東周末期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含恨投江自殺。楚國人民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投身於嶽陽汩羅江),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嶽陽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視,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也許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

龍舟,顧名思義,是一條長十四五米,狀如蛟龍的長舟。其製作非常講究,寬度僅能容納兩個人並排坐下,要充分考慮力學原理,使舟在劃行時阻力要小,運動員坐在舟上又要保持龍舟重心平穩,不致於翻倒。賽龍舟時一般是20名隊員組成一組參賽隊伍,其中二十名隊員分兩排坐在龍舟中間,每人手拿一船槳用力向前劃行;船頭一名隊員手拿彩旗司職指揮,船尾一名隊員司職鼓手,用力擂鼓以激士氣。

湖南省道縣位於湖南省永州市南部,緊鄰廣東、廣西,素有“襟帶兩廣,屏蔽三湘”之稱,是理學創始人周敦頤的故鄉。道縣雖說是一個小縣城,但每年的龍舟比賽卻是搞的有聲有色。在這個小縣裏,每年的五月一日是全縣人民的節日,龍舟比賽一比就是五天。參賽者絕大部分是農民。在這裏,龍舟比賽是一種民俗,更是一種文化。

賽龍舟有以下準備程序。

選“龍頭”

每條龍舟人數一般在二十左右,在船頭有一個人進行指揮,控製龍舟的方向,給大家鼓勁。稱之為“龍頭”。但這個“龍頭”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的。一般情況,每條龍舟上的槳手都是一個宗族的人,而“龍頭”可以不是這個宗族裏麵最有錢的人,但他必須是裏麵最有威望的人,是這條龍船的領袖,全隊的吃住等一切開銷都由他負責。

偷“龍骨”

所謂的“龍骨”就是拚湊龍舟的一塊長條木板,在龍舟的下麵。傳說“龍骨”的好壞決定了龍舟行進的快慢。“龍骨”的獲取是要“偷”的。偷“龍骨”的人到別人的林子裏麵砍伐,被別人發現後,迅速逃跑,人們就在後麵追。人們的風俗中認為,隻有偷取的“龍骨”拚成的龍船跑的才快。

塗“雞血”

龍舟比賽開賽之前,宰殺公雞,把雞血塗抹在船身上,以取“吉利”之意,寄予人們對於生活的美好願望。

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江邊,奔向龍舟賽場。

龍舟比賽在道縣每年端午前後都要開展,這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雖然現在的一些風俗已經和以前有所不同,但龍舟比賽融娛樂與競技為一體的文化形式在道縣卻繼承和發展下來,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十八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