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劉三廟說(1 / 1)

湘村紀事

第七十七章劉三廟說

湖南祁東的劉三廟在距縣城東南方四十餘公裏處的原五家圍鄉。

相傳宋朝名臣劉三,朝廷命他去柳州赴任,同僚恭賀相送時都說柳州是個好地方,劉大人此去是美差,可享福了。於是他乘船日夜兼程趕往廣西柳州。那年八月十五中秋節,當船沿湘江行至永州祁陽河洲鎮德才村地段時,劉三大人便忍不住詢問過往船隻裏的人自己到了什麼地方。

所問之人皆回答曰:“九洲”(即祁陽河州鎮九洲村)。

俗話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祁陽(祁東)人說話,“國”字讀做“閨”,“鴨子”成“阿(阿婆)”,你說可怕不可怕?

因為方言口音太重,劉三大人把“九洲”誤聽為“柳州”,旋即命人靠岸下船,想看看柳州百姓怎樣過中秋佳節。不料卻看到這裏房屋破難爛不堪百姓衣不裹體人們沿途乞討餓殍遍野的一番淒慘之景。上岸後他很生氣,一腳踢在江邊碼頭上,碼頭上的石頭當時就現出一個腳印,劉三當時就氣絕身亡了。真是祁陽(祁東)方言害死人!

當地居民知道有一個如此大官被活活氣死在這裏,便在離此地約一裏地的山上找了一個依山麵水偏僻幽靜的地方挖了一個空穴準備把他下葬。

下葬這天,附近居民都到他上岸的碼頭邊燒紙錢,奇怪的是煙卻從墳穴處冒出,都說這劉三死不甘心。於是居民便修了一個小廟堂供奉劉三魂魄,以示歉意。

到了解放前夕,也就是九洲這地方,一個窮苦人在地主家做長工(打工)偷了地主的東西(或許是偷隻雞也或許是摸條狗),地主發現後便要處死他。這人知道後,連夜逃到小廟躲避,並在劉三塑像前許下心願:隻要能活著出去,日後定當報恩。事後這人不但活了命,還發了財,回來後主動捐款進行了重修劉三廟。這事傳開後,此處一直香火不斷,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前後,廣西柳州、常寧、衡陽、永州、寶慶等地燒香敬神者數目竟達萬餘人之多。

這劉三之死他是氣惱還是恤民?是憂憤還是悲恨?是焦急還是覺得自己受到同僚戲弄?這原委也許隻有他自己知道了。其實一個地方沒有好壞之分,隻要地方官員(政?府)治理引導和開發得當,就會變得繁榮。

幾百年過去了,這個九洲還是那個九洲。當地老百姓建廟是表示歉意惋惜還是譏諷?或許都有!但絕對不是紀錄劉三治理地方之豐功偉業。劉三廟反映的恰恰是政?府官員與百姓的情感關係。劉三死後真的顯靈了,保佑了一方百姓,果真如此乎?

查宋史文獻,沒有名臣劉三這個人。宋朝名臣有楊業、狄青、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李綱、韓世忠、嶽飛、文天祥、陸遊、辛棄疾等。劉姓的大臣也是屈指可數。或許宋朝官員流行排輩,如趙構就謂趙大,韓世忠就叫韓小二,嶽飛稱嶽老四,張俊喚為張五崽,那麼劉光世就叫劉三伢子了,簡稱劉三。劉光世光為中興四將之一,劉延慶之子劉光國之弟,襲父位創建淮西軍,雖戰功謀略和資質平平,對金作戰敗多勝少,但至少是個主戰者還屢敗屢戰堅持在一線,倒也算是個忠將名臣,南宋皇帝趙構很倚重他,分封屬地柳州也有可能。可劉光世的墓地據說在杭州被發掘,報刊頭版登曰:為考古重大發現。他也就不可能死於永州祁陽河洲鎮。

劉三廟中劉三是何許人也?還有待考證!劉三死後成神的故事在當今社會絕不鮮聞。但祁東的劉三廟卻依然香火旺盛,前來朝拜之人絡繹不絕,倒也為一大驚奇了。

柳宗元《捕蛇者說》最後一句表明文章的用意。吾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這篇《劉三廟說》也算是有點相似吧!

(第七十七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