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作
[1]熊月之.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曹聚仁.上海春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遊有維.上海近代佛教簡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4]孟令兵.老上海文化奇葩:上海佛學書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顧炳權.上海洋場竹枝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6]桂國強.上海城隍廟大觀.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
[7]中國會館誌編纂委員會.中國會館誌.北京:北京方誌出版社,2002.
[8]郭緒印.老上海的同鄉團體.上海:文彙出版社,2003.
[9]老子.武漢:崇文書局,2003.
[10]莊子.合肥:黃山書社,2002.
[11]孔子.論語.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
[12]李森,郭俊峰.佛經精華.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
[13][瑞士]榮格.人·藝術和文學中的精神.盧曉晨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14]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5]大學·中庸.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
[16]夏光.東亞現代性與西方現代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17]周禮·儀禮·禮記.長沙:嶽麓書社出版社,1989.
[18]孝經.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
[19]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
[20]聖嚴法師.拈花微笑.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21]雜阿含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22]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23]賴亞生.神秘的鬼神世界.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24][英]艾侖·C.詹金斯.鬼文化.郝舫,金淑琴,楊衛民譯.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25]王充.論衡.長沙:嶽麓書社出版社,1991.
[26][美]V.巴爾諾.人格:文化的積澱.周曉虹等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27]徐儒宗.人和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8]普濟.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
[29]遊乾桂.用佛療心.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9.
[30]張玉林.漫談《金剛經》,《心經》,《壇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31]尚明.中國人學史.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5.
[33][日]蜂屋邦夫.道家思想與佛教.雋雪豔,陳捷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34][日]鈴木大拙.佛教思想在中國.金丹實譯.柳卸林主編.世界名人論中國文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35]黃頌一.佛教二百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36]馮達文.回歸自然——道家的主調與變奏.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37]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38][法]茨維坦·托多羅夫.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蔡鴻濱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39][法]羅蘭·巴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符號學美學.董學文,王葵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40]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41][美]華萊士·馬丁.當代敘事學.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42][美]韋恩·布斯.小說修辭學.付禮軍譯.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
[43][法]茨維坦·托多羅夫.文學作品分析.黃曉敏,張寅德編選.法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叢刊: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44][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於曉,陳維綱譯.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87.
[45][法]讓·杜歇.第一性.周征淩譯.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
[46]周憲.審美現代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7]劉介民.道家文化與太極詩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48]莊子.武漢:崇文書局,2003.
[49]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50]朱曉進.政治文化與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1]林幸謙.荒野中的女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52]沈從文.沈從文文集(文論).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