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參考文獻(3 / 3)

[105]魯迅著,周楠本編注.魯迅集·雜文卷.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

[106]範伯群,孔慶東.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07]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宋偉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08]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109]劉鋒傑.想象張愛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10]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麵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11]盛義.中國婚俗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112]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連樹聲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113]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114]榮格.心理學與文學.馮川,蘇克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115]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台灣幼獅文化公司譯.上海:東方出版社,1994.

[116]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車文博主編.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

[117]寇鵬程.中國審美現代性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118]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

[119]嚴家炎.前言·新感覺派小說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二、論文類

[1]許道明.海派文學的現代性.複旦學報,1997(3).

[2]陳思和.論海派文學的傳統.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1).

[3]周登宇.客家文化與張資平.嘉應大學學報,2002(1).

[4]李歐梵.看張愛玲的《對照記》.江蘇大學學報,2006(4).

[5]西諦.民眾文學的討論.文學旬刊,1922(22).

[6]蘇汶.文人在上海.現代:第4卷,1933(2).

[7]沈雁冰.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小說月報:第13卷,第7號.

[8]陳蝶衣.通俗文學運動.萬象,1942(4).

[9]李興陽.茅盾前期小說理論批評綜論.湖北師範學院學報,2007(2).

[10]邵洵美.編輯隨筆.論語半月刊,1936(91).

[11]邵洵美.編輯隨筆.論語半月刊,1936(92).

[12]劉雨.現代作家的故鄉記憶與文學的精神還鄉.東北師範大學學報,2006(5).

[13]曠新年、馬芳芳.從出走到回家.當代作家評論,2007(1).

[14]朱曉進.魯迅的佛教文化觀.魯迅研究月刊,1990(11).

[15]肖向明.幻魅的現代想象.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16]邵洵美.聞鬼.論語半月刊,1936(91).

[17]萬燕.張愛玲小說題目釋義.深圳大學學報,2008(2).

[18]祝亞峰.異態的親情關係.蘇州大學學報,1997(2).

[19]馮煥珍.禪宗無相懺悔的理論與實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7(2).

[20]劉悠揚.一個故事的三個“版本”.紅河學院學報,2004(3).

[21]李婷.香港的他者.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10).

[22]楊洪承.現代中國小說的敘事空間.小說評論,2008(2).

[23]孫福軒.中國古典小說敘事空間的文化論析.廣州大學學報,2008(7).

[24]盧洪濤.佛教題材的世俗改寫與曆史文本的人性解讀.文藝理論研究,2006(6).

[25]楊義.中國敘事學的文化闡釋.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3(3).

[26]楊劍龍.論上海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2006(6).

[27]王愛鬆.從文化影響看“京派”與“海派”的自然形態.貴州社會科學,1994(1).

[28]賀仲明.論20世紀40年代中國文學中的傳統主題.江海學刊,2002(1).

[29]黃曼君.世紀相伴話滄桑.廈門大學學報,2008(1).

[30]陳思和.都市裏的民間世界:《傾城之戀》.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4(4).

[31]李暉.江淮民間的生殖崇拜.思想戰線.1988(5).

[32]張光芒.現代性視野中的現代都市文學.學習與探索,2003(4).

三、民國報刊

《現代》(全部)、《萬象》(全部)、《論語》(全部)、《小說月報》(1917—1927)、《小說世界》(1923—1925)、《良友畫報》(1927—1930)、《申報》(1919—193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