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反間計(1 / 3)

【原文】疑中之疑。比之自內①,不自失也。

【注釋】①比之自內,不自失也:見《易經·比》。比,原意是相親相輔。

【譯文】在敵人給我方布置的疑陣中再反設一層疑陣。如果利用敵人內部的策應去爭取勝利,那麼我方就不會遭受損失。

【計名出處】此計出自孫子《用間》篇:“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又有用間有五,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實也。鄉間者,因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同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固其敵間而用之。

【計名闡釋】

反間計,原文的大意是說:在疑陣中再布疑陣,使敵內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萬無一失。說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敵人的間諜反過來為我所用。在戰爭中,雙方使用間諜,是十分常見的。《孫子兵法》就特別強調間諜的作用,認為將帥打仗必須事先了解敵方的情況。要準確掌握敵方的情況,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經驗,“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這裏的“人”,就是間諜。《孫子兵法》專門有一篇《用間篇》,指出有五種間諜。利用敵方內部的普通人作間諜,叫因間;收買敵方官吏作間諜,叫內間;收買或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為我所用,叫反間;故意製造和泄露假情況給敵方間諜,叫死間;派人去敵方偵察,再回來報告情況,叫生間。唐代杜牧解釋反間計特別清楚,他說:“敵有間來窺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賂誘之,反為我用;或佯為不覺,示以偽情而縱之,則敵人之間,反為我用也。”

三國時期,赤壁大戰前夕,周瑜巧用反間計殺了精通水戰的叛將蔡瑁、張允,就是個有名例子。

曹操率領號稱的八十三萬大軍,準備渡過長江,占據南方。當時,孫劉聯合抗曹,但兵力比曹軍要少得多。

曹操的隊伍都由北方士兵組成,善於馬戰,可不善於水戰。正好有兩個精通水戰的降將蔡瑁、張允可以為曹操訓練水軍。曹操把這兩個人當作寶貝,優待有加。一次東吳主帥周瑜見對岸曹軍在水中擺陣,井井有條,十分在行,心中大驚。他想一定要除掉這兩個心腹大患。

曹操一貫愛才,他知道周瑜年輕有為,是個軍事奇才,很想拉攏他。曹營謀士蔣幹自稱與周瑜曾是同窗好友,願意過江勸降。曹操當即讓蔣幹過江說服周瑜。

周瑜見蔣幹過江,一個反間計就已經醞釀成熟了。他熱情款待蔣幹,但規定隻敘友情,不談軍事,堵住了蔣幹的嘴巴。

周瑜佯裝大醉,邀蔣幹共眠。蔣幹難以入睡,看到了周瑜預備下的假信,認為蔡瑁、張允要與周瑜裏應外合。他趕快找機會回曹營,讓曹操看了那封偽信。曹操大怒,殺了蔡瑁、張允。等他冷靜下來,才知中了周瑜反間之計,但已無可奈何了。〔古計今用例說〕

“反間計”是間諜戰中的一種謀略,指的是利用敵方內部的間諜為我方所用,反而去刺探敵方的情報,給敵方以虛假的情報、使其在不知不覺中走入自己的圈套。

在現代的經濟競爭中,從某一角度講,可說是“信息競爭的戰場”。為了在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企業家一方麵要廣泛收集各類信息,另一方麵要嚴守自己的經營秘密,技術資訊。特別是當今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與進步,更為經濟間諜戰增添了不少怪異奇特的新招術。

我國的景泰籃與宣紙製造術的“失密”,啟發我們:經營者要隨時隨地加強防範意識,以不致使自己陷入圈套,遭受不應有的損失。自己要學習巧妙地使用“反間”計,以迎接企業競爭的挑戰。

1.賀智的信息小分隊

1987年底,山西太原電石廠廠長賀智別出心裁組織起了一支信息小分隊,並把他們派往全國各地。任務:“刺探”與本廠生產、銷售有關的信息。

這年底,太原電石廠銷售月報表引起了廠長的注意:銷售額逐月下降,市場情況不妙!此時,賀智把希望寄托在“小分隊”身上,因為“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關鍵是要擁有充分的、準確的信息。信息小分隊沒有辜負廠長的重托,一條條信息從四麵八方彙集到了總部。賀智依據這些信息,通過綜合分析,得出了矽鐵即將走俏的結論。在估算了轉產矽鐵項目的經濟效益後,賀廠長立即拍板:集中優勢兵力,改一個電石爐為矽鐵冶煉爐。4個月後,當其它廠家從睡夢中醒來,紛紛仿效時,太原廠的矽鐵項目已淨賺22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