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潭,在古鎮西北角約5公裏外,總麵積96.8公頃,很大很好的一片水,來自蜿蜓而下的苕溪,灌太湖。
其實,三白潭是三個洋的總稱,水大為洋。一白潭,二白潭,三白潭,如同三張依次增大的荷葉的排列,很有序的樣子。如果能去空中鳥瞰一下,一定會是三枚綠色明珠模樣。當然,那種禦風而行的感覺,隻能盤桓於我們膚淺的思維裏。秋天,天高雲淡氣爽的日子,似乎少了些。到得三白潭邊一個小村子,雨霧迷離、鳥雀低迴的景色,使人猛地感到人與自然已經有了些貼近。小巧玲瓏的蚱蜢舟換成了可以在船艄漫步蕩櫓的水泥大船。櫓聲吱呀中,兩岸小橋、流水、人家,一種久違的鄉情,便在心中微顫起來。細雨開始飄,是一種濕潤的感覺。岸上的烏桕樹、榆錢樹、香樟樹,還有大片大片的枇杷林,便有了些流轉的明朗。不一會兒,船已經出了小河。眼前便是水闊洋洋景色!這真是一個水的世界,水煙澤國,年華淺夢,鄉語市聲早已化作四野桑麻和蒼茫野水。雨絲已成雨鞭,風浪愈大。於是,棄船登岸,躲進寬敞的農家暫避風雨。這是一個叫作施家墩鴨蘭圩的湖畔村子,瘦凜凜的主人麵對這些不速之客,讓我們真正感受了一次不期而遇的農家樂。土雞已經剖好,門前的豆架上掐下鮮嫩的扁豆,門後的菜園裏割來青菜,幾位中小學生在刨著番薯……這是有生以來吃得最為愜意的午餐了。我們團團圍成一桌,喝著土燒,就著真正的綠色食物,在濃濃的鄉情中,不知不覺屋外早已瀟瀟雨歇。
雨後的三白潭,去了些空朦,去了些煙籠,讓人庶幾懷疑自己已經置身於一幅水墨淋漓的繪畫之中了。幕天席地的,是不著痕跡的自然圖景。染、潑、衝、揮、灑、吹、滾。一時間,浮在水上的我們,氣定神閑,看汩汩的水流,淩波的竹柵、掠飛的野鴨小鳥。有道是“幾家茅屋結比鄰,竹樹二分嫌未足,須遠水,補三分。”恍惚中,一隻灰白相間的長喙水鳥,將自己拉成一個長長的變形,“咚”地插入碧水之中,久久未見蹤影。此時此刻,我們都化作一泓清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