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神秘的自然景觀(8)(1 / 2)

貝加爾湖的產生據說是因為亞洲地殼沿著一條斷層慢慢拉開,出現了一條地溝。起初,這條地溝深8千米,但隨著歲月流逝逐漸被淤泥填塞,從淤泥中的微生物化石可以顯示其形成年代。湖底有溫泉噴出,還經常發生微小的地震。

有336條河流注入貝加爾湖,但隻有一條河——安加拉河從湖泊流出。在冬季,湖水凍結至1米以上的深度,曆時4~5個月。但是,湖深處的溫度一直保持不變,約3.5益。

地理位置

貝加爾湖地區陽光充沛,雨量稀少,冬暖夏涼,有礦泉300多處,是俄羅斯東部地區最大的療養中心和旅遊勝地。西伯利亞第二條大鐵路——貝阿大鐵路,西起貝加爾的烏斯季庫特,東抵阿穆爾的共青城。鐵路沿湖東行,沿途峭壁高聳,怪石林立,穿行隧道約50處,時而飛渡天橋,時而穿峰過峽,奇險而壯美。

氣候環境

貝加爾湖周圍地區的冬季氣溫,平均為-38益,確實很冷,不過每年1~5月,湖麵封凍,放出潛熱,已減輕了冬季的酷寒;夏季湖水解凍,大量吸熱,降低了炎熱程度,因而有人說,貝加爾湖是一個天然雙向的巨型“空調機”,對湖濱地區的氣候起著調節作用。一年之中,盡管貝加爾湖麵有5個月結起60厘米厚的冰,但陽光卻能夠透過冰層,將熱能輸入湖中形成“溫室效應”,使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溫,有利於浮遊生物繁殖,從而直接或間接為其他各類水生動物提供了食物,促進了它們的發育生長。據水下自動測溫計測定,冬季貝加爾湖的底部水溫至少有-4.4益,比湖的表麵水溫高。貝加爾湖可調節湖濱的大陸性氣候。

地質地貌特點

貝加爾湖和它的彙水區是世界上一個獨特的地質體係。貝加爾湖位於西伯利亞東部中心地區,接近亞洲的地理中心。貝加爾湖的山穀窪地是西伯利亞地區重要的自然屏障。這一自然屏障將不同的動植物區分開,在這裏生長著許多獨特的生物群落。

絕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貝加爾湖深處特有的動物殘遺種約形成於3000萬~2000萬年前。絕大多數的湖泊,特別是冰河時期的湖泊,都形成於1.5萬~1萬年前。然後這些湖泊漸漸被沉積物填滿,變成季節性沼澤、沼澤,最後徹底幹涸。最近的研究表明貝加爾湖不是一個即將消失的湖泊,而是一個出於初始期的海洋。和非洲大陸以及南美大陸的地中海和紅海一樣,貝加爾湖的湖岸每年以兩厘米的速度向兩邊拉開。貝加爾湖擁有許多海洋的典型特征——深不可測、巨大的庫容、暗流、潮汐、強風暴、大浪、不斷變大的裂穀、地磁異常等。

貝加爾窪地是不對稱的,西部的坡麵比東部更加陡峭。

每年貝加爾湖大約會發生兩千次地震,其中大多數地震都比較小,隻有通過地震儀才能探測到。每隔10~12年會發生一次5~6級的大地震,每隔20~30年會發生一次7~9級的大地震,有時震級可能還會更高。1862年和1959年中部湖盆曾發生過兩次大地震。1959年,9.5級的大地震使湖底下降了15~20米。1962年10級的大地震使色楞格北部河口區下沉的麵積為200平方千米。最近形成的Proval灣的深度是3米。

資源寶庫

湖水是寶。貝加爾湖儲存了世界淡水資源的20%,僅這一湖淡水就價值連城。貝加爾湖被譽為“世界之井”,不僅水量豐富,而且水質上乘,可以直接飲用,不必擔心水中有病原體,因為湖中的“清潔工”專門為湖水過濾消毒。貝加爾湖特產的端足類蝦每天可以把湖麵以下50米深的湖水過濾七八次,所以湖水相當“純淨”。

湖中盛產稀有生物物種。貝加爾湖是俄羅斯出產稀有物種最多的地方。這裏的稀有物種多是特產,舉世難尋,如味道最鮮美的秋白鮭、討人喜愛的環斑海豹等,舉不勝舉。

湖底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藍藍的湖水下麵更是珍寶無數,據考察,貝加爾湖湖底埋藏著豐富的貴金屬礦。不僅如此,還在湖底罕見地發現了凍結的沼氣和天然氣。

地球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幾乎占滿整個非洲北部。東西約長4800千米,南北長為1300~1900千米,總麵積約8.6萬平方千米。撒哈拉沙漠西瀕大西洋,北臨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東為紅海,南為薩赫勒一個半幹旱的草原地區。

形成原因

(1)北非位於北回歸線兩側,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製,盛行幹熱的下沉氣流,且非洲大陸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壓帶控製的範圍大,幹熱麵積廣。

(2)北非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陸地吹來,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幹燥。

(3)北非海岸線平直,東側有埃塞俄比亞高原,對濕潤氣流起阻擋作用,使廣大內陸地區受不到海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