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神秘的自然景觀(9)(1 / 2)

撒哈拉沙漠鳥類超過300種,包括不遷徙鳥和候鳥。沿海地帶和內地水道吸引了許多種類的水禽和濱鳥。內地的鳥類有鴕鳥、各種攫禽、鷺鷹、珠雞和努比亞鴇、沙漠雕鴞、倉鴞、沙雲雀和灰岩燕以及棕色頸和扇尾的渡鴉。蛙、蟾蜍和鱷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湖池中。蜥蜴、避役、石龍子類動物以及眼鏡蛇出沒在岩石和沙坑之中。

撒哈拉沙漠的湖、池中有藻類、鹹水蝦和其他甲殼動物。生活在沙漠中的蝸牛是鳥類和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沙漠蝸牛通過夏眠之後存活下來,在由降雨喚醒它們之前它們會幾年保持不活動。

地球最大的斷裂帶

東非大裂穀(EastAfricanGreatRiftValley)是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當乘飛機越過浩瀚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向下俯視,地麵上有一條碩大無比的“刀痕”呈現在眼前,頓時讓人產生一種驚異而神奇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穀”,亦稱“東非大峽穀”或“東非大地溝”。

由於這條大裂穀在地理上已經實際超過東非的範圍,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區,因此也有人將其稱為“非洲-阿拉伯裂穀係統”。

東非大裂穀地球表麵最大裂穀的一部分。從約旦向南延伸,穿過非洲,止於莫桑比克。總長6400千米,平均寬度48~64千米。北段有約旦河、死海和亞喀巴(Aqaba)灣。向南沿紅海進入衣索比亞的達納基勒(Danakil)窪地,繼而有肯亞的魯道夫湖、奈瓦沙(Naivasha)湖和馬加迪(Magadi)湖。坦桑尼亞境內一段東緣因受侵蝕已不太明顯。裂穀後經希雷(Shire)穀到達莫桑比克的印度洋沿岸。西麵一岔裂穀從尼亞沙湖北端呈弧形延伸,經過魯誇湖、坦葛尼喀(世界第二深湖)、基伏湖、愛德華湖和艾伯特湖。裂穀湖泊多深而似峽灣,裂穀附近高原一般向上朝裂穀傾斜,有些湖底大大低於海平麵。至穀底平均落差600~900米,有些地段達2700米以上。據推測,裂穀形成於上新世和更新世,一些地段同時伴隨有大規模火山活動,因而形成氣力馬紮羅山(5895米)和肯亞山(5199米)等山峰。

這條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1/6的大裂穀,氣勢宏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穀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古往今來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形成的原因

在1000多萬年前,地殼的斷裂作用形成了這一巨大的陷落帶。板塊構造學說認為,這裏是陸塊分離的地方,即非洲東部正好處於地幔物質上升流動強烈的地帶。在上升流作用下,東非地殼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兩側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殼脆弱部分張裂、斷陷而成為裂穀帶。張裂的平均速度為每年2~4厘米,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裂穀帶仍在不斷地向兩側擴展著。由於這裏是地殼運動活躍的地帶,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東非大裂穀是縱貫東部非洲的地理奇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斷層陷落帶,有地球的傷疤之稱。據說由於約3000萬年前的地殼板塊運動,非洲東部地層斷裂而形成。有關地理學家預言,未來非洲大陸將沿裂穀斷裂成兩個大陸板塊。

東非大裂穀是怎樣形成的呢?據地質學家們考察研究認為,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於強烈的地殼斷裂運動,使得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大陸漂移運動而形成這個裂穀。那時候,這一地區的地殼處在大運動時期,整個區域出現抬升現象,地殼下麵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穀。由於抬升運動不斷地進行,地殼的斷裂不斷產生,地下熔岩不斷地湧出,漸漸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則變成眾多的山峰,而斷裂的下陷地帶則成為大裂穀的穀底。

據地球物理勘探資料分析,得出結論認為,東非裂穀帶存在著許多活火山,抬升現象迄今仍然在不停地向兩翼擴張,雖然速度非常緩慢,近200萬年來,平均每年的擴張速度僅僅為2~4厘米,但如果依此不停地發展下去,未來的某一天,東非大裂穀終會將它東麵的陸地從非洲大陸分離出去,從而產生一片新的海洋以及眾多的島嶼。

東非大裂穀還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東非大裂穀東支的西側、坦桑尼亞北部的奧杜韋穀地,發現了一具史前人的頭骨化石,據測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萬年,這具頭骨化石被命名東非勇士為“東非人”。1972年,在裂穀北段的圖爾卡納湖畔,發掘出一具生存年代已經有290萬年的頭骨,其形狀與現代人十分近似,被認為是已經完成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桑尼亞與肯尼亞交界處的裂穀地帶,發現了距今已經有350萬年的“能人”遺骨,並在硬化的火山灰燼層中發現了一段延續22米的“能人”足印。這說明,早在350萬年以前,大裂穀地區已經出現能夠直立行走的人,屬於人類最早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