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紛亂時代(下)(1 / 3)

景明六年(康曆436年)六月,嶺南西川壁、商、金、開四州節度使,安南大將軍、嶺南行營行軍大總管--張策玄病死姑裕城,早想消除藩鎮父子相傳弊端的景帝借機下詔從南蠻地撤軍,又從嶺南行營抽調3萬左營精銳加強中央禁軍,引發張策玄之子張光年的不滿,激發兵變。同年八月,青州守備,淮南遊騎將軍--衛秦隱在廣陵一戰伏擊並擊潰北上作亂的西川叛軍,一戰封神。張光年兵敗,逃回金州後被部下殺死,這場聲勢浩大的叛亂不足兩個月就被平息。

剪除南方藩鎮一役舉國振奮,青州衛氏可以說居功至偉,景帝論功行賞,授衛秦隱檢校護國大將軍,入康朝名將之列,繼任嶺南行營右營總管,食邑六百戶,其父青州刺史--衛栩升任嶺南經略安撫使,胞弟衛秦穆為開州都督。

廣陵一戰,侄子衛秦隱一戰封神,成為重振衛氏、光宗耀祖的大功臣,還被皇帝交予了西南邊境的軍政大權。嫉妒令衛梁的內心極度不平衡,同時也完成了他朝向權力頂峰邁步的最後一次蛻變。趁景帝南下勞軍之際,衛梁在曹懷的幫助下扮成太監入宮,連續三晚留宿衛貴妃的忘憂宮,也過把當權臣的癮。十個月後,衛薑生下皇子康銜,衛梁繼續在禮部無所作為,但是妹妹隨後被冊立為皇後的消息讓他舒緩了些許鬱悶之情,也算是跟本家二房的較量中扳回了一城。

南巡歸來後,為了穩固削藩戰爭在南方的成果,景帝冊封衛薑為皇後,並立七皇子康徹為皇太子。這本是景帝的權宜之計,卻為後來衛氏篡權埋下了禍根。

景明七年(康曆437年),景帝趁其他三方藩鎮尚未聯手之際,再度強勢出擊。以“保護商路不力”為由,罷黜了西州刺史、河西軍指揮使--李謙的河西雍涼節度使之職。

在料定李謙必反的情況下,景帝任命長皇子康徇為右元帥,左元帥上官鴻為副帥兼任平西行軍大總管(實際軍事統帥),統領6萬中央禁軍破寧塞關,攻入河西,後分兵閃擊雍、涼二州。身在瓜州李謙剛接到皇帝罷黜的聖旨,其河西軍主力就在雍州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紛紛投降,加上李謙麾下最精銳的部隊,駐守康州賀蘭關和霞渡嶺的安西軍不願反叛,喪失軍隊支持的李謙隻能孤身逃回西州,後攜帶家眷經西散關逃往西域的烏奎國。

景明八年(康曆438年),景帝同樣以“圍剿白洋海寇不力”為由,發動對關東藩鎮的戰爭。同年四月,洛州都督--南宮炫率領襄、洛、宣三州州軍組成的關西軍團,與殿前武衛大將軍--上官敬宗合力攻破駐守貴鄉關的關東藩軍,長驅直入收複東國首府慶安,迫使關東節度使、征東大將軍--劉兆退守鹽州考城。七月,麵對朝廷大軍的四麵合圍,困於考城的劉兆派使者向天子上表歸降,景帝下詔賜死劉兆後赦免了其家人,取得了削藩戰爭的第三場勝利。

景明八年(康曆438年)十月,阿爾渾汗國發生宗族內亂,阿史那都大可汗在漠北金帳遇刺身亡,北胡各部族頓時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局麵: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的小可汗們為爭奪最高汗位相互攻伐,肆意吞並,使得龐大的草原帝國陷入無休無止的戰禍之中。

景帝借助有利時機從禁軍中挑選精兵,準備禦駕親征北方藩鎮。高檀名方才如夢初醒,趕緊讓弟弟高檀望攜帶“自悔書”入京麵聖,稱自願放棄北疆雲、幽、朔三州節度之權,隻是請求由長子高遷,次子高邈與三子高逢各領雲、幽、朔三州的刺史之職,遭到景帝的嚴詞拒絕。見到景帝態度如此堅決,高檀名也針鋒相對,開始積極備戰。同時,已經離京踏上北歸之路的高檀望卻在私下盤算,準備給哥哥和皇帝一個大大的“驚喜”。

景明八年(康曆438年)十二月九日,通過朝中內應,高檀望提前得知三日後景帝將要前往渭水北岸的匡堰大營檢閱軍隊,而且身邊隻有五百羽林軍隨行。十一日夜,高檀望親率四十七名親信死士去而複返,埋伏在通往渭橋的必經之路上,準備伏擊皇帝鑾駕,刺殺景帝。當景帝車駕第二日如期而至後,高檀望與死士們騎馬殺出,高聲呐喊,見人就殺,直撲景帝的鑾駕。

由於事出突然,局麵一度非常混亂。高檀望依靠突襲和騎兵機動優勢,一路強攻突破四道防線,眼看著就要衝到鑾駕跟前,結果一行四十多人遭遇“二鬼拍門”,被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禁衛護軍羽林郎--南宮烈(字談德)和上官敬遠擊退,死傷過半,並且在後續逃跑過程中全員被殺。

雙方徹底撕破臉以後,高檀名決定先下手為強,派大將趙崇義領兵南下攻打玉門關,守將玉騰義戰死。後來又先後吞並南疆相、兗、密、綏四州,殺死朝廷官吏,任用親信擔任諸州刺史,盤剝商富,增加商稅以滿足軍費的需要,觸動了地方門閥士族的利益,導致人心向背。

景明九年(康曆439年)三月,高檀名準備親率大軍到漢中屯兵,以加強漢江以北地區的軍事布防,利用漢江天險為依托與中央分庭抗禮。出發前,猜忌多疑的高檀名擔心鎮守後方的兒子們無法管束部下。因為一直以來,北疆武將集團內部因派係不同明爭暗鬥,主要分為三大勢力:一是輔佐上坊高氏家族崛起的朔州地方派,二是以韓氏四兄弟為首的雲州派,最後一個是以關西舊將為主的外來派。高檀名對前兩個派係的武將極其信任,考慮到此次朝廷軍中一線主將幾乎全都是關西武將,所以有必要好好震懾一番,為此殺死了自“駿府之亂”後投奔自己十餘年的原三河派武將封壇(北疆名將,四虎之一)、姚可遠、杜章、錢有法等以下十餘人以儆效尤,造成內部離心。封壇之子封克儉得知父親無辜被害後,率部從北定軍出逃至遼東關外,為保親族眷屬奪取林牙郡擁兵自立。

景明九年(康曆439年)五月,高檀名兵貴神速,連續攻克江北八州的漢、營、歸、朗、萬等五州,雄踞漢中平原,坐擁江北五州、南疆四州、北疆三州,共計十二州之地,隨後自立為帝,國號“北漢”,坐實國賊之名。景帝聞訊臨危不亂,積極應對,向全國下達“討伐國賊”的檄文,各地紛紛響應,極大彰顯了中央的號召力。

七月十一日,朝廷討逆大軍分為東、中、西路三軍,西路軍以左元帥上官鴻為統帥,聯合河西諸州州軍,領軍8萬進抵冀州,景帝親率10萬中央禁軍為中路軍進駐靖州,洛州都督南宮炫統領的關西軍團和東境各州州軍所組成的5萬東路軍也抵達漢江下遊的靈州。

景明九年(康曆439年)八月七日,東、中、西三路大軍分別從漢江上遊的冀州,中遊的靖州以及下遊的靈州三條戰線上同時開戰,全線突破叛軍防線,其中擔任東路軍前鋒的騎軍都尉--尉遲信與所率的騎兵在渡江當日就占領了萬州通往北方漕運的咽喉要道--萬鳴峪,成為第一支收複江北重鎮的朝廷軍隊。隨後兩個月間,朝廷軍攻勢如虹,相繼收複歸州和萬州全境,西路軍和東路軍從兩個方向同時進逼營州與朗州,中路軍兵鋒直指漢州,對高檀名主力形成三麵包圍之勢,還派出騎兵襲擾叛軍後方的補給線。

麵對如此不利的局麵,尤其是後方已經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換做是其他統帥就肯定會選擇撤退。可是權謀不足但精於征戰的高檀名反其道而行之,他並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佯裝退敗誘敵深入,引誘那些貪功冒進的將領來追擊自己,而他冒著全軍可能被切斷退路的風險集中優勢兵力張網待捕,尋求打一場殲滅戰。

西路軍中隨軍出征的二皇子康禦求功心切,在大軍剛剛占領營州不久就聽到叛軍全麵撤退的消息,不顧上官鴻的勸阻當即連夜追趕,結果在涇原山道遭到叛軍大將韓仙誠(北疆八大名將“四虎四狼”之一,四狼之首)的伏擊,死傷慘重。前來救援的上官鴻和上官敬宗也同樣遇伏,遭遇數倍於己的叛軍主力,上官鴻在戰鬥一開始就被密集的箭雨射死。

主帥一死,西路軍中的投機派就臨陣反水,戰場局勢瞬間轉入死地,西路軍損兵5萬,另外還有近2萬河西軍投靠叛軍。不過在上官敬宗的拚死相救之下,康禦最終有驚無險的保全了性命。

景明九年(康曆439年)十月二十八日,借涇原大勝餘威,高檀名在西線展開全麵反擊,重新占領營州大部分地區,繳獲了大量糧草輜重。

擔任西路軍後衛部隊主將的襄州襄陽太守--裴放自知無法與聲勢如潮的叛軍正麵抗衡,率領殘部1萬餘人節節抵抗,退守淮寧城。

高檀名再度兵分三路:一路由中軍副將--韓仙奇(北疆名將,四狼之一)領兵3萬,繼續圍困淮寧城;另一路由高檀銘欽點的大將趙崇義領2萬鐵騎渡江南下攻襲翼州,準備對朝廷軍的後方補給線展開破襲戰;第三路由高檀名親率主力向東進軍,穿越邙山古道背靠青鞍山安營紮寨,屯集糧草軍械,留下盧龍將軍韓仙芝(北疆名將,四狼之一),護軍將軍孫殿臣(北疆名將,四虎之一)、屯騎將軍車壁各領一軍防守營寨東南西三麵,自己與虎賁將軍韓仙龍(北疆名將,四狼之一)領軍6萬,埋伏於青鞍山以南通往淮寧城的山南東道,準備故技重施,再打一場伏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