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紛亂時代(下)(2 / 3)

得知淮寧告急的景帝立即派遣龍武衛大將軍--何世真率軍救援,隨駕左右的殿前武衛右將軍--上官敬遠為了替父報仇主動向皇帝請戰,他的舉動帶動了中路軍中所有關西將領的情緒,圍著皇帝的營帳紛紛向景帝求戰,頗有一絲逼宮之嫌。

為了‘照顧’群情激奮的關西將領們,景帝不得不任命上官敬遠和南宮烈為先鋒,與大將軍何世真一起前往淮寧城救援,而這一次請戰事件也成為景帝日後對“關西武將心存芥蒂”的誘因。

景明九年(康曆439年)十一月六日,南宮烈率四千殿衛驍騎軍精銳作為先鋒,抵達距離山南東道還有二十裏的淄青城時遇到神秘人來投,告知了叛軍糧草所在地與高檀名準備在山南東道設伏圍城打援的情報,成為整個江北戰役的轉折點。

上官敬遠和南宮烈商議後,發動主觀能動性,各率領本部兵馬脫離大軍。上官敬遠率部從淄青城南近郊的渡口渡江南下,南宮烈率部繞行山南東道,晝伏夜出,準備奇襲叛軍在青鞍山的糧倉所在。麵對私自行動的兩人,何世真雖然是龍武衛大將軍,官階最高,但作為大軍統帥的他無法約束上官敬遠的行為,而南宮烈頂著父親“東國第一猛將”的赫赫威名,自然也不會聽他的調令。隻得乖乖聽從上官敬遠的囑托死守淄青城,扼守住通往漢中的山北道。九日,渡過漢江南下的上官敬遠果然在冀州貳縣附近跟一支千餘人的趙崇義部叛軍遭遇,上官敬遠很快發現這支孤立於江南的叛軍其實是一支潰軍,這支2萬人的騎兵部隊,包括統帥趙崇義在內的大部分兵力都在幾天前的一場伏擊戰中被消滅。

無論是趙崇義還是上官敬遠,誰都沒有想到冀州還有朝廷的主力部隊,而這支突然出現的軍隊就是剛剛平定南蠻欽察部落叛亂後升任嶺南行營行軍大總管的衛秦隱所率領的嶺南軍團。

由於路途遙遠,加上出北川後正值入秋雨季,道路泥濘,衛秦隱和嶺南軍團的北上之路將近花了三個月。

在得知西路軍兵敗涇原後,衛秦隱通過靈敏的戰場感知力,判斷出打開突破口的高檀名一定會派兵襲擾己方的補給線,以拖慢朝廷軍推進的速度,所以他就在冀州鄴城設伏,結果釣到了一條大魚,不但殺了高檀名麾下八大名將“四虎四狼”當中北疆四虎之首的趙崇義,還圍殲了高檀名最引以為傲的塞北騎兵。之後,上官敬遠和衛秦隱合兵一處,從小關渡口渡河北上,在圍城叛軍意想不到的方向兵臨淮寧城,完成對韓仙奇叛軍的反包圍。原河西軍都統--侯景一看形勢不妙,再次跳反,率軍中河西部眾殺死北疆四狼之一的主將韓仙奇,獻上韓仙奇的首級請降。

出乎意料的是,極其痛恨叛徒的上官敬遠沒有當場殺了侯景和參與反叛的河西兵,反而以金銀酒肉犒賞眾人,還在慶功宴上讚賞他們撥亂反正的功績。等到解除韓仙奇部叛軍的武裝,確保一切妥當以後,上官敬遠才下令將叛軍中參與反叛的九千多河西官兵全部坑殺,一個不留。

在懲戒河西叛軍的問題上,年僅21歲的上官敬遠留給衛秦隱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評價上官敬遠智勇雙全,不但殺伐果斷,還心細如發。也許,當時感歎後生可畏的衛秦隱不曾想到,上官敬遠和南宮烈這兩個隨著削藩戰爭冉冉升起的青年將星會在多年以後成為自己最頭痛的敵人。

景明九年(康曆439年)十一月十日黃昏時分,南宮烈打著叛軍旗號,詐稱前來加強守備,沿途騙過守軍盤問。入夜,南宮烈到達青鞍山大營側翼的西軍營寨,西營守將孫殿臣放任他們入營,南宮烈率四千驍騎堂而皇之得進入青鞍山大營,然後命令部眾迅速散開,在營中四處縱火。

大營守軍對此毫無戒備,麵對燃起的熊熊大火,頓時亂作一團。見到大營起火,駐守南營的主將盧龍將軍韓仙芝以為營中失火,立刻派人前去救火,結果白白送了人頭。直到火勢越來越大,就連在山南東道設伏的高檀名也看到了青鞍山方向竄起的火光,擔心輜重糧草安危,火速派遣虎賁將軍韓仙龍領兵去救。等到韓仙龍率援軍抵達南營,他無所作為的弟弟韓仙芝已經站在營門口看了快一個時辰,而南宮烈利用這段時間肅清了營地裏的叛軍,繼續從容放火。

在此危急關頭,無法坐視大營被燒的韓仙龍親自領兵衝殺,南宮烈率軍拚死抵抗,據守營門,連殺韓仙龍帳下七員戰將,為了徹底焚毀叛軍的糧草命脈,南宮烈和麾下全體將士都做好了魚死網破、玉石俱焚的準備,哪怕隨營一同燒死也在所不惜。

戰至拂曉,韓仙龍發現南宮烈兵少,箭矢也已射盡,正準備合圍而上之時,韓仙龍的大軍突然遭到東營守將車壁和西營守將孫殿臣的左右夾擊。孫殿臣和車壁對高檀名為了給兒子們立威濫殺外來派武將的做法深惡痛絕,早有歸降朝廷之意,韓仙龍、韓仙芝兄弟對兩

人的臨陣反叛始料未及,雙雙死於亂軍之中,軍隊也很快潰敗逃散,後孫殿臣、車壁二將率部向南宮烈投降,雙雙被景帝封為歸義將軍,百戶侯。

景明九年(康曆439年)十一月十四日,青鞍山大營糧倉被毀。

一招失算,滿盤皆輸,陷入斷糧危機的高檀名叛軍沿山南東道向西撤退,朝圍城的韓仙奇部靠攏。此時的西線戰場,叛軍仍擁有兵力優勢,但這種優勢很快就因斷糧變成了累贅,軍心急劇動搖,逃兵事件不斷發生。趙崇義部與韓仙奇部敗報傳來,戰局再度急轉直下,上官敬遠自淮寧同樣沿山南東道向東攻擊前進,南宮烈借助地形優勢死守邙山古道,從青鞍山繞行至山北道已毫無可能,唯一的生路就是拿下龍武衛大將軍何世真鎮守的淄青城,大軍才有機會經山北道退回漢中。

景明九年(康曆439年)十一月十七日,朝廷軍傳來捷報,中路軍攻克漢州,斬殺叛軍守將鎮國大將軍--楊五奉(北疆名將,四虎之一)。同時,洛州都督--南宮炫的東路軍進軍南疆,收複密、綏二州,奪取了雲中和玉門關,切斷了北疆通往南疆的陸上補給線。叛軍方麵,高檀名雖然還有5萬大軍,可麾下武將已不足20人,名將也隻剩大將韓仙誠一人,而淄青城深溝壁壘,牆高五十餘尺,軍隊又缺少攻城器械,根本無法逾越。無計可施的高檀名派密使星夜兼程趕赴幽州,要求次子高邈以東鄉公主為質,要挾景帝退兵,被高邈拒絕。

之後,整場江北戰役迎來最終結局,叛軍大敗於淄青城下,全軍覆沒。高檀名精神崩潰,舊疾複發,一病不起,最後在大將韓仙誠和數名親兵的護送下,一眾人喬裝成逃難的鄉民,乘牛車僥幸逃回朔州老巢。

景明九年(康曆439年)十二月,高檀名在朔州病死,高逢秘不發喪,在得到大將韓仙誠擁護後代父執掌北疆政務。高遷得知父親死訊後,領軍前往朔州興師問罪,兄弟兩人因繼承權反目成仇,導致高家內亂分裂。高檀名次子、幽州刺史--高邈不願卷入其中手足相殘,在妻子東鄉公主的勸說下,主動歸順朝廷,得到景帝褒獎,由他繼續擔任幽州刺史。

璞西之戰,韓仙誠被上官敬遠擊敗,韓仙誠不堪高逢辱罵,殺高逢後轉投高遷。後兩人領軍在朔州無極郡與主攻的南宮烈交戰四次,被南宮烈在陣前比武中連殺十二將,軍心崩潰,四戰皆敗,走投無路之下攜帶家眷投奔漠南元奴部的塔頓可汗,途中被北庭大都護林墨離麾下涇陽桐城名將--源嗣截殺,源嗣也憑借此功績獲得景帝賞識,於次年回朝述職,擔任中州京畿守備。

景明九年(康曆43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元奴部首領塔頓可汗在爭奪大可汗之位的漠北大戰中铩羽而歸,為了盡快恢複元氣,他趁康朝剛結束削藩戰爭大軍疲乏之際,派大將忽古台率一萬鐵騎越過傷膝河南下,襲掠塞北邊區,擄走邊民數千,牛羊無數。北庭大都護林墨離命白狼山守將李孝常出壁壘追擊,雙方在傷膝河南岸大戰,結果兩敗俱傷。不久,塔頓可汗親自領兵增援,景帝不願戰事升級,向元奴部納貢求和,換回了被擄百姓與塞北的和平。

雄踞漠南以東的乞伯顏部見景帝軟弱可欺,覺得有利可圖,也揮兵襲擾遼東,結果一頭撞上正在圍攻林牙郡的南宮烈和尉遲信所部。防守林牙的封克儉也是一員驍將,其父封壇原是尉遲家族的家將,“駿府之亂”中效忠於尉遲瑞一方,與尉遲信有殺父之仇。

見外敵來犯,百姓受難,三位小將為國家大義選擇攜手抗敵,合力斬殺乞伯顏部三千餘人,取得林牙大捷,南宮烈更是在陣前比武中一招刺死了號稱“漠南第一勇士”的乞伯顏部葉護--古提速撒,“南宮一合”就此名揚天下,景帝得知後龍顏大悅,冊封南宮烈為破虜將軍,食邑五百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