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政治和社會共同體,也是更大有機係統的一部分。例如,地球的生態,就是更大的係統。人類在大的生態係統內,必須與自然環境及其他生物尋求適當的共存。自從人類有了複雜的組織,也發展了生產食物的能力,人類加速地擴張自己對地球生態係統的影響。到今天,人類影響自然生態係統的能力和程度,都已經遠超過這個大生態係統所能承受的地步。人類逾越了自己的生存空間,侵占了許多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人類毀傷了各種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因此,自然大環境也轉過來反撲,人類共同體的生存和發展,遂因此反撲而有萎縮的可能性。大係統的萎縮,最終會使世界人類共同體本身,在寄托的母體毀壞後,自己也無法延續。曆史上,因為毀損環境而造成大國和朝代的衰微甚至覆亡,也有不少例證。而今天,由於人類自己發揮的影響力比過去更為強大,將來人類的複雜係統難以麵對迅速萎縮的大係統,可能是人類社會政治共同體瀕臨衰敗的主要原因。
佛教有“生、老、病、死”或者“成、住、壞、空”的說法,生、老、病、死”指的是生物體,成、住、壞、空”指的是一切個體。大國和朝代也始終不能躲開“成、住、壞、空”的規律。學曆史的人,攤開史料,眼看著人類走過的途徑,其間有多少次的衰亡?多少次的覆滅?但是人類從來無法從前麵的失敗中,吸取經驗。海灘的浪潮,有漲潮和退潮。漲潮時卷上來的是有用的養料,退潮時卷走的也是有用的養沙粒,不是土壤。浪淘沙,是人類共同的經驗:眼看著大自然浪濤洶湧,如果我們不從過去吸取經驗,發展一些知所約束、知所節製的智慧;如果我們也沒有領悟一些不要強求、不要執著的智慧,也許人類在世界上就難以存留更長的時間。將來的曆史,將不再是大國的興衰,也不是朝代的存亡,而是人類全體的毀滅和消失。
杜甫的《閬山歌》有一句話,“鬆浮欲盡不盡雲,江動將崩未崩石”。在鬆樹底下仰望天空的白雲,一朵一朵飄過去,看上去是連續的,又似乎是不連續的。曆史上的大國和朝代,正如一朵一朵的白雲,連續起來就是人類共同的曆史:前麵已經飄過去很多的白雲,後麵是不是還有足夠的雲氣,會形成一朵一朵的白雲?在長江岸邊上,眼看著江水衝擊,危岸崩石,有些岩石正在將崩未崩之際,有些岩石終於崩落江中,隨波而去。整個江岸,數千年間,有多少的巨岩已經崩到江中化作泥沙?人類曆史上,有多少共同體在時間的長流之間,也在不斷地崩落?
許倬雲
2011年9月29日序於匹茲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