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道碑貼為什麼會被刻到了大足北山呢?碑中的主人趙懿簡公(趙瞻)是仁宗神宗哲宗時期的官員,在政治上屬於元佑舊黨,沒有在重慶任官的履曆,死後的墓地也不在重慶,那麼蔡京為什麼會給一個政敵書碑,而又為什麼被作為無名碑刻在了重慶大足的北山上,現在都已經無從考證了,於是隻有民間傳說來填補這段空白。

故事是這樣的,當年趙瞻雖在政見上與蔡京水火不容,但他的一個侄子卻在蔡京的門下效力,趙瞻死後,他的侄子找到範祖禹(亦為舊黨)為趙瞻擬寫祭文,請蔡京一賜墨寶,蔡京看在小趙同誌為其鞍前馬後工作努力的麵子,揮筆而就這貼《趙懿簡公神道碑》。

後來金人入侵,小趙帶著蔡京的墨寶南渡來到了重慶,看透了世情在大足出家為僧,追憶往事,常常拿出這蔡大師當年賜的墨寶欣賞,於是就了將這貼千古佳貼刻於空山萬古流傳的念頭。

但此時的蔡京已是落水狗人人喊打,其生前墨寶大多遇焚毀,如說是蔡京所書,恐怕無匠願刻,小趙隻得對石匠們隱瞞了這道碑的作者。逐成了這道“無名碑”。

兩個小人物的故事,一個被眾多史家寫入史書,一個則散落為民間傳說,一個敬人,一個敬字,但我們相信兩個故事同樣真實。而小人物體現出的性情同樣令人敬重。

蔡京其人,也許真不能用一代奸相一詞就能簡單概括其生平。

2

蔡京字元長,興化仙遊(今福建興化仙遊)人,仙遊蔡氏是北宋時期南方最有名望的書香門弟,一百多年的時間內出了三十多個進士,蔡京在二十三歲的時候(熙寧三年1070年)中進士,同年進士的還有他的弟弟蔡卞。

走向帝國政治舞台的時候,帝國正在迎接一場史無前例的偉大變革,作為南方士人的新銳力量(時人當時做了一個統計,支持新法的,大都為南方的士人階級,新舊兩黨之爭同時也是南北士人在帝國政治力量上的角逐),蔡京毫不猶豫的投身做了改革派。

蔡京早期曆任錢塘尉、舒州推官、起居郎,後來與其弟蔡卞一起被任命為中書舍人,一起負責為皇帝擬寫詔書。

蔡京很快成為了王安石的得力幹將,在王安石變法期間,是做過不少大事的,最稱著的是幫助修築了木蘭陂。

木蘭陂現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區西南5公裏的木蘭山下,與興化灣海潮彙流處,兩岸的興化平原頻遭上遊洪水和下遊海潮侵害,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當地一位叫錢四娘的奇女人,看鄉人屢受洪潮之苦,於是出資十萬緡在木蘭山下興修陂堰,但木蘭溪水流湍急,錢四娘築起來的陂堰衝跨,錢四娘一時想不開,跳進了溪洪,成為後世頌歌的傳奇女子。後來錢四娘的同鄉林從世又攜金10萬緡繼續修陂,仍然以失敗告終。

到了熙寧八年(1075年),在杭州錢塘當縣尉的蔡京看到全國都興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情係家鄉,想起了這條兩次修築失敗的水利工程,幾次上奏朝廷申請重築木蘭陂,在他的召集下,福州義紳李宏再次出資七萬緡在精通水利的和尚馮智日的協助下再次在木蘭溪展開了這一宏偉水利工程,但才開了個頭,李宏集資的七萬緡就花完了,蔡京得知後又再次複奉朝廷,又聯絡了當地十多家富紳出資,官方民間一共集得七十萬緡,群策群力,終於在元豐六年(1083年)修築完成。

木蘭陂現在成為了中國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並發揮其水利效用,現在的木蘭陂南建有木蘭陂紀念館,館內有眾多當初為修建該陂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曆史人物——錢四娘、林從世、李宏、馮智日等人。

獨缺蔡京。

因為優秀的表現,在神宗變法時代蔡京的官升得很快,在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的時候,三十七歲的全國著名青年書法家蔡京已經做到了龍圖閣待製、知開封府的顯赫位置,成為了新黨中的中堅力量。小蔡同學的前途一片大好,據說被列為了神宗朝後王安石時代的三大新法領袖接班候選人。

世事風雲變幻,一生都尋求變法的神宗皇帝趙頊升天,年僅10歲的哲宗皇帝趙煦上台,掌握大權的是高太後老人家,高老太婆年老圖清靜,不想折騰;司馬光等舊黨比較合她老人家的口味,於是在洛陽閉門寫史的舊黨元首司馬光在萬民敬仰下走進了開封城。

誰都知道,新黨的春天過去了,而冬天有多長,沒人知道。

重回權力舞台中央的司馬光一天都不想再等,他對自己現在的身體狀況有著充分的了解,他要和時間賽跑,在有生之年將新法流毒從帝國的身體逼出,所以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廢新法,好的壞的一律廢黜。

對新法中最重要的募役法,司馬牛(蘇大胡子語)限期五天,帝國各路全部從募役法改為原來的差役法。

力度之大,時間之緊迫,不要說舊黨難以接受,連蘇軾範純仁(範仲淹之子)都直呼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飯要一口一口吃,肉要一口一口吞,更何況眼前的攤子是難嗑的骨頭。

這時候,蔡京跳了出來,堅決擁護司馬牛,並神速的在五天內將他開封府轄區的募役法全部改回差役法。

帝國上下的臣僚們都有些目瞪口呆,他們沒有人想到跳出來的竟然是新法戰將蔡龍圖,小蔡的這一百八十度彎轉得也太神速了。

事實證明蔡京的這筆投資是血本無歸,他此舉除了讓老司馬開心的拍著他的肩膀說“小蔡啊如果帝國要是人人都能像你這樣奉公守法,還有什麼事是辦不成的呢”外,沒有收到其它任何回報,賞識他的司馬光完成夙願後也耗盡最後一絲心神撒手西遊,剩下的是鋪天蓋地的對蔡元長的罵聲,舊黨罵他叛徒,新黨說他是小人,台、諫官們則視他為奸邪,蔡京耗子拉風箱兩頭不是人。

京城是呆不下去了,蔡京被貶出京到地方任職,出知成德軍,後來曆知瀛州、揚州、鄆州、永興軍、成都府。

雖然做了舊黨的叛徒,但是在新皇帝眼中的蔡京,還是一位新黨中堅骨幹和能吏,哲宗皇帝一天天長大,對高老太後的不滿和對父親的崇拜與日俱增,親政後,他重新重用舊黨施行變法,紹聖初,蔡京也被召回了開封,任代理戶部尚書,而他的弟弟蔡卞則官拜左丞,蔡家兄弟一時又重新起勢。

蔡京廢新法是好手,助新法也是能手,回京代理戶部尚書後,新黨領袖章淳正愁如何恢複募役法而頭疼,蔡元長說這有何難,直接取熙寧成法施行,錯不了,在他的協助下,帝國很快又全麵施行起募役法,一廢一複,手起刀落非常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