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征遼——一個帝國的迷夢(2 / 3)

臨了,阿骨打又提出了一個條件,說以前給遼國的歲幣你們還給不給我們。

關於歲幣問題之前趙佶是否給予過趙良嗣授權不得而知了,趙良嗣的答案是給。

最開始他隻同意每年給三十萬,經過討價還價最後和之前的遼國持平,每年五十萬。

一切談妥,雙方簽訂協議,約定八月金軍自平州向古北口(北京市密雲縣古北口鎮)進發,宋軍則由雄州白溝(河北省雄縣白溝,出於當時宋遼邊境線上)北上進軍,配合金軍夾攻遼國。最後發誓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誰也不能先和契丹人講和。

趙良嗣捧著合同高興的回國,走到鐵州(遼寧省鞍山市)的時候阿骨打又派人將他追了回來。原來是立約之後,阿骨打盤算了一下,八月出兵比較倉促,可能會拖到年底,為了怕爽約,又派人追回趙良嗣,約定把時間推到宣和三年初,雙方又約定了以後在邊境開設榷場等問題。

為了以示誠信,阿骨打拍著胸脯說以後就算燕京是我打下來的,我也會交給你們,並把在上京抓到的一個燕京官員交給了趙良嗣帶回國。

談判結束,趙良嗣和金國使臣斯剌習魯一起返宋。

對於趙良嗣談判的結果,趙佶基本滿意(包括歲幣),隻是有一點要更改,就是北宋人不會和金國人一起攻打西京,而是要等金國人打下西京後,北宋軍隊才開始進攻燕京。

同時強調,西京還必須是北宋人的,金國人必須在抓到天祚帝後歸還西京給宋人。

帶著這個更改的新條件,武義大夫馬政隨斯剌習魯再次出使。

阿骨打看到北宋人的新條件後當場翻臉表示拒絕,說你北宋人把我們女真人當傻子啊,西京我都單獨攻下了,還和你北宋人合作什麼?合計著你們就根本不想出兵,就是想每年花幾十萬兩銀子買回你們的幽雲十六州。

談判陷入僵局。

這時候女真有大臣提議不要和北宋人合作,並提出遼帝國之所以能立國二百餘年強盛不衰,是他們擁有了以前其它少數民族沒有的幽雲地區,金國現在吞並遼國同樣可以擁有幽雲這塊地,隨時可以南下,要宋人土地宋人就得給地,要錢宋人就得給錢,何必現在貪圖他們的那點歲幣呢?

或許從這時開始,在女真人的眼裏,北宋,就不僅僅是一個還比較陌生的合作夥伴,而是下一個可能的獵物。

但同時也有人異議,這個人就是後來南侵的主將完顏宗翰(粘罕),粘罕認為北宋帝國四麵都是強敵,如果軍事實力不行的話早被別人滅了,不能小看宋人。

阿骨打拿不定主意,於是想看看宋人的武藝如何,於是邀請馬政等人打獵,讓宋人在獵場顯顯身手。

馬政此行帶上了自己年輕的兒子馬擴,馬擴張弓引箭,技驚四座,阿骨打送給他一個美稱“力麻立”(善射之人),而馬擴謙虛的表示其實在南朝他的射術隻能算末流。

狩獵後阿骨打的態度開始轉變,同意繼續合作夾攻遼國,沒有再強要求宋人和金人一起出兵夾攻西京,盟約依然生效。

他派金使哈魯和馬政一起回宋。

至此,從政和元年到宣和二年末,搞了近十年的宋金聯盟終於談妥,接下來就該童貫粉墨弄場了。

2

童貫敢圖謀幽雲,他認為他是有資本的。

資本就是他手頭傳統優良的西北軍。

從仁宗時代就延綿不斷的戰火讓西北的北宋軍隊熏染上不同於其它地方部隊的色彩。再加上童貫二十年來的苦心經營,帝國的錢財物都對這隻部隊最大程度的傾斜,童貫又基本上擁有對西軍的人事任命權,提拔誰不用通過朝廷的那幫酸文人,直接跟皇帝講一聲就行。得以讓童貫能大刀闊斧的將這隻隊伍打造成一隻精銳部隊。

關注這段曆史,有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盡管西軍領導人童貫本人聲名狼藉,但他領導的這隻部隊卻是名將輩出,他們在即將展開的遼宋金戰場上成為那個時代的悲喜劇主角,決定了一個時代的命運和走向。

王厚、劉法、種師道、種師中,姚古,辛興宗,劉錡,張俊,吳玠,吳璘,劉光世,曲端,韓世忠,拆可存、王稟,一隻部隊湧現出如此多的名將是一件非常令人驚訝的事。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後來南渡的趙氏王朝的江山,是西北軍保下來的,南宋初的名將,除了嶽飛,基本上都標識上了西北軍的記號。

他們父輩的血就灑在西北的戰場上,出道就背著將門之子的名頭,有頭腦有見識有激情,要駕馭這群人確實不容易。

而他們曾經共同的老大,是童貫,一個太監。

但計劃不如變化快,世事總是種瓜得豆、種豆得瓜。

就在童公公調急他的西北軍積極準備北上的時候,東南的方臘反了,並且動物凶猛,三個月的時間,方臘便攻占了六州六十餘縣,隊伍擴展到了近百萬。

此時的帝國當務之急,不是複幽雲,而是保江南。

童貫隻得將準備伐遼的十五萬大軍調向江南,鎮壓方臘起義。

在江南,西北軍顯示了他的素質和戰鬥力,三個月的時間平定了江南,而且生擒方臘本人。

如果童貫的人生定格於此,複河湟、定青唐、平方臘,他的戰功完全可以超越他的恩師李憲,連帝國風雲人物狄青比之都略有遜色(狄青早期在西夏的戰績並不如童貫,而後來所平定的儂智高之亂規模也遠不如方臘起義)。

平定方臘之亂後的童貫回到東京,雖然也因功加封太傅,但伴隨的還有刀子。

禍根當然還是他下江南,為了平息民憤,未經朝廷批準擅自罷掉了花石綱。

那時平亂為上,文臣們自然不好說什麼,可戰事勝利後就有人把這件事擺上台麵了。

後期最為得寵的帥哥宰相王黼就跑到皇帝麵前說了,說江南暴亂,本來是蔡京那王八蛋搞的鹽法茶法讓老百姓民不堪負,這個童公公跑到江南卻說什麼花石綱擾民導致方臘造反,現在江南的老百姓都覺得童公公是大英雄而您是貪圖享樂的昏君。

王帥哥的話挑起了趙佶心頭那根小小的剌,他有些負氣的重新設置了應奉局,令王黼和梁師成負責,而且當初那位童貫拿來當替罪羊被押往京城治罪的朱勔也重新出山。

政治上的事雖然不是一個公公或武將該過問的,但童貫還是忍不住給皇帝發牢騷,說東南的老百姓經此戰亂,飯盆子都還沒端穩,就又重設應奉局,這不是作孽嗎?

趙佶非常憤怒,黑著臉對童貫說你還是少管閑事多想想怎麼組織大軍收複幽雲吧。

為了給童貫點下馬威,當初替童公公起草詔書罷免花石綱的部屬董耘就被定了個措詞不當的不敬之罪,殺雞敬猴。

政壇上敲起了警報,童貫不得不從平定方臘的快意中恢複過來,考慮考慮他的伐遼偉業。

平定方臘耗費的這大半年時間,宋金聯盟又發生了很多變化,童貫帶兵前腳去浙江平方臘,後腳馬政和金國使臣哈嚕一行就登陸登州了,消息傳到宋廷,登州方麵得到的指示是拖,拖時間,什麼事等童公公在東南打完仗回來了再說,至於金使哈嚕,既不讓他回金也不讓他去東京,變相軟禁,這樣一拖就是三個月,哈嚕最後氣得說你不讓我去就自己走路去東京。

馬政等人看實在是拖無可拖,隻有帶著哈嚕來到東京。

到了京城,國子司業權邦彥負責接待,剛安排住下趙佶就傳下旨意說我們聯盟的事被遼國人知道了,友邦驚詫,盟約不訂了,你們回吧。

權邦彥一聽急了,心想談了這麼多年,怎麼能一下就改主意呢,並沒有傳達趙佶的意見,而是請太監回去勸皇上三思。

趙佶想想說那也行,就等吧,我們一起等童公公回來再作定奪。

於是又讓哈嚕在東京等了三個月。

帥哥宰相王黼看這樣拖也不是辦法,於是給皇帝說等童公公打完仗回來猴年馬月了,幹脆我們就給女真人來個打哈哈。

文字遊戲是帝國君臣最擅長的,於是在趙佶授意下給了女真人一封詞藻華麗的國書,大意就是兄弟你別客氣你隻管先打吧,我們隨後就到,一起狠揍契丹人。

哈嚕回國後,阿骨打知道又一次被北宋人忽悠了,聯合滅遼是指望不上的了。

而打下上京休整的大半年時間內,契丹人的政權繼續擺爛,在淪喪半壁國土的情況自己玩起了內訌,天祚帝諸子爭位,相關人員受到天祚帝的鎮壓,大將耶律餘睹降金,宣和三年(1121年)十一月,阿骨打任命完顏杲為主帥、粘罕(完顏宗翰)為副帥,降將耶律餘睹為先鋒,直取遼中京。金軍在宣和四年正月十三日連下中京外圍據點高州、恩州、回紇,正月十五兵臨中京城下,遼守將不戰而降,中京落入金人手中。

之後金軍一分為二,一部由粘罕(完顏宗翰)率兵跟蹤追擊天祚帝,另一部則繼續進迫遼國西京大同府,西京守將蘇京出降,雖然很快又反叛,但後來追擊天祚帝回師的宗翰部又很快再次攻克。

遼國至此五京淪喪四京,殘餘勢力隻剩下兩股,一是遠循大漠的天祚帝,二是坐鎮燕京的的遼秦晉王耶律淳(後稱帝,改年號為天賜)。

之後,金國人停止了對燕京方麵的軍事行動,而將主要精力放在搜尋打擊天祚帝上。燕京幽雲,你北宋人不是要,你們自己去打吧!

阿骨打此舉可謂高明之極,征服遼國四京後,女真人確實需要休整和消化勝利果實,此舉表麵上看即遵守了宋金當初的盟約,實質上又達到了休整同時又探試北宋軍力的目的。

從此時開始,宋金之間的較量真正拉開。

阿骨打於是在宣和四年三月給宋人送了個信,掛口不提雙方盟約的事,隻是輕描淡寫的說中京西京我們都打下來了,天祚帝也讓我們追跑到大漠(夾山)去了,請貴國的邊界不要收留遼國方麵的難民,以傷兩國和氣。

收到邊碟的宋國君臣喜憂參半,喜的是金國人確實如他們所願打得遼人落花流水,憂的是到嘴的幽雲肥肉怎麼嗑。

宋廷中也有人意識到了金國人的強勢,認為這個時候不應該再圖幽雲,而應該扶持遼人對抗女真,遼人如果得以保存必然感激宋人,到時候減免歲幣收複失地再開口遼人也不好意拒絕。

但更多的聲音則是金國人已經把遼國打殘廢了,幽雲再不占領,金人也要占領,人家金國人還是夠朋友的,把人打殘廢了,等著你去結命收屍,這樣的便宜不占是傻瓜。

後一種聲音以丞相王黼的聲音最為響亮,此君是崇寧年間的進士,人長得帥氣,口才又極好,最初依靠蔡京和宦官梁師成起家,上台任相後卻成為了蔡京的死敵,一改蔡京的新法,而花石綱的始作俑者亦是王帥哥,後期極受趙佶的寵愛,所以連掌握兵權的童公公也不怎麼放在眼裏,冷箭照放。

王丞相看到遼國衰敗後,變成最為積極的伐遼派,天天在趙佶的耳邊講起了兼弱攻昧的道理,才使得趙佶痛下攻遼收複幽雲的決心。

王黼為此還專程找到前一陣和他鬧得不是很愉快的童公公,說老童你隻管打,我會賣死力幫助你。

王丞相說到做到,在三省特別設置經撫房,集湊錢六千二百萬緡作為此次伐遼的軍事經費。

北宋人終於決定出兵了,挑燕京這個軟柿子捏。

吃軟柿子也得講究個吃法,事關重大,一向不太過問軍事的趙佶也給童貫出了三策,上策是讓被金人欺負慘了的幽雲臣民一見宋軍就主動歸向宋軍的懷抱,主動回歸;中策是讓現在的遼國皇帝耶律淳向我們大宋稱臣,接受北宋帝國的保護。下策是如果燕雲那邊並未全都真心臣服我們,我們不得不操家夥,但以安全第一,應以全師而還為重。

趙佶的計策歸納起來就是招降為主,別真打,現在是去撿便宜,有便宜占,吃虧了趕快跑。

投機主義原則至始至終貫穿了這次軍事征伐行動,他們眼中逃潰到幽雲的遼人,不過就是一群遊兵散勇,不堪一擊。

伐遼之前,雖然東京的高層們都非常樂觀的看待這場戰事,但在西北軍中,卻有人並不看好這場戰爭。

更要命的是這個人竟然是童貫原來務色好的此次征伐的前線指揮官。

種師道!

作為小三種(第三代種家軍——種樸、種師道,種師中)的領軍人物,種師道最初的理想卻是做一個文化人,他幼年曾拜北宋著名的哲學家、理學家張載為師,修習儒學,兼融道、法,最初以蔭職任三班奉職的低級武職,後來種師道參加了帝國的法科考試中第,改為文職,任原州通判,提舉秦鳳常平等職。

種師道在政治上更偏向於舊黨,蔡京掌權後施行新法,他對其中的役法就有微詞,蔡京把他加入了元佑黨人的名單,罷官近十年之久。

後來趙佶想起了他,再次起用,到西北任軍職,開始在西北屢立戰功,官也從最初的懷壟軍知軍做到了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應道軍承宣使。

種師道在西北的崛起有些意味深長,雖然種家三代成名的地方都是西北,但其實種師道再趕赴西北戰場的時候,徽宗時代的宋夏戰爭已經接近尾聲,童公公這時候都已經要出使遼國戰略轉移了,種師道到了西北沒撈上什麼大仗打,但還是不妨礙他迅速的從西北崛起,他的崛起更多依靠的是皇帝的扶持,雖然童貫是太監,但掌握如此多的兵力,是任何一個皇帝都放心不下的,在西北軍安插種非童派勢力就顯得極為重要,而種師道就是最佳的人選,種家將在西北的威名本身對童貫就是一種震懾,所以趙佶起用種師道,顯得非常高調,對外宣揚“卿,吾所親擢也”,這無疑於告訴天下人,種師道是我的人。

趙佶起用種師道製約童貫算是相當漂亮的一手,最少從這點,以及四罷蔡京可以看出,他還不是一個完全被童蔡等人完全擺布的皇帝。

對於皇帝的安排,童貫雖然不滿,但也得無奈接受,所以在西北軍種師道成了另一個身份特殊的人,童貫權掌西軍二十年,部屬多出於其門下,誰見了童大帥,都行旅拜(對長者和貴賓的禮節),隻有種師道僅行長揖(不分長幼尊卑皆可用。但多數用於平輩之間)。

在西北童種二人大抵相安無事,這很大程度在於童貫對西北戰事的控製能力,後來西北軍南下平定方臘,南征的名單上也沒有種師道的確名字,這也相當正常,平方臘關係帝國的存亡,決定一切的都隻是戰場的勝負,趙佶全權委托軍國大事於童貫,自然不願在他身邊安插束縛手腳的角色,童大帥當然也不願帶上種將軍礙手礙腳。

伐遼卻不一樣了,是開疆辟地、收複“失地”,這樣的千古功業,他童貫怎麼可能一人獨染呢?皇帝任其為河北河東燕山諸路宣撫使後不久又給他安排了一個助手——蔡攸,蔡公子隨軍的目的很單一,監視童貫。

皇帝的用心良苦,童貫且能不知,所以一線軍事指揮安排上,是最初他的打算是讓種師道作為一線的軍事總指揮。

這是一場趙氏帝國的皇家盛宴,每種勢力的力量都應該分一杯羹而食之。

種將軍卻完全沒有領童公公的情,對於這場戰爭,他一開始就申明了自己的立場,他說我們好比是鄰居家裏來了強盜,我們不但不幫忙,反而趁火打劫去別人家裏搶東西。

真正讓種師道反對的不僅僅是台麵上的理由,讓西軍從環境惡劣的遊擊戰場轉到開闊的北方平原戰場,本來就是拋其長用其短,更不用說之前的西軍主力還剛剛在南方打了一場大仗,人員的消耗補給都是問題。作為一名皇帝器重的軍事將領,他不能不考慮北征在軍事上的重大缺陷。

種師道所提出的童貫又且會不知,在出征前他給皇帝的上表中,就提及了出征軍糧裝備方麵供給的各種不足。可是為了幽雲,帝國上下做了這麼多年的工作,時局又給出了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他童貫一定要抓做。

無論有無困難,出兵勢在必行。

宣和四年四月十日,徽宗下旨,拜童貫為陝西河東河北路宣撫使,蔡攸為宣撫副使,種師道為都統製,西軍精英辛興宗、楊惟忠、王稟、種師中、王坪、趙明、楊誌、楊可世、王淵、焦安節、劉光國、王育、吳子厚、劉光世、劉延慶全部入列出征,精兵十萬、劍指幽雲。

帝國的北伐征程,將是怎樣的一番風景呢?

3

盡管現在俄羅斯和整個斯拉夫語係中,契丹就是中國的形似音(俄羅斯語Китай,葡萄牙語Catai,西班牙語Catay),但契丹民族出現在漢字的史冊中還是比較晚,直到《魏書》中,才基本承認他們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而普遍認為他們的先祖源於鮮卑宇文部。但在唐朝以前,他們還是八到十個弱小鬆散的部落。

中原在進入李唐盛世的時候,契丹民族形成部落聯盟,並內附唐廷,唐廷以其地置鬆漠都督府(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領窟哥為都督,設置了十個羈縻州。

後期唐帝國控製力減弱後,契丹人依附了北亞霸主回鶻達百餘年,回鶻汗國解體後,又回附唐廷。進入了公元十世紀的時候,一直壟斷契丹部落領袖很久的遙輦氏的最後一位可汗痕德堇或欽德因政績不佳被下課,八部的首領選舉出了新的領袖、來自於迭剌部的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人新的帶頭大哥,讓契丹進入一個新時代。

在阿保機帶領下契丹人走向強盛,先後征服奚、室韋、阻卜、渤海國等部,在其任內基本劃定了契丹人的領土和疆域。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契丹帝國。

阿保機的夢想是在生前建立一個北至漠北,南至黃河的帝國,在他一生的征伐中,向北擴展很順利,但南下卻屢次遇到了當時在中原最有實力的沙陀人的阻擊,屢屢受挫。

到了契丹帝國的第二代領導人耶律德光的任內,之前一直是他們入侵中原最難逾越的障礙——沙陀人走向衰落和內訌,公元938年,阿保機趁沙陀人打內亂的機會從沙陀人石敬瑭手中把燕雲十六州據為已有。

燕雲十六州的占據,使契丹帝國獲得了獲得了防禦或進攻中原的最好戰略關隘,同時也使帝國的基本經濟發生變化,從畜牧業為主轉向半畜牧半農耕化。

擁有了幽雲的契丹帝國在公元948年改國號為遼,此時的遼帝國已經是一個東臨北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北至克魯倫河、鄂爾昆河、南至幽州的寵大帝國。

之後北宋帝國建立後,發動了兩次企圖收複幽雲十六州的戰爭,均以失敗告終,而在公元1004年的時候,攝政二十餘年的蕭太後蕭燕燕對北宋帝國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突襲,一直打到了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陽),逼迫真宗皇帝趙恒簽下和約,不僅讓北宋人承認了遼帝國對幽雲地區的所有權,並每年向遼帝國納貢輸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