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征遼——一個帝國的迷夢(3 / 3)

遼宋之間進入長達百餘年的和平期。

南北無事,各自都有把精力放在了“家務事”上,北宋人忙於變法新舊之間,契丹人則是皇族上層內部激烈的政治鬥爭,先後發生了欽衰之變,灤河之變等政治慘案,而後期,境內的農民起義也蜂湧而起。帝國危機四伏。

公元1101年,遼帝國的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廷登基躍上曆史舞台。比趙佶早兩年當上了皇帝。

天祚帝耶律延禧和趙佶一樣有很多相同的興趣,古畫,音樂,美女,名茶。當然癡迷的也有不同,趙佶更喜歡坐在家裏賞玩石頭,而耶律延喜則列更喜歡打獵。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句話完全不適用於垂垂老矣的遼帝國,遼人無論如何都想不到,五分之四的領土淪喪,僅僅隻需要兩年的時間。

敗家子天祚帝已經成了喪家犬逃了漠北,遼人最後的救命草。隻能有一個——幽雲,當初從沙陀人和漢人手裏奪來的地盤。

退守幽州的契丹人對敗家子天祚帝也死了心,他們在幽州擁立了自己的新皇帝耶律淳。

耶律淳是遼興宗之孫,天祚帝的叔叔,官拜秦晉國王留守南京(幽州),父子長期鎮守幽州,在帝國較有威望。之前帝國大將耶律章奴趁天祚帝遠征女真人時叛亂,就想將耶律皇叔搬出來扶正,那次耶律淳不從,但這一次天祚帝遠循大漠,遼人又隻有了自己所守的地盤,在南府丞相張琳參知政事李處溫遼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等人的擁戴下,耶律淳當上了皇帝(史上稱其政權為北遼),世稱其為天賜皇帝。

這是一個爛得不能再爛的攤子,前有女真人的猙獰狼牙,後有北宋人的想入非非,契丹人要憑幽雲之地保全,是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

耶律淳唯一的辦法是前與女真求和,後向北宋結好,並向昔日的小弟西夏黨項人伸出援手求助。

不管什麼目的,女真人的戰馬到是暫時停止了咆哮,西夏人也很夠義氣,向昔日的老大哥伸出援手,率兵三萬主動出擊女真人,雖然打了敗仗,但亦算仁至義盡。

唯獨百年友邦北宋帝國在西北王童貫的率領下十萬大軍悄然臨境。

4

宣和四年四月,童貫的大軍到達了雄州,在雄州進行了分兵,分為東西兩路:之前擬定的前線總指揮種師道成了東路軍主帥,屯兵白溝(今河北省白溝鎮);辛興宗為西路兵主帥,屯兵範村。

但是西北軍的將領們卻沒有接到主帥童貫的出征令——他們收到的文件精神是服從大局、約束兵士,不得擅自生事,違者軍紀處罰。

大局是什麼?先招降,不費一兵一卒收複幽雲,趙佶所出的上策。

童貫讓趙良嗣起草了勸降書,讓從遼國那邊叛逃過來的遼國官員張憲、趙忠諭帶上去見天賜皇帝。

童貫的勸降書情真意切,說你們遼國今天混成這樣,完全是倒行逆施多年來老敲我們南朝竹杠的下場,現在你們已經無法保護在幽雲的漢契子民。助人為樂是我們北宋帝國的愛好所以我們不計前嫌帶兵過來幫助你們維護治安,看在當年出使大遼時秦晉國王你熱情款待我的份上,你開城投誠我一定給你謀個大官兒做使子孫衣食無憂。

接到招降書耶律淳很憤怒,原來指望著友邦北宋帝國能成為一個可依靠的政治盟友,沒想宋人翻臉不認人不說,竟比女真人還猴急。

一怒之下的耶律淳不惜違反兩國交往不斬來使的常例,砍掉了張憲趙忠諭的腦袋。

出師不利,童貫還是沒有動搖和平收複幽雲的決心,童公公捉摸著是不是張趙二人是遼國叛臣,交流起回歸大事來感情大有障礙,於是重新派出了剛在宋金談判表現優異的年輕使臣馬擴出使幽雲,進行招降活動。

馬擴到了幽州後,很快摸清了幽州方麵的基本情況,將火力重點瞄準當時的權臣、扶立耶律淳上台的最大功臣李處溫,李處溫原本漢人,和趙良嗣當年交情很好,在遼帝國窮途末路的情況下,渴望回歸是很自然的事。

在招降順利開展的時候,西北軍有人按捺不住了,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遼境,難道就隻是為了給馬擴等幾個外交使臣擊鼓助威的嗎?西北軍將士真沒打過這種窩囊仗。

而出征前除了種師道少數人外,帝國上下都有一種樂觀的情緒在彌漫和滋長,認為遼人是秋後的螞蚱時間長不了,而幽雲是漢人故土,王師出征,幽雲地區的百姓必然會簞食壺漿以迎,收複失地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東路軍種師道帳下的大將楊可世腦袋中就充滿著這種很傻很天真的想法,脾氣爆燥的楊將軍覺得和契丹人談個鳥毛,遼人隻剩孤城一座,打下來不什麼事都解決了。

楊可世擅自率帳下幾千人馬首先侵入遼境,直逼幽州。

楊可世失望了,在遼國的土地上,他沒有看到對宋軍望穿秋水的百姓(有或許那也是極少數)

二百年了,無論是漢人還是契丹人,還是渤海人,他們都生活同一塊土地上,或許還有民族間的不平等和壓迫。但是這一切與對戰爭的恐懼相比都微不足道。

迎接他們的是耶律大石的部隊,一隻麵臨亡國滅種的部隊。

耶律大石,遼國皇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從小好學,能騎射。兼通漢文、契丹文。天慶五年(1115年),大石中進士,入翰林院,任翰林承旨,後來耶律大石轉型成為一名職業軍人後,遼國人都喜歡稱他為耶律林牙(林牙是遼人對翰林的一種呢稱)。

金人全麵入侵的時候,耶律大石任遼興軍(盧龍)節度使,在遼人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對天祚帝已失望的耶律大石和李處溫等人扶立耶律淳為帝,耶律大石則成為了幽雲方麵的最高軍事長官。

無論馬擴的招降活動在幽州方麵取得多大的進展,但到了手握重兵的耶律大石這裏就成了無法逾越的障礙,麵對敵強我弱,他不過冷冷的說有什麼了不起,大不了一死。

也許幽州城確實兵疲馬乏,兵士談金變色,但是擁有一個冷如冰硬如鋼的主帥,很快讓這支部隊拋卻了恐慌,恢複了昔日的雄風。

麵對楊可世部隊的入侵,耶律大石主動率部迎擊,遼國人終於把近兩年戰場上受女真人蹂躪的氣好好的在宋人身上回發一通。

耶律大石率領二千精騎,迎擊楊可世部,大敗楊部。

耶律大石的勝利給遼人打了一劑興奮劑,耶律淳給了耶律大石三萬兵,向東路軍發動了猛烈攻擊。

一方麵是上頭還沒下達和遼人全麵開火的命令(還等談判結果呢),另一方麵則是東路軍主帥種師道本來就是伐遼的反對派。於是他沒有命令部隊對遼軍進行還擊,被動防守的同時等待童大帥的最新指示。

招降的事剛有點眉目雙方就打了起來,童貫沒想到,說為了避免兩軍更大衝突,先將部隊撒到雄州吧!

東路軍一撒,遼人更來勁了,一路追擊,一直把東路軍追到了雄州城下。

擊退東路軍的同時,遼將蕭幹也向屯範村的西路軍辛興宗部發動攻擊,西路軍也一樣,上麵沒讓打,隻能防守防守再防守,雖損失不大,但也隻能稱敗。

打敗仗了,自然有人得當替罪羊,東路軍擅自出擊,又收獲大敗,主帥種師道難辭其咎,被迫下課退休,雄州知州和詵等相關人士也被處分。

馬擴方麵的勸降已取得一定進展,但遼方的軍事勝利讓馬擴的招降進展化泡湯。耶律大石更是狂傲的放話了,說你們南人要打就打,要和就和,十餘萬屯在邊境畏畏縮縮像什麼話,天這麼熱,別讓手下的兄弟受苦。

戰事不利,招降不成,童貫才知吞並收複幽雲並不如他想象的那麼簡單,而因為新近的小敗,朝中反對和兵幽雲的聲音也愈發激烈,本來就不堅定的趙佶動搖,發旨班師。

童貫率部返回河間府,非常不體麵的結束了第一次伐遼征程。

在河間府童貫的屁股都沒坐熱,就聽到幽雲方麵傳來重大利好消息——耶律淳病逝了,連兒子都沒一個,幽雲方麵僅由耶律淳的妃子蕭妃稱製代理國事。

遼方的巨大變化又一次誘惑了北宋帝國的君臣們,宰相王黼又開始在趙佶麵前反複遊說,又一次打動了趙佶。

北宋帝國再一次組織二十萬大軍,再度伐遼。

這一次,帝國也作精心作了三手準備,第一手繼續爭取內線李處溫等人誘使遼人投降(此計很快失效李處溫很快因為通宋被剛上台的蕭太後砍掉了腦袋),第二手是武力爭取,最後北宋人還有一招,請盟友女真們幫助。

為此,北宋方麵再一次派趙良嗣,馬政馬擴父子出使金國,商量二國共同出兵夾攻幽雲相關事宜。

這一次反對的聲音就更多了,除了老掉牙的遼宋同盟不可廢的反對意見外,一些更為務實的反對意見也浮上水麵,負責出使金國的馬擴在看到趙佶寫給金國的國書時,便表示異意,馬擴說當初的盟約是金人攻西京我們攻燕京,如今我們攻克不下去求金人幫助,即違背了當初的誓約,又讓金人看輕我們,如果用兵不能取幽雲,還不如直接讓金人拿走,我們退而修築昔日遼宋邊境設施,不能為貪圖今日之小利而給日後留下大患。

可惜,這樣的憂患意識隻有多次出使金遼、對三方情況充分了解的馬擴具備,但馬擴年少位輕,這樣的聲音無法傳達到趙佶的耳中。

第二次征遼,仍然是童貫蔡攸充當正副宣撫使,之前的種師道辛興宗二將被換,取而代之的是童貫的心腹大將劉廷慶擔任前線總指揮。

劉延慶出身西軍將門世家,在西北屢立戰功,後來又跟隨童貫平定方臘,官至鹿延路總管、馬軍副都指揮使,是童貫最為倚重的大將,其子劉光世也是西軍新崛起的青年將領。

雖然劉延慶之前的戰功累累,而其子劉光世之後躋身南宋四大名將之一,但劉氏父子在幽州的表現是災難級的。

當二十萬大軍再集雄州時,幽雲遼軍的情勢更加嚴峻了,一是群龍無首婦人當家,二是女真人休養生息已經足夠了隨時可能打來,第三當然是眼前的二十萬宋軍。

一切都向有利方向發展,北宋方麵很快接到了易涿二州方麵的守軍投誠消息。

郭藥師原本是是勃海鐵州的漢人,是當時的怨軍首領,怨軍是在女真人入侵遼境後,遼帝國臨時組成了非正規軍,成員大多為在戰爭喪兄失父者,與女真人有不共載天之仇,故稱怨軍(又稱常勝軍),郭藥師作戰勇敢,很快做了怨軍領袖。帝國後來節節失利,怨軍也退守幽雲,駐守涿州。

郭藥師眼看遼人大勢已去,也不願投靠女真人,於是首先想到投靠“祖國”。

易涿二州失去後,蕭太後自知孤守幽雲無望,向宋金二國都上了投降稱藩書,請示過趙佶後,北宋方麵的答複是我們要的土地,交出幽雲十六州,一切好說。

軍事上宋軍繼續逼近,劉延慶率領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逼近幽州,駐紮良鄉縣盧溝河。

稱藩無望,幽州遼軍隻有最後一博,遼軍方麵兩大主帥蕭幹耶律大石率領幾乎是全部家當二萬精銳隔河與宋軍對峙。

遼軍之前的神勇讓劉延慶麵對這支部隊時沒有什麼底氣,不敢過河交戰,雙方平靜的對峙了幾日。

剛投誠過來的郭藥師到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向劉延慶獻一良策,說遼軍現在的主力全在盧溝河對岸,幽州必然空虛,我們如派一支部隊偷襲幽州,必然得手,蕭幹耶律大石得知後院失火必然首尾不能相顧,到時候即可一鼓作氣打潰遼軍。

劉延慶采取了郭藥師的計策,派郭藥師楊可世等將率兵七千偷襲幽州,並對郭楊二人說隻要你們打下幽雲,三將軍(劉光世)的後續援軍隨即殺到。

不出郭藥師所料,幽州方麵果然空虛,沒花什麼力氣宋軍就攻破了幽州城。但內城卻一直為蕭太後所控製堅守,而蕭幹耶律大石得知宋軍偷襲後也派部增援。

郭楊的先鋒部隊和城中遼軍及增援部隊在幽州城中激戰了三天,宋軍七千人拚得最後隻剩下四百人,郭藥師楊可世勉強保做了小命殺出城來。

而在這最關鍵的三天時間,在盧溝河駐紮的劉延慶父子卻什麼都沒做,隔河觀望,再觀望,他們忘了應該去增援正在浴血奮戰中的郭楊部,更忘了這是出河迎擊遼人的的最佳時機。

最後勉強保做了幽雲的蕭幹耶律大石把郭藥師、楊可世的坐騎帶甲給劉延慶看,說你們派去的人,已經全部被我們幹掉了。

劉延慶腳已軟,戰意全無。

神奇的遼軍在解救幽州城的時候,竟然還有空去做另一件事,派部劫了宋軍的送糧部隊。

不僅如此,蕭幹耶律大石還上演了一出當年周喻在赤壁演繹的“群英會蔣幹中計”,在軍中散布遼軍兵力三倍於宋兵,當夜舉火為信,向宋軍大舉進攻。讓一人逃回來向劉延慶報信。

劉延慶接到消息後第一反應是撤退,盡管部屬提醒他,此時若撤,宋軍必將重複上次的命運,或許會更糟。

當但劉延慶看到了對岸的火光時,他還是管不做自己的腿,率部夜逃。

北宋帝國最後一次進攻性軍事就這樣以黑色幽默結尾,十萬大軍隊麵對一萬多遼國殘部選擇潰逃,契丹人追擊,進行著他們在中原土地上的最後一次盛宴,戰爭、和平,輝煌、衰落、契丹人在中國的曆史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獨行特例的色彩,他們的謝幕,也是這樣的驚豔而傳奇。

遼軍直追殺了近百裏直到白溝。當然,相踐踏者而死的宋兵也許比被遼人殺死的還要多,而宋軍所有的輟重儲物,全部喪盡。

盧溝之敗,確實很慘,但北伐大軍仍有十萬屯在雄州,而遼人,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童貫此時或許隻需要再次發力,遼人將無法再作抵抗。

但是他的心已經亂了,趙佶對他的信任是有限的,在他身邊安插了眼線,盧溝之敗後,皇帝的眼線很快將戰敗的情報送給了皇帝,趙佶失望且生氣,給童貫傳了張小學生語氣的小紙條,說童公公你太讓我失望了,我以後再也不相信你了。

童貫已經沒有底氣拿剩下的底牌和遼人賭最後一把。

收複幽雲,不是還有最後的下策請女真人幫忙。

5

其實宋人在實施武力收複就開始著手請女真人當雇傭軍的計劃。

就在劉延慶瀘溝河大敗的前幾日,趙良嗣馬擴一行已抵金,請求女真人出兵幫助宋人收複幽雲。

這樣的要求,女真人豈能不答應,很大度的沒有計較當初宋人違盟的事,但是女真人說了我們幫你們打下來後歸還你們的就不是幽雲十六州了,隻能給六州二十四縣。

趙良嗣等人楞了,看來人家女真人也不是傻子讓你白便宜,雙方開始討價還價。

女真人沒等和宋人商量好,就直接出兵了。宣和五年十月,阿骨打命粘罕(完顏宗翰)進軍南暗口,撻懶(完顏昌)進軍古北口,自己親帶部隊進軍居庸關,準備分三路兵馬攻打幽州。

幽州方麵在連續抵抗了十萬宋軍的兩次進攻後,元氣早已大傷,麵對來勢洶洶的女真人,他們知道堅守幽州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蕭太後再次向女真人求降無果後,遼人選擇了放棄,蕭太後耶律大石等人率殘部投奔遠在夾山的天祚帝,(到了夾山後,天祚帝怒問耶律大石為什麼敢自己還沒死就擁立另一個皇帝,大石說你這敗家子祖宗的家業都讓你敗光了,現在契丹人都快滅族了,任何一個耶律子孫隻要能抗擊敵人,都能當皇帝,耶律延禧心中有愧,竟然沒有殺耶律大石,但是蕭太後他沒有放過,砍了頭),而另一大將蕭幹則率部去了奚王府。

女真人到達幽州,不費一兵一卒占領了宋人兩次都沒能占領下來的幽州城。

打下幽州城後,女真人開始與宋人開始了漫天要價坐地還錢的過程,在此期間作為副使與女真人談判的馬擴曾向宰相王黼上製金三策,認為在對遼用兵失敗的情況下,當前的重心是如何防範崛起的女真人,而不是不惜一切代價花錢贖回幽雲。

馬擴的奏折被王黼丟到了垃圾堆裏,他與童貫等人一心想的是如何花銀子把幽州買回來,完成複“幽雲”的千古偉業。

女真方麵,攻克下幽州後,阿保機的身體健康狀況已經惡化,盡管內部很多大將和原來的遼國降臣都反對將幽州還給北宋人,自知自己時日不多的阿保機權衡利弊後還是決定遵守宋金的盟約。

他對臣屬們說我生前不願再違宋金之盟,等我死後,你們再根據具體情況再作定奪。

歸還幽雲,成了阿保機為他的繼承者們布下的最後一步棋,也將北宋帝國套入絕境。

經過反複的談判,宋金達成協議,宋朝以每年歲幣一百五十萬兩的代價得到燕京六州(涿、易、檀、順、景、薊六州)及周邊二十四縣。宋朝還一次性付給女真人一百萬兩白銀,得到西京及周邊其它八州(包括武、應、朔、蔚、奉聖、歸化、媯、儒)。

但女真人可以帶走他們所能帶走的一切東西,百姓,財富、牲畜。並順便毀掉了幽雲一帶所有的關塞城牆。留給宋人廢城荒野一片。

這時候是宣和五年,趙佶終於完成了他的收複幽雲的夢想,而在宣和五年初的時候,帝國的戶部尚書也告訴他一個消息,北宋帝國人口已達二千八十八萬二千三百五十八戶,人口四千六百七十三萬四千七百八十四人(事實上後世史學家認為這後一數據是不準確的,帝國的人口在大觀元年(1110年)就已達一億二千左右),這一數據超越了疆域更加廣闊的雄漢盛唐,而帝國的財政收入,早就已經突破了億萬貫(注:以貫匹布兩為單位),傲視前朝後世。

不僅如此,宣和五年的時候,趙佶心中的“仙境”,中國曆史上最豪華最具有藝術品味的皇家園林萬歲山(後改名艮嶽)也宣告落成,作為人工園林,裏麵人造石山其最高一峰可達九十步,其山周十餘裏,運四方奇花異石置其中,千岩萬壑,麋鹿成群,樓觀台殿,不可勝計。而最奇特的則是朱勔從太湖取回來的那座巨石,高廣數丈,成為了艮嶽的地標性建築(不久就被東京的市民們用來作抵抗金兵的炮石)。

作為帝王,或許趙佶在宣和五年的遺憾,僅僅是那位叫李師師的女人一直不肯進宮為妃嬪吧!

他不知道,他的帝國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