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讀書方法(3 / 3)

三是驗以規律。某些讀物涉及的隻是具體問題,是講“小道理”的,我們就可以用一般規律,用“大道理”去檢驗它,如果不合,則“疑”生焉。或者把這種“小道理”推而廣之,看能否說得通,如果不通,“疑”亦生焉。如有人著文說嶽飛是“愚忠”,因為他受階級的和時代的局限,他所謂的精忠報國隻不過是保衛趙宋王朝,這種說法對不對呢?我們不妨“推而廣之”驗證一下。諸葛亮是不是“受階級的和時代的局限”,隻不過是在維護劉漢封建王朝呢?魏征呢?文天祥呢?還有許許多多封建時代的政治家、軍事家呢?還有從屈原到杜甫等一係列的詩人呢?他們要不要統統劃入“愚忠”之列?如果可以,那結論必然是“無忠不愚”,但這樣的結論恐怕很難令人接受。所以,“嶽飛愚忠”說可疑。

讀書在彼,如攻城略地,速戰速決,而建設抽繹、概括,還要超過攻略。

——董橋

古人讀書法

有人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可見讀書的境界是大相徑庭的。其中的一個“窺”字,足以看出少年對書中內容的神秘感;其中的一個“望”字,中年人就漸入讀書的佳境了;那其中的一個“玩”字,便是老年人讀書的閑達與老成了。讀書,是何等的品位之高!但是走入高品位,步入佳境,還麵臨著一個讀書的方法問題。

陸桴亭的《思辨錄》中這樣寫道:“書籍之多,千倍於古,學非博不可,然汗牛充棟,將如之何?偶思得一讀書法,欲將所讀之書,分為三節,自五歲至十五為一節,十年誦讀;自十五歲至二十五為一節,十年講貫;自二十五歲至三十五為一節,十年涉獵。使學有漸次,書分緩急,則庶幾學者可由此而成功……”隻要這樣循序漸進地去讀書,才會漸漸進入佳境。

歐陽修在《蘇明允墓誌》中說,蘇詢年少時根本不喜歡讀書,到了壯年還不知道讀書的好處,後來才痛下決心,發奮圖強。但是他兩次考進士都以失敗而告終。後來的五六年的時間隻是讀書,從不動筆寫文章,知識在心中默默積蓄,強迫自己不用文字表達。過了很多年自己才感歎說:“可以了!”於是,落筆成文,洋洋千言,恣肆縱橫,貫通古今,揮灑自如。“老蘇”的文章之所以傳頌古今,其中他的讀書寫作的方法也不無借鑒,先積累豐富的材料,而後疾筆成文。

古人的這些讀書方法,不能刻意而求之,要在讀書的過程中去體會,去探索,而後得之於自然,偶拾於書中。

“擇優”讀書法

書太多,好書卻難找。如何“擇優”,在汗牛充棟的書籍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呢,讀者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一是先看首尾,摸清來勢。開頭一二頁若是提出新問題,或能引人入勝,可讀。結尾數段如確有新境,或能出其不意,當細讀。

二是倒讀。報刊上往往有些補白短文,不足千字,不可錯過。

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周恩來

三是讀書時兼用鼻嗅,學《聊齋誌異》名篇《司文郎》中的盲和尚,以怪鼻嗅出文章的優劣香臭。聞到味兒不正,便可停。如文中自誇“小有名氣”,或毫無必要地反複自稱年輕作家者,可慎讀。

四是遇讀不懂的書,分別處之。一是自己學力不足,該書的確高明的要細讀。二是作者將自己弄不懂的事,用人人不懂的表述方式來“炒賣”,借以嚇人,這種不讀它,勿上當。難讀懂的書,事過境遷後往往都會有改觀。有些大家之作,如莊子、太白、東坡詩文,泰戈爾、川端康成、海明威作品,“有的天份太高了,便不是一時一陣便可以理得清的”。隻有待讀書多了,悟覺深了,才能在起承轉接之處進行“測試”。美國畢塞·浦拉特則告誡人們,不要想馬上把一本書吞下去,“當你想讀下去而毫無所得時,你便把書暫時移開,過些時再來讀,結果總會讓你讀懂的”。

五是選讀。如果遇到理不明、氣不順之處,可暫停,插上書簽,跳過去繼續讀。全書讀完後再回頭翻閱“暫停”之處。以判定是敗筆還是確有高招。

六是重視新人之作。新人在當今環境下能脫穎而出,必具實力,不可忽視其作品,亦當細細品讀。

“盤貨式”讀書法

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提倡學習上也要定期“盤貨”。“盤貨式”讀書法,就是指要隨時摘抄有關資料,並定期將這些資料進行分類、比較、歸納和提煉,就像商店要隨時進貨,並定期進行盤點一樣。這種方法,主要是針對自學者提出來的,它是提高自學能力的有效方法。

自學者在讀書過程中,大都會摘錄下一些有價值的資料。怎樣使這些摘錄的資料為我們所用呢?重要的方法就是將這些資料定期進行分類、比較、歸納和提煉。沒有分類,綱目不分,就會一團亂麻,筆記本就會成為雜記本;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分不清精華和糟粕,選不出最佳的東西;沒有歸納,就會像一盤散沙,抓不住要點,總結不出規律;沒有提煉,就不能使知識升華,不能在吸收的基礎上有所創造,這是四個互相有別、相互銜接的過程。學習上的每一次“盤貨”都會減少盲目性,增強針對性,從而有所進步,有所收獲,有所創造。這一學習過程也就像當“二傳手”一樣,自學者要善於把別人的或書本上的知識摘抄下來,吸收有價值的東西,然後把它調整到適當的位置上,最後才有可能出成果,這也是我們在讀書和學習上的吸收、消化和創造過程。

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裏淘金。

——趙樹理

“不求甚解”讀書法

說讀書要“精熟”,不會有人反對;但說讀書可以“不求甚解”,多數人可能會不讚同。可是“不求甚解”作為一種讀書方法也是無可非議的。這是因為:

一是一個“好讀書”的人一生要讀很多的書,如果每本書都“求甚解”,書就必然讀得很少,隻有“不求甚解”,了解一個大概,才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讀更多的書,便於獲得廣博的知識。

二是在所讀的書中,並非每本書都是有用的,有一些用處不大的書,瀏覽一下即可,不必過多地在這種書上多費腦子,非要“求甚解”不可。

三是有些書雖有用,但寫作水平一般,在同類書中居“下流”,那就不妨用“不求甚解”的態度去讀它。

那麼如此說來,“求甚解”就不好了?不是的。有些書,特別是好書,一定要做到像朱熹主張的“熟讀精思”。就是說要對書的精神實質領會貫通,並且有自己的見解。

這裏講的讀書可以“不求甚解”,是指的一種讀書方法。麵對浩如煙海的古今中外的圖書,對有些書采取這種方法去讀並非不可,尤其在“專”的同時要做到掌握“博”的知識,這種“不求甚解”讀書法尤其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