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凡讀書之人,大都想在自己的閱讀過程中,掌握到快捷有效的讀書技巧。來自日本的加藤周一先生寫出了《讀書術:快捷有效的讀書技巧》一書。
加藤先生倡導“選擇隨意的讀書姿勢”,他反對將“端坐”這一約定俗成的讀書姿勢規定為最理想和唯一正確的方式。
在盡量拋開書桌,充分利用盡可能多的地點來讀書方麵,加藤先生則為我們做了極好的榜樣。他力主抓住一切機會讀書,在一切適宜的地點讀書,外出旅行時讀書,在合適的交通工具上讀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藤先生曾利用乘電氣列車上下班的一年時間,靠毅力與手不釋卷,熟練掌握了拉丁語。
加藤式的閱讀技巧可歸納為:精讀術、速讀術、解讀術、看透術、讀透術,甚至還有“不讀術”,即在明確目的的基礎上,選擇一本或少數幾本概括了有關知識的特定書籍,而放棄其他更多的同類書籍的閱讀方法。加藤周一主張閱讀者根據不同的需要和針對不同的書籍,采取適宜的和有效的讀書方法。我的理解是:讀書有術而無定法。
書海浩瀚,我們固然不可能擁盡所有,但麵對那飛濺的浪花,我們沒有理由不采取科學的讀書技巧,去競相采擷。
以往,讀書似乎是一件神聖的事。如今,讀書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一種極為普通、極為普遍的事。所有的書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實用的,一種是精神的。
所謂實用的書,是指那些能夠立竿見影解決實際問題的書籍,例如字典、辭典、百科全書一類的工具書;各類教科書以及相關的輔導書和參考書;各種技術操作性指導書。這些書,我們無需花大功夫去讀,把它放在身邊,需要時,即查即用。
所謂精神的書,是指那些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感,啟迪我們的心智,激發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書籍。它們能滿足我們的精神需要,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如果我們是為了滿足自己情感的需要,追求美好和高尚,那麼我們就應當選擇人類文明史上最優秀、最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來閱讀,例如唐詩宋詞、莎士比亞的戲劇、托爾斯泰的小說……
科學的、曆史的、哲學的書籍影響和改變我們的思想和思維方式。科學能驅逐愚昧,照亮我們的心靈。曆史是人類過去的故事,是人類文明的鮮明軌跡。培根說,曆史使人明智,閱讀曆史,本身就是對我們心智的有益鍛煉。眼下,哲學已被人們漠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根本就沒弄懂什麼是哲學。古希臘人說,哲學是關於智慧的學問。事實上,哲學使人的目光深邃、思維嚴密、胸懷博大、見解精深。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蘇軾
讀書破一卷
古訓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做到這一點很難。一個人即使從出生到死手不釋卷,所讀書籍也很有限。何況別人的書你讀得再多,如果不在理解的基礎上消化吸收,也永遠不能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我很欣賞唐弦先生的那句話——博覽群書,讀破一本。
“讀精”,就是對“讀破一本”的集中概括。“精”即經典,經典雖說不上一字抵一萬字,但它的思想內涵和知識含量是非經典所不能比擬的。經典盡管閱讀量不大,但讀後根基紮實,學識精純,給人的印象反而是讀書很多。
經典作品可以反複讀,具有再生價值,乃至受用終生。因此,“讀精”必然會帶來讀書方法上的“精讀”。“讀精”和“精讀”二者總是相輔相成的,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和“溫故而知新”,是“精讀”的“十字真言”。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在西南聯大讀書時,曾把數學家耿克遜的《近代代數理論》一書中僅20頁的一篇文章讀了半個多月,從中獲益匪淺。
著名作家賈平凹在《讀書示小妹生日書》中談到:讀書首先不能狹窄,哲學、曆史、美學、天文、地理……凡能找到的書都要讀一讀。但是又切切不要忘了精讀,真正掌握本事,全在於精讀。第一遍可囫圇吞棗,這叫享受;第二遍是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常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