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讀書技巧(2 / 2)

怎樣才能“讀書破一卷”?這就要求我們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從中篩選出真正的有價值的書反複閱讀。從語言到情節,從論據到論點,從思想到文采,從思維方式到行文風格……唯有這樣,才能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活生生的創造力,變別人的知識為自己的知識。

讀書破萬卷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後人對這兩句詩作過不同的解釋。清代仇兆鼇的《杜詩詳注》,對於“讀書破萬卷”中的“破”字舉有三說。一曰:“胸羅萬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筆有神”。二曰:“書破,猶韋編三絕之意。蓋熟讀則卷易磨也”。三曰:“識破萬卷之理”。這三說,集中地反映了對“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來就是:突破、磨破、識破。

所謂“突破”,即多讀而“胸羅萬卷”,就是說要博覽群書。漢代著名思想家王充說:“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有傑出成就的學者大家,無一不是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者。王充本人一生讀書近一萬三千卷,“博通眾流百家之言”,所以他才能寫出《論衡》這部偉大著作。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因閱曆之淺深所得之淺深耳。

——張潮

所謂“磨破”,即熟讀而致“書破”。孔子晚年讀《周易》,竟使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多次磨斷,即所謂“韋編三絕”。根據實際需要,選出一部分書籍反複閱讀,深入理解,加深記憶,這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蘇東坡有詩雲:“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是讀書技巧的經驗之談。有書不讀,束之高閣,書無異於廢紙;讀書囫圇吞棗,一覽而過,“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讀得再多又有何益?

所謂“識破”,即精讀而透徹理解書中之理。精讀,一要抓住重點,寧精勿雜;二要深入鑽研,務求精通。“書富如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所以讀書要善於選擇,取其精華,不可濫讀。選好了重點,確定了主攻方向,就要深入、刻苦鑽研,直到真正弄懂弄通為止。宋代哲學家陸九淵說:“學必無所蔽而後可”。意思是說,學習一定要達到沒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如果讀書不注意識理,漫無目的,一味多讀,必然如鄭板橋所說:“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

不論取“破”字的何種含義,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是“萬卷雖多當俱眼”。唐代的書,一卷少則幾千字,多則上萬字,萬卷書不過一億字。相當於現在32開本500頁的書300本的文字量。對於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人來說,這個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杜詩中的“萬”字應取其非常多之意,即“多讀胸中有本”。

讀書帶支筆

有句俗語“好腦袋抵不上一支爛筆頭”。這句話用在讀書上更見其妙。大凡有讀書嗜好的人,恐都有相似經曆,即每讀完一書,初始書中所敘人事栩栩在目,印象鮮靈,首尾活絡明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形將不複存在,不用說書中一些原本熟記的情節早已讓時光之沙淘盡淹沒,甚至就連部分主人公的臉譜也褪化得模糊不清。

人腦的記憶畢竟是有限的,最好的辦法是讀書帶支筆。古人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筆行於思,既能鞏固書本知識、加深印象,還可使日後的讀書筆記成為一己學而致用之寶庫。古今中外學人對讀書筆記多有身體力行,蔚為觀止。

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

——托爾斯泰

讀書不帶筆,猶如吃飯不帶筷子,囫圇而入,自然容易消化不良。讀書做筆記之益處是顯而易見的,縱使你有妙筆生花之才,也未必抵得上哪怕一杆小小的筆頭所能承載的重量。昔有宋人朱熹提倡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今替朱老先生補上“一到”,曰“筆到”,有此讀書“四到”,方是讀書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