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是信息飛速發展和快速傳遞的社會。麵對琳琅滿目的書籍報刊,人們既沒時間也完全沒有必要全部精讀細讀,而應依據書目和實際需要區別對待,有所選擇,所以科學讀書就顯得尤為重要。
1“三讀”的科學
(1)瀏覽性的泛讀。對大部分淺顯易懂的書或閱讀價值不高的書籍報刊,可采取瀏覽法,即“隨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內容,或通過看標題、目錄、內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讀。有時讀書是為了達到某個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項任務,如尋求某個問題的答案,專門搜集某方麵的知識等,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閱讀的奧秘在於讓大腦跑在眼球前麵,掌握快速閱讀的讀者每分鍾能讀200多個字,未受訓練的每分鍾隻能讀八九十字。速讀能求得所掌握的新知識、新信息成倍地增長。
(3)品味性的精讀。對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需要靜心細讀,體會立意構思,揣摩布局謀篇,欣賞妙詞佳句,像人吃東西那樣,經過細嚼慢咽,才能把書中的精華變為自己的知識營養。有的好文章要反複地讀幾遍,甚至熟讀成誦。
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
——愛因斯坦
2“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科學
(1)圈點勾畫。即用相關的符號在書或文章上記錄下自己閱讀時的見解、感受。或愛,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等符號分別標示重點詞句、疑難困惑、偏差錯誤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邊寫出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可以品評遣詞造句的精妙,寫出自己的理解、體會和感想,可以談談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見解或由此引發的聯想,還可以批評原文的紕漏等。
(3)寫讀書筆記。可作摘抄、編提綱、寫體會。
(4)做卡片。為了便於記憶和積累,鼓勵學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斷、佳詞妙句等寫在卡片上,以隨身攜帶,隨時翻閱、背誦。
(5)進行再創作。這包括續寫、擴寫、縮寫、改寫等形式。改寫又包括改人稱、改寫法、改體裁等。
3“邊讀邊思考”的科學
邊讀邊思考是閱讀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類方法的基礎和前提。應通過概括內容、複述原文、體會思想感情、分段分層、理清文章條理等多種形式的專項訓練,引導讀者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較、綜合、聯想等思維方法,達到以讀促思、以讀促寫的境界。
讀書的漸進性
教育學認為,人類學習的過程,就是了解前人已經獲得的經驗和規律的特殊認識過程,而學習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讀書。讀書可以快捷地積累知識,可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讀書是不斷走向發展創新的正確有效途徑。因此,必須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學會積累資料的本領。讀書需遵循一定的程序步驟。科學讀書的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即看、讀、問、背、習。
看,即翻看。自學首先要看很多參考書、教材和資料。那麼,拿到一本書,先翻看一遍,走馬觀花地瀏覽全貌,粗略了解內容梗概,考慮深淺適度情況,是否符合自學所需,很快決定取舍,以免因為過深或過淺而浪費時間。
讀,即閱讀。對需要閱讀之書,要先用較快速度粗讀全文,了解內容概要及主要論點,然後再認真細讀,深入思考研究,了解全書重點,理解重要內容。粗讀時遇到難點、疑點可以作下記號,暫且放過。如果內容好,價值高,有精讀研究的必要,再另作安排,否則不必重讀。
問,即設問、質疑。對指定自學計劃內的書,或決定重讀的好書,要認真對待,審慎閱讀。對書中的每個重點、論點或問題作認真思考、比較、分析,看它們之間有何異同,要從無疑處尋找疑處,再從有疑中想法釋疑,最後達到疑問全解為止。這是一個獨立思考研究問題的重要環節。
書籍是人類的編年史,它將整個人類積累的無數豐富的經驗,世世代代傳下去。
——坎耶裏
背,即背誦。背誦是鞏固讀書效果的可靠方法,也是古今學者自學成功的一訣竅。所以,自學程序離不開讀書背誦的功夫。
習,即溫習。從學習、溫故到發展創新,是條學習規律,任何自學者都必須遵循。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對複習、溫習書本知識的經驗概括。
此外,我們介紹以下幾種循序漸進的讀書方法,供讀者參考。
第一,框架式讀書法。從係統論角度來看,不同學科都有一個係統性、科學性的內在邏輯聯係,都是由一定的知識結構序列所組成,呈現出一定的帶有規律性的框架形式。所以要求讀書過程中隨時遇到的內容,分別納入到對應的“框架”之內,這樣做,不但能加強理解,有利於記憶,而且能思路明確,層次結構鮮明。用這種方法讀書,就叫做“框架式”讀書法。
第二,博覽式讀書法。就是提倡自學者不專看一家之書,不隻看本專業的書,不隻看與自己同觀點的書,不專看本國書。而是要廣泛獵取,多方吸收、日久天長,方可盡善盡美,精深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