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出入式讀書法。這種讀書法就是做到既能“鑽進去”,又能“出得來”;既能“意會”,又能“言傳”。這一進一出就能“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層層剝去,領會精神,方見分曉。
第四,整體讀書法。這種讀書法是從整體上把握全書基本結構,然後理清條理,最後細致分析,作出劄記。
第五,專題讀書法。整體讀書法簡化到專題上使用,就是專題讀書法。
第六,標記讀書法。邊讀邊用不同符號作標記,也是一種簡明、便於理解記憶、易於檢查的讀書法。
第七,協調讀書法。這種讀書法方法就是使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各種心理活動協調起來,從提高感知功能,增強記憶,鍛煉思維,發揮想象,培養興趣等方麵,加強聯係,密切配合,強化讀書效果,達到提高讀書功效的作用。
第八,創造性閱讀法。這種方法是以對原書內容的深化和再創造為主。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問題,憑科學的思維去分析問題,對原書內容吸收理解後而進行發展創新。其全部過程是:閱讀—思考—鑽研—創新。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
——惠普爾
讀書的選擇
“頭懸梁,錐刺股”,經常用於形容刻苦讀書、奮發有為的人生拚搏精神。
讀書的方法很多,讀書的途徑也很多。讀有字書易,讀無字書難。不讀,易也不易;讀了,難也不難。難易之辨在乎心耳,亦關乎人耳,一切皆在選擇之中。
一個人不僅根本不可能讀盡天下的書,而且也不宜以有限的精力,去讀一些對自己無用甚至有害的書。“開卷”並非都“有益”。別林斯基說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壞。”因此,即使從閱讀的選擇角度來看,我們也不能丟掉自己的頭腦。
讀書,倘若老是限於讀,按叔本華的說法,是別人在替自己思想,我們不過是在重複別人的思想,如同兒童啟蒙習字依據描紅簿描紅一樣。這在一個人的學習初期,是必要的,但它畢竟是讀書的初級階段。讀書的目的,終究是要在書籍的啟示下,自己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當然,漫無目的地閱讀,亦是一種休閑方式。它的特點是放鬆、自由,但這應是另一種精神狀態了。因此,讀書的選擇對我們來講,永遠是讀書收獲大小的關鍵所在。
讀書的辯證法
讀書的辯證法,要求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要有科學的精神,辯證的態度,時時采取思考的視角來看待讀書問題。
一是多與少。學很多東西的竅門,就是不要一下子學很多東西(洛克)。把一頁書好好消化,勝過匆匆忙忙地閱讀一本書(麥考萊)。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亞裏斯提卜)。科學是踏實的學問,連貫性和係統性都很強,前麵的東西沒學好,後麵的東西就上不去(華羅庚)。五經、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讀,便是呆子;漢魏六朝、隋唐、兩宋詩人,家家都學,即是蠢才(鄭板橋)。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釀出蜜來,倘若盯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魯迅)。經驗主義者好像螞蟻,他們隻知道收集起來使用;理性主義者好像蜘蛛,他們隻靠自己把網子造出來。而蜜蜂則是從百花中采集材料(培根)。想學習語文,就選擇適當的語文知識讀物以及淺顯的文學作品。目的明確,書就選得正確,閱讀的效果就大(克斯普魯卡婭)。
曆史使人明智,閱讀曆史,本身就是我們心智的有益鍛煉。
——培根
二是快與慢。記得韓非子教人以競馬的妙招,其一是“不恥最後”。即使慢,馳而不息,縱令落後,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們向往的目標(魯迅)。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需要急思量(陸九淵)。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著什麼也不知道(巴甫洛夫)。讀書要注意積累資料,多作剪貼輯錄、摘抄。這種摘抄工作苦是苦極了,笨是笨極了,但是真正做學問的人,總離不開這條路(梁啟超)。知識往往在不知不覺、似懂非懂中積累和豐富起來。不要怕打破那種“按部就班”的常規(楊振寧)。重點是學習之母(狄茲根)。
三是粗與精。書可分為可讀書、應讀書、必讀書三類。讀書要有選擇,“有些書可供一嚐,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部分則應當咀嚼消化”(培根)。讀名著起碼要讀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把它讀完,這好像在飛機上俯瞰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讀,細細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結構;第三遍就要細細地一段一段地讀,領會、運用,這時要注意煉字煉句(茅盾)。
四是思考與練習。知識,隻有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列夫·托爾斯泰)。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朱熹)。學貴置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陳獻章)。文字的技巧是手工性的,必須熟練才能生巧,方法隻能指導你的實踐,不能代替你的實踐(阮葵生)。必須熟讀,使其言皆出於吾之曰;繼之以精思,使其意皆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耳(朱熹)。誦習一字,當識音形義三;口誦耳聞其言,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並用,一字之功乃全(魯迅)。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生活中的最大樂趣(愛迪生)。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葉聖陶)。多問,不急於問。先問自己,後問別人(華羅庚)。有思索之不得而後問,有思索出了頭緒,不敢自以為是而(謝覺哉)。重新再讀一本舊書,就仿佛與老友重逢(伏爾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