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知與行。“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實際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動起來。”“從天下萬事萬物而學之”,“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魯迅)。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書本上的知識而外,尚須從人生中獲得知識(茅盾)。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陶行知)。求學將以致用,刻苦方能成才。
讀書的品位追求
讀書的品位有高下,這是因為書的品位有高下。我們說書籍是人類精神財富的集合,是就書籍的總體而言的。自古以來,人有巧智賢達者,又有愚鈍頑劣者,除了種種社會條件外,從不同的書籍中接受不同的教育和影響是相當重要的因素。一個叫做S·威爾·米歇爾的外國學者說過:“透過一個人愛讀的書去了解他,這勝過其友人的傳言。”處於不同社會地位或不同地域,屬於不同民族的人,存在智力、能力以至思維、觀念上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書籍所體現的文化質地上的差異導致的。
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無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
——德伯裏
怎樣判別書籍品位的高下?這不能全看它發行了多少冊,流傳了多麼久,也不能全看以什麼力量來強製推行或限製及其程度,唯一的標準,是看它對人類文明程度所產生的影響。
當然,衡量書籍品位的高下,絕不是隻用“好”、“壞”二字所能判別清的。在同樣“不壞”的書中,其層次、品類也有很多的不同。所謂高品位的書,應當是運用人類最精湛的表達方式所體現出的同一領域中人類最高的思想成果。因為世界上擁有許許多多這樣高品位的書,人類智慧之光才如火炬般代代相傳,生生不滅。真正的讀書人,不能不在這樣的書籍中樹立起自己終生追求的目標。
既是講讀書的品位,當然就有個如何閱讀的問題。從本質上講,書籍品位的高下是讀書人讀出來的,而並非靠別人介紹,更不是什麼人用強製辦法逼你接受的結果。不會讀書,好書讀成了壞書,壞書讀成了好書,或無論好壞,全部越讀越糊塗,這也是常有的事。這是和讀書人的經驗、閱曆、思考和鑒別能力緊密相連的。但重要的,首先是一個“讀”字。隻有把通過讀書獲取知識看作是使生命輝煌、事業輝煌——因而使我們社會輝煌的重要途徑,從而嗜書如命、手不釋卷,終生不輟地讀書,從文字讀到生活,用世界解讀文章,將死書變成活書,將苦讀變成樂趣,這才真正夠得上是高品位的讀書。
讀書的多重境界
何謂“讀書的多重境界”?曰:為知,為己,為人。
第一,為知,就是為了積累知識,增長學問、識見和智慧。為此,必須多讀書,讀好書。宋太宗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皇帝如此,一般讀書人更應該把讀書當成一種永不疲倦的好事來對待。遇有和自己觀點不同的或者不適時宜的書,也要拿過來看一看,甚至研究,以便從正反兩方麵獲得經驗和教訓,增加知識和才智。總之,博學從而多才多藝,這些都是“為知”的需要,也是讀者的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第二,為己,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身、正己,培養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這是讀書的第二重境界。
中國的讀書人向來把占有知識視為人品和人格自然升華的保證。蘇東坡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詩句,表達的就是這一意思。事實證明,讀書與不讀書,讀書多與讀書少的人,所表現出的內在氣質與素質是絕不相同的。常言:“獨善其身”。練好“內功”,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從而也有益於身心健康,這是古今知識分子共同追求的讀書目標。讀書既要博覽,也要有所選擇。換句話說,不僅要多讀書,還要讀好書,這是甚為關鍵的。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高爾基
對於讀書完全“為知”而言,“為己”已經是大大提高了一個層次和境界。這是非常寶貴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應該大力提倡,並大加發揚。但是光做到這一點還不夠,從更高的層次上說,還應該向前人學習,“為人”而讀書。
第三,“為人”。不是“今之學者”的“裝飾自己,給別人看”的“為”,而是我所要表達的“為黎民百姓”而讀書,或即周恩來少時所說的“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比較而言,“為己”是讀書人能夠做到的,“為人”則是讀書人應該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