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的讀書目的,就是指從書本、雜誌等文字媒體上,找到自己所必要的信息資料。有一些人說,“一天隻有二十四小時,又要工作,又得睡眠,又非吃三餐不可,實在很難騰出讀書的時間。”關於這種說法,本人絕對不能苟同。讀書並不一定限製在這些時間內進行。例如上下班的時間,中午休息的時間,就寢以前,等待客人的時間等等,無一不能利用於讀書方麵。
為了有效率的讀書,首先必須拋棄“書本隻要精讀一冊”的觀念。隻要閱讀自己所需的那幾頁,閱讀書本的目的即已算達到了。例如,有一個問題你無法理解,當你拿到能獲得解答的參考書時,根本就不必從最初的一頁開始閱讀,你一定會翻到能獲取解答的那一頁,且隻閱讀這一頁。一旦獲得了必要的信息,再閱讀這頁以外的部分,將構成了時間的浪費。當然啦,如果整冊都刊載著你需要的信息,那就另當別論。不過,這種情形很少。如果自己都無法明確地了解自己讀書的目的是什麼的話,那就不能開展重點式閱讀法。假如,你想閱讀一本有關稅金方麵的書籍,那你就得考慮一下,你真正感興趣的是哪一部分。例如你想在生前就把財產贈予妻子,或者想知道繼承稅的申告期限,那就去購買這方麵的書籍閱讀吧!如果在漠然的態度下,認為某一本書現在很流行,或者他人介紹你閱讀某一本書,你就去購買閱讀的話,由於你在無心之下閱讀,所以可能會在毫無目的中浪費時間。就像食物有季節性一般,信息這種玩意兒,也是在你最需要它的時候,最能夠使你記牢。因此,以“忙!忙!忙!”作為借口,大歎沒時間讀書的人,不妨使自己的目的明確化,再爭取有效率的讀書方式,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讀書效率。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托爾斯泰
提倡多書並讀
讀書的時間因人而異,對某些人來說,他一向都利用上下班的時間,工作的間隙,回家以後的時間讀書。在車裏閱讀書報,在辦公室、臥房也讀書。配合TPO(即時間TIME、地點PLACE、場合OCCASION)閱讀的書籍是不同的。換句話說,你在同時閱讀好幾本書。
一般地,很多人不喜歡在未讀完一本書以前,再閱讀另一本書。理由是並讀是沒有效果的讀法,根本就無法同時理解兩本書的內容。但是整天捧著一本書,一心一意地閱讀它,也不見得是很好的閱讀法。例如,在客滿的車內,想翻看一本巨大的百科辭典,實在很困難。同時,你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不可能全部存在於一本書裏麵。
因此,最好根據TPO,來選擇內容適當的書本,同時進行閱讀,這樣最有效果。例如,在早晨上班的車廂裏,可閱讀從早報“撕下來”的消息,到了工作場所,可閱讀涉及本身工作的各種資料書本,回家後則閱讀一些輕鬆性的小品,或者涉及象棋、圍棋之類的書本。隻要能夠從書籍中吸取信息,就不難拓寬信息收集的範圍,對工作也有很大的幫助。
去掉封麵飾品
同樣是文字媒體,但是多數的人對待書本過於神聖化,而忽略了雜誌和報紙。的確,比起報紙和雜誌,書本所使用的紙張比較好,且售價也比較昂貴。但是,以找到信息的觀點來看,書本與報紙,雜誌並沒有什麼兩樣。
讀者個人並不把書本神聖化,而且把它當成報紙來使用。想閱讀時,躺在床上也捧著書本,就是在看電視時也會拿出書本瞧瞧。遇到必要時,甚至把書本解體,取其中的一部分閱讀。如要有效率地吸收的話,如此的加工是不可缺少的。有很多人在閱讀時,舍不得拿下書套、外皮以及有些書商在封麵加強宣傳的書帶子。書本大多數附有印刷精美的外套,以及醒目的書帶子,其實這些東西隻是裝飾罷了,或許為了招徠讀者,又或者是把書本當成裝飾品,這種做法或許有些功效。
優秀的書籍是撫育傑出人才的珍貴乳汁,它作為人類財富保存下來,並為人類生活的進一步發展服務。
——彌爾頓
不過,對於想活用書本的人來說,那些裝飾隻會礙手礙腳。我們時常在車廂裏麵,看著一些人一麵把快掉下來的書皮對好,一麵閱讀。如此這般,注意裝飾品,勢必不能全心全意地閱讀,真是何苦?或許有人會說,帶上書皮,書本才不會汙損。然而,書本是一種獲得信息的道具,為防止汙損而影響閱讀,這未免太“本末倒置”了。剛買回來的書本,隻是半成品,在必須加工成容易閱讀的書本以後,才可以說是成品了。這種加工的第一步,就是剛才所說的取掉書套、書帶子以及書皮等裝飾品。再取掉書本裏麵夾帶的紙製書簽、廣告以及回函卡之類。在這種形態下的書本最容易閱讀,也最為實用。接下來,把一直到目錄為止的書皮,也就是翻開書本時,手指會碰到的地方,剪成半圓形。如此一來,立刻就可以打開目錄,並縮短你尋找需要信息的時間。如果你是必須利用短時間閱讀的上班族,則這種加工將提高你讀書的效率。
善於利用目錄
有些人在閱讀一本書時,未看目錄,就直接閱讀本文。
如果是小說、小品之類的趣味文章,目的隻是用來消遣的話,那就無可厚非。假如是為了工作方麵的需要,或者想學習一些東西的話,如此的閱讀將會浪費時間。因為對一本書來說,目錄好比是一幅地圖,或者是一個羅盤針。欲航海時,沒有人會胡亂開船。他們必須事先研究航線,弄清楚為了抵達目的地,應該朝哪一個方向行進,以及應該停泊在什麼港口。閱讀一本書也是如此。必須先看目錄這個“地圖”,以便捕捉到目的地的全部過程,再考慮如何去閱讀哪一部分。對於不必要的地方可以避開,重要的部分則多耗費一些時間。
選擇能帶來良好的效率,一開始就要想到這一點。等到決定某章某節應該閱讀,以及哪些不必閱讀以後,就可以進入本文。這個時候,你不必拘泥於書本的章節,可以直接就包含你需要信息的那章進行閱讀就行了。有時甚至可以從最後一章閱讀。
實際上,在閱讀各種企業方麵的書籍時,往往從最後一章開始閱讀。因為有一些作者在前麵說了一大堆不怎麼重要的話,到了最後才確切地揭示出秘訣。讀書的人若急於知道具體的秘訣,實在沒有耐心看一大堆不重要的文章。利用目錄抓住書的綱要,再選擇你自己想要閱讀的章節,隻要熟讀那些章節也就夠了。例如,法律方麵書籍,雖然非常的厚重,但是,必須閱讀的部分並不多,因此,利用目錄能夠非常有效率地閱讀。
精讀重要信息
一年平均要閱讀三百本書。這些書籍,包括純消遣的,涉及工作方麵的,以及為了研究而閱讀的書籍。因為工作很繁重,不可能有那麼充裕的時間,從頭到尾閱讀每一本書,所以花在一本書的閱讀時間,平均隻有二十至三十分鍾即可。“咦?那麼短的時間能讀什麼書呢?”或許有人會表示疑問。
書籍是生活的加速器。
——尼克拉耶娃
事實上,一本書所包含你所需的信息,充其量,隻有那麼幾頁罷了。不過,在閱讀重要的地方時,一頁往往要耗費十到二十分鍾。隻要把握住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他的頁數不看,也算是達到了目的。最重要的事情,並非在短時間之內“讀完”一本書,而是在短時間內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僅利用短時間閱讀,而想有效率地獲得信息,就必須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要明確地知道,你想知道一些什麼?如果不仔細地閱讀目錄,不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事情,那就找不出應該熟讀的地方。如果在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之下,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那還不如花十分鍾隻熟讀必要的地方,效果要來得好些。
對讀書來說,最重要的並非閱讀的時間,而是一種敏銳的判斷力,知道應該熟讀哪一部分,應該放棄哪一部分。在跳讀時,都是適應需要而選擇頁數,有時隻精讀剛開始的十頁。那是因為某些書在開頭部分就敘述了全部的核心。如果你的需要並非十分具體的話,那就不妨精讀開頭的部分,或者結論的部分。
難點分割閱讀
有道是良藥苦口。有時隻閱讀一二頁,就會叫人感到頭疼,想放棄不閱讀;一旦搞懂了以後,它就會如良藥一般,對你非常有幫助。不過,不管是多麼好的良藥,如果不喝下去的話,根本就不會奏效。同樣的,不管是一本對讀者如何有益的書,假如不能理解它的含義,那麼,它就等於沒有用的東西。
因此,閱讀難解的書籍時,也應該想想辦法。一般地,難閱讀的書籍有兩種:一種是文中所使用的語句異常地難懂。例如,動輒就使用專業術語和外來語,或者作者故意賣弄玄虛,繞著圈子說話,叫人似懂非懂。關於那些專業術語以及外來語,隻要查查辭典之類就不難明白。至於作者故意賣弄玄虛,兜著圈子所說的話,隻要把它們改成淺顯易懂的言語,就不難解決。另一種難讀的書籍是文章的結構很繁雜,使人難以抓住前後的關係。像學術性的專業書,充滿實用知識的讀物,都是如此。碰到又繁又長的句子,不叫人感到疲憊才怪。遇到這種情況,要把文章分割成幾段來閱讀。同時,也把連接詞“然後”、“因為”、“這樣”等記號化,如果確實太多的話,就使用號碼。如此,由於各文章的關係被記號化,因此可以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