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讀書拾零(1 / 3)

讀書的情狀

讀書竟有種種情狀,實乃鄙人一孔之見,一家之言。

第一,漫無目的,隨意瀏覽。此類讀書,大多限於百無聊賴或心煩意躁之時,多為開心解悶,消磨時光之用,並不刻意而為。讀後或掛一漏萬,或隨即亦忘。偶遇警句格言,正對胃口;或有開心爽趣之處,適可玩味。

第二,增廣見聞,豐富生活。此類讀書,雖有目的,僅限博覽,卻無實用功利之意;常為茶餘酒後,談資助興;或附庸風雅,幽默詼諧一番。常在書海中過遊天上人間、地獄龍宮。與妖魔鬼怪晤麵,與古賢今哲聊天,使生活平添無窮樂趣。

第三,目標明確,重在實用。典型事例即為那些農民起義軍將領們喜讀《三國演義》,借三國用兵之策攻城略地。古代士子讀《四書》、《五經》之類八股文章,為謀取黃金屋、顏如玉、豪宅肥田、錦衣美食,便是最好詮釋。今日學生讀數理化和外語,為求學、出國、就業,等等即是。

第四,增強學識,涵養性情。宋人黃庭堅有一名言:“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麵目可憎。”此味非指佳肴美味,卻也寓有鮮美愉悅、生動有趣之意。此麵目可憎,亦非幾日不讀書,便成醜八怪,而是指低俗難耐,使人頓生厭惡之感。黃氏不愧為讀書高人,愣把讀書說得太過重要。此類讀書多為中年以上諸君,多曆世態炎涼,人生磨礪;使清茶一杯,握書一卷,細細品味;著炎熱之納涼,饑渴之美餐,凍餒之暖陽,雨雪之蓑衣……諫果回甘,其味無窮,送愁療疾,功能卓著。

第五,嚴謹治學,惠及後人。擷精取華,窮研意會,世事洞明,人情練達,衍行學問。成為通家、傅家、專家、學問家,走出書本,又進入書本,成一家之言。胡適之、俞平伯諸君考正《紅樓夢》是也如此。

以上種種,當然有高下優劣之別。是何種樣人,便有何種讀書情狀。此話雖顯偏頗,卻也不妨參考。當然祝願大家都來讀書,讀有用之書,讀科學之書,讀提高學識之書。

讀書“三部曲”

讀書有個“三部曲”:愛書、選書、用書。

書,是知識的源泉,是文明的財富。書,引導我們馳騁於中外古今一切智慧領域,使我們洞察社會,了解人生。高爾基從童年流浪生活開始,就對書愛不釋手。他有一句名言:“愛書,我認為我身上一切東西都是書籍給我的。”魯迅先生讀書之前,手要先用肥皂洗幹淨,然後拿書,可謂借書如寶。他們之所以如此愛書,是因為他們懂得“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任何時間皆可讀書,不需桌椅器具,不需約定時間地點。

——J·艾肯

現在,喜愛讀書的人越來越多,但讀書也要避免饑不擇食。這就有一個選書的問題。選書有兩個原則:首先,要有“好壞之別”。“好書不厭百回讀”,壞書則是造成心靈汙染、思想中毒的“精神鴉片”!其次要有“精粗之分”。這是在好書範圍內的再挑選。即使好書,也不等於就是你最需要、最適用、最迫切的精神食糧。所以英國大哲學家培根說:“有些書可供一嚐,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

讀書的目的在於使用。光讀不用,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書”。梁元帝是曆史上有名的“博學皇帝”,但他的十餘萬卷書籍卻挽救不了自己身困危城的悲劇。魯迅先生一向主張“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所以我們讀書一定要做到“耕書”、“動腦”、“比較”,這樣才能完成消化知識、獨立思考、博學通達的全過程。須知,傑出作家的作品,科學家的發明,無一不是用書的結果。

讀書的四個“比喻”

清代詩人法式善,寫有《讀書四首》,運用四個比喻,論述了讀書的道理和方法,很能給人以啟迪。

第一首說:“讀書如蓄貨,一室靡不有。瑰奇產岩阿,幽怪發淵蔽。當其求莫致,豈借跋涉走。”他認為讀書要像蓄積寶物一樣,應當應有盡有,多多益善,甚至不惜長途跋涉以求得。當然,有了珍寶也不要炫耀於人,同時又不能閑置不用。

第二首說:“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植諸空山中,日來而月往。露葉既暢茂,煙打漸蒼莽。”讀書要像植樹一樣,要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日月來往,不知不覺地就會長大,拔苗助長,欲速反而不達。最初可能感到“掩卷了無得,心中時快快”,但堅持不懈地讀下去,“忽然古明月,照見天懷朗”。自然就會融會貫通,收獲不小。

第三首說:“讀書如行跑,曆險毋惶惑。安保萬裏程,中間無欲仄。自古誌士心,往往傷壅塞。”讀書如行遠路,難免遇到困難和挫折,在這種時候,要勇敢地挺住,堅強地走下去,“要從實地行,直造光明域”。這樣一定能夠達到很高的境界。

第四首說:“讀書如將兵,當先講紀律。將軍掃群寇,勢若風雨疾。”有了嚴明的紀律,軍隊打起仗來才能勢如疾風暴雨掃滅敵寇。他借《易經》中的話說:“師貞丈人吉。”貞,就是正,正義之師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所以他特別強調讀書要“樹義”,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樹義不製勝,不如不開帙。”讀書若無正確的思想作指導,若不能用來培養自己的道德情操,還不如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