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讀最好的書,否則你根本沒有機會去讀了。
——梭羅
鑒古觀今話“忍讀”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天,以讀書為例,古人就留下很多“心讀”。其中的“忍讀”就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讀書精神,很值得今人思考與發揚。
一是忍苦讀書。西漢倪寬,研讀《尚書》無資用,就去替人家“做飯打雜”,休息時便“捧讀經書”。通過勤奮的自學,被封為廷尉卒史,後升為左內史、禦史大夫,主張“輕緩刑罰”,很受老百姓愛戴。晉朝劉寔,小時候“苦不堪言”,一邊牽著牛繩放牛一邊讀書,以致學問博古通今,作風清廉,曾任吏部郎。不少人隻講“苦讀寒窗”,卻不知“苦盡甘來”。俗話說,“甘瓜苦蒂”,“甘蔗沒有兩頭甜”,權衡讀書的苦與甜,我看是“苦不足道,甜有作為”。尤其是“夏讀三伏,冬讀三九”所產生的甜蜜之果,勝於百果之味。“百味不如讀書味,回味無窮數讀書。”
二是忍痛讀書。《戰國策》載:蘇秦讀書昏昏欲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腳跟。他遊說諸侯,諸侯聽從他的計策,並請他同時擔任六國丞相。我們不必效法“刺股”、“懸梁”的行為,但從中可以看出養成讀書習慣和強化讀書意誌是至關重要的。有了讀書的習慣,讀書會變成一種“自然性”或“自動化”;有了讀書的意誌,則會積聚一種克服困難的毅力而保證讀書“常為不置,常行不止”。
三是忍勞讀書。《呂氏春秋》講到,寧越在辛勞耕種時問別人:“我怎麼才能改變辛勞處境?”回答:“最好的辦法是讀書,下決心學習三十年就可以了”。十五年後他就當上了周威王的老師。寧越的讀書“經”就是善用積極的“勞逸結合”,讓多餘的時間和精力不多餘。對每個人來說,時間就是一種沒有彈性、不能替代與無法再生的資源。假如能對“打牌搓麻將吹牛皮”來個較大的壓縮,就不會沒有讀書的時間和精力。
四是忍貧讀書。晉朝車胤,家裏窮得買不起燈油,夏天時便用舊白布袋子裝幾十隻螢火蟲,用螢火蟲的光亮來讀書,夜以繼日。後來任過主薄、長史、國子博士、吏部尚書。死時,朝廷人員都很哀傷。西漢匡衡,家特窮而極好學,曾經偷偷地把鄰居的牆鑿穿,通過洞眼中的亮光讀書。後來中了狀元,當過宰相,成了當時出名的“有識之士”。現時,即使是“特困”人家的子弟,也不致於“困”到“鑿壁偷光”、“聚螢作囊”的程度。如果說,“貧不思讀”則難以變富,那麼“富不愛讀”則是“殘疾之豪”。國興尚不可以缺好讀之風,家富不可以少向學之氣。
五是忍饑讀書。宋代範仲淹,當初在長白山寺裏讀書,每天煮玉米三升放在一個容器裏,第二天就結成一塊,用刀劃成四份,早晚各取兩塊,數十根韭菜,一些酢漿汁,加熱後吃,生活如此清淡,三年後中了進士。這與其說是“忍饑讀書”,還不如說是“求知若渴”,總不能“腹空如野”吧。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
——高爾基
六是忍辱讀書。西漢黃霸,寬厚和氣,執法公平,被任命為廷尉。皇帝為了尊孝武帝而修廟,各地都呼應,有個叫夏侯勝的勸諫“這樣不行”。於是被罪以“非議君王”,同黃霸一塊下獄。黃霸想跟從夏侯勝學習《尚書》,夏侯勝說:“這個時候還學它做什麼?”黃霸說:“早晨曉得了‘道’,晚上死都可以。”夏侯勝覺得“言之成理”,就給他講授《尚書》,兩人遇大赦出獄後都擔任了一定職務,黃霸遷任穎太守,治理得很好。誰都難免遭受挫折或身處逆境,“置於挫折逆境日,正是讀書學習時”,受挫折而不讀書,處逆境而不學習,那至少是“自滅”或“自棄”,太不“知書識理”了。
社會進步和曆史進步到今天,“不夠用”,就要補充,“用不上”則更新。不論“補充”還是“更新”,都需要發揚“忍讀”精神,力求多讀書,讀好書。立身百業,以學為基;學成於身,有所作為。
書迷的趣事
1.兩顆門牙與一本書
美國紐約有個專門展覽古舊珍本書籍的地方,展品不僅供展覽,而且還出售。誰先得到就賣給誰。藏書迷們為了把珍貴的圖書搶到手,經常展開激烈的爭奪。有個叫羅南的書迷,在一次書展中發現了第一版的《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他一見此書,心中大喜,立即想買下來。就在此時,另一個書迷也發現了它,追過來搶著要買。羅南急了,縱身越過兩張桌子,衝到售書處,雖然跌了一交,還是搶先交了錢。這部書標價僅20美元,可他卻總共花了220美元。因為他那一跌,跌崩了兩顆門牙,補牙用去了200美元。
2.強盜與書癡
我國清朝道光年間,有個名叫劉源的書癡,“生平無他嗜,唯專一於書”。他家藏書數萬卷。有一次,強盜犯境,全城的人都被嚇跑了,而他卻端坐書房之中,決心與書共存亡。強盜進入了書房,斥責他說:“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為何不跑而坐在這裏等死?”劉源說:“書就是我的命,書若沒了,要這命幹什麼?”強盜聽了,肅然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