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純潔的心境。就是說,在讀書之前要把一切蕪雜的、混亂的、煩瑣的念頭全部拭去,使心境如一池清水、一塊水晶,在這張“白紙”上畫出的“圖畫”才會清晰。
二是渴求的心欲。讀書要有如饑似渴的求知欲,要有濃厚的興趣和愛不釋手的感情。
三是安靜的心緒。讀書時的心緒要安穩寧靜,要克服慌亂、煩躁和緊張,心跳應平穩,呼吸應均勻。
四是明確的心態。在讀書中要有一個念念不忘的目的,這樣才會有新的發現。
五是專一的心力。在閱讀時要把全部精神傾注在閱讀對象上,加強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的活動,造成大腦的興奮。
六是樂觀的心情。對環境、處境,應該有一種愜意的順向心理,不應該有反感的逆向心理。
讀書的檔次
愛讀書肯定是個好習慣,但“愛讀書”並不等於“會讀書”。不同的讀書方法和態度體現了不同的讀書檔次。
比如有一種人,雖愛讀書卻從不選擇,他們讀書的目的常常不是為了吸收,而是為了消遣為了解悶。如果看的恰好是本好書,他們會有所得,而如果看到的恰好是本壞書,也就會無形中受到汙染——既不能覺,更不能察,此乃“糊塗型”讀者。
還有一種讀者,他們的閱讀帶有明顯的偏頗,即:隻讀那種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書。比如:聽說經商能賺錢,就找本《經商大全》猛看,突聞炒股能發財,就又尋來《炒股秘訣》猛啃,如此朝秦暮楚,自然談不上真正的動力,而且極易忽略書本的真正意義——此乃“浮躁型”讀者。
讓我們再看第三種讀者,他們的鑽勁韌勁雖然也能“驚天地泣鬼神”,但卻終不能長久地堅持,為什麼?因為他們的目的乃是為了一張文憑或一次考試,一旦文憑到手考試過關,也就會立刻產生一種“功成名就”的滿足感,自然,讀書的動力也就不見了——此乃“功利型”讀者。
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
——普希金
再就是第四種讀者,雖則愛書成癖癡心不改,涉獵之寬廣與理解之深刻皆令人佩服,但又偏偏忽略了運用,以致空有知識而缺乏能力,就像戰國時的趙括,紙上談兵可滔滔不絕,實際操作起來卻又一籌莫展……也許,這第四種讀者確實要比前三種踏實,但細想仍有可悲之處——此乃“遺憾型”讀者。
那麼,究竟何為最好的讀者,筆者認為:他必須愛書,有選擇地愛;他必須會讀,有計劃地讀;他必須善思,不人雲亦雲;還必須會用,能把學來的知識變成實際操作的本領。自然,也隻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構築起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係與能力體係;自然——也隻有這樣的讀者,才能名之曰最高檔的讀者!
書中的味道
一是酸。書的酸,是讓你眼為之酸,鼻為之酸的一種味道。電影電視令人淚下不算真本事,讀一冊書,能讓人鼻酸才為真能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以情感人,書的酸味就是真情的味道。
二是甜。書裏優美的散文,精巧的童話,還有一個個動聽的故事,無不讓人唇齒留香。高爾基說過: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麵包上。這是對書的甜所作的絕妙的注解。
三是苦。書自然是苦的。否則怎會有“苦讀”一說。書裏的曆史變遷,社會改革,國家興亡,一幅幅宏偉的長卷所散發的是一股帶有火焦氣味的苦澀。千年的時間,最沉澱的那些都在書中。
四是辣。書不僅僅是文化的載體,不僅僅是休閑的工具,它也能成為匕首。讀一讀魯迅的雜文,真如醉酒一般辛辣。
五是鹹。一本真正的好書,它身上的每一條皺紋都應是淚水的凝結。書讓人笑,讓人哭,讓人喜極而泣,讓人悲痛而哭,浸透了無數人的眼淚,這薄薄的一本書,自然而然地便透出一絲鹹澀。
書有五味,但一味地哀傷便落入俗套,都成苦澀便失之於機械,隻顧辛辣就顯得過分偏激。一本好書,應如高明的廚師所調出的佳肴,品一口則百味變幻,層出不窮,亦如雨後彩虹,七彩紛呈。更要在百味過後,留一股清甜的香味,讓人回味無窮,唇齒留香。
人離開了書,如同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
——科洛廖夫
讀書的閑趣
讀了多年那種與老師臉色、家長心情、上司態度全然無關的閑書,我發現其中至少有六種難得的樂趣:
一樂隨意。讀專業書心裏總有一個目的或者前提,這樣就未免太累,而讀閑書興之所至、漫無目的,自然輕鬆隨意。
二樂消閑。人總有很多時候覺得時光難捱,這時俯首書海或者神遊其中“不知東方之既白”,那種輕鬆與愜意真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呐。
三樂得友。你自已看了一本好書,可惜周圍總是找不到知音,突然之間發現了一個,那個人十有八九能成為你的好朋友,要是異性甚至還能成為你的紅顏知己。
四樂發現。信馬由韁來到舊書攤,隨下翻翻卻翻出一本老版本的《西廂記》,品相全好,價格低廉,發黃的書頁上自然寫就了滄桑與厚重;駐足朋友的書櫥前隨意瞄上兩眼,竟然發現了你心怡已久而未可得的《康德學述》,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正如貪小便宜揀了個元寶,心裏自然美滋滋的。
五樂收獲。你正為畢業論文絞盡腦汁時忽然在閑書中找到論據,結果獲得導師的首肯;寫作中間覺得缺乏題材時忽然從閑書中獲得靈感,於是一篇美文汩汩滔滔而出;或者你正處於歧路彷煌之時偶然從閑書的主人公身上悟出了人生的哲理,最終戰勝了惡劣的環境與頑固的自我,自然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六樂成功。閑書看多了未免手癢,於是就經常要寫點給報紙補白的小文章,一旦發表那可就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了。
讀閑書還有許多樂趣,不過如果你沒有切身體會,那是“妙處最難與君說”的。
三種讀書人
古今讀書人不外乎有三種,一為苦讀,二為閑讀,三為樂讀。一般說來,能成大器的讀書人,多為苦讀而成,十年寒窗,頭懸梁錐刺股,聞雞而起,以朗朗讀書聲伴若幹蹉跎歲月,其中艱辛自不必多言。但臥薪嚐膽的苦讀者靠一股誌氣讀書,往往有誌者事竟成,因此在芸芸苦讀者之中,倒也不乏功成名就之輩,終於在某一天讀出大好正果來。
通常情況下,苦讀者的讀書條件和環境大都欠佳,不是衣食無著,就是缺少購書的資金,更有甚者,連煤油燈或蠟燭都買不起,於是便有了逮螢火蟲兒照明和鑿牆洞借光而讀的故事發生;若運氣好,那隔壁住的是樂善好施的貴人,難免要為此窮書生的勤奮所感動,如此便少不得慷慨解囊,資助其幾文進京趕考的盤纏。放在現在,也就是為希望工程添磚加瓦,以實際行動為苦讀者送炭,共同炮製一段千古佳話來。
書不僅是生活,而且是現在、過去和未來文化生活的源泉。
——庫法耶夫
至於閑讀,由於讀閑書者讀得自在,沒有功利性和目的性,也沒有苦讀的負擔,有閑則讀,無閑則不讀,把讀書真正當成一種業餘愛好,如此放開來讀,慢慢便也讀得滿腹經綸起來,有時隨手兩則序跋,竟也出手不凡,不經意就為中國古代文學留下了幾篇驚人之筆,在過去,閑讀者多為女流之輩,閑來無事,便請得一二私塾老師坐堂家教,讀些四書五經之類的老生常談,並將此與女紅一道,作了淑女或大家閨秀的必修的功課;而現今的閑讀者,卻是不分男女的,社會各階層人士都有,他們通常是手邊有什麼書就讀什麼書,好壞不論,武俠也罷,有空翻翻,長此以往,卻也開卷有益,比不讀書者多出幾分書卷氣和知識分子的味道來。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讀書人,這便是樂讀者了。樂讀者一般家境比較好,衣食無憂,讀書多半是為了附庸風雅,家中銀子不少,藏書更多,這就為樂讀創造了前提;當然,作為樂讀者,最重要的是在飽讀詩書的同時,還少不了佳人伴讀於側,或紅袖添香,或素手研墨,饑時還會送來一碗夜宵,如此樂讀者一書在手,有美人相伴,讀得每一本書,每一頁紙上都是脂粉香,自是樂在其中了,到破萬卷時,豔福不淺的樂讀者讀書水平也不淺起來,有時隨口吟出的情詩豔詞,居然都是些對仗工整、引經據典的大好絕句與華章。
讀書的幸福
讀書人的幸福,綿延於讀書求知的全過程。讀書不像做生意那樣急功近利、回報及時。寒夜孤燈,捧書卷,聞墨香,每每細斟慢酌,甜滋滋,涼悠悠。讀到深入,偶有頓悟,抓起筆來,疾書幾行;讀到疑處,窮追不舍,翻揀斷胡須,直到探驪得珠方肯善罷甘休;讀到奇處,跳將起來,擊掌叫絕,驚動家小;讀到悲處,替人落淚,濕透襟袖,如失親情;讀到喜處,又不禁手舞足蹈,樂不可支,竟孩子般笑出聲來。大凡這些幸福的感覺,是愛讀書的人才獨有的。
樂不釋卷的讀書人生活大多清苦,但他們也甘之如飴。尤如寺廟僧侶,終生苦修,寂寞相伴,卻視苦為樂。同事、朋友、學生、家人,或有所惑而動問,讀書人若能說出個“道道”,告訴個“名堂”,解人之惑、助人之難,那心裏的感覺是清甜的;在工作或事業中,讀書人若能解決點別人解決不了的難題,創出點別人未創出的辦法,那心裏的滋味是純美的。這似乎比得了錢,得了名還舒坦、還愜意。愛書的人,往往對“貧”有自己的見識:錢財若貧,而知識不貧、趣味不貧、勞作不貧、創造不貧。有時來了神兒,品味人生,反倒覺得不讀書的人最貧,這些人活得空洞、活得寡趣、活得可悲、活得很累,他們“貧”得隻剩下一點沒有生命、沒有靈魂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廢紙”。
自然界、機器和一切工作,對待沒有知識的人,對待怯弱的人是很不客氣的,甚至常常是粗暴和殘酷的;但是它們對待具有豐富知識的人,對待健壯的和勇敢的人,則是非常馴服的,承認你是主人,情願為你服務。
——宋慶齡
愛書的人也愛突發奇想:愛書不就是愛知識、愛自己、愛人類麼?抓緊時間多讀點書,為人類多做點事,比什麼都好,比什麼都值。書讀多了,書讀好了,書讀得有用了;社會進步了,人們也清醒了,社會上的許多人,一改昔日輕蔑的目光,開始敬慕地打量讀書人了。社會前進的腳步聲,漸漸嚇跑了“愚”和“貧”兩個惡魔的糾纏,“豐衣足食”也感動地跑過來擁抱讀書人了。
讀書人的幸福也就是在讀書中漸漸解脫了自己,慰藉了自己,充實了自己,實現了自己。
成事與讀書
書,許慎《說文解字》曰:“著於竹帛謂之書。”蔡倫發明了造紙術,進而有了書籍的普及,它標誌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在以個人素質全麵發展為基礎的未來社會,讀書自學無疑是提高社會個體和群體素質的成功路徑。
1讀書可以使人明智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衡量一個人有沒有文化向來是看他有沒有讀書乃至讀了多少書。從這個意義上講讀書便成了文化的一種象征。
文化主要是靠讀書來獲得的,這是文化史上的一個事實,真知從實踐中來也從書本中來。書本是前人實踐的結晶,接受書本也就是接受曆史的實踐經驗。人的曆史是人的實踐的總和,這當中就包括了讀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