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讀書隨想(3 / 3)

讀書學習,這是儒家很看重的。《論語》開篇第一句便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荀子《勸學篇》首句則是:“學不可以已。”讀書學習是放在第一位的,但那時的讀書首要和主要的是讀儒家經典,讀聖賢之書。

“腹有詩書氣自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如是說。俄國思想家赫爾岑則說:“書是和人類一起成長起來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學兒,一切打動心靈的熱情,都在書裏結晶成形。”

不管你預備走哪一條路,頂頂要緊的是先要為自己做好準備。你不能赤手空拳地開始你的行程,你必須用知識把自己武裝起來,你必須鍛煉出健壯的身體和足夠的勇氣。

——宋慶齡

書籍是知識的博大載體。脆薄的紙頁承載著沉重的鉛字將悠遠的曆史連接成纜索,將滄桑的人生濃縮成纖繩,將壯麗的文明演繹成啟蒙,將遙遠的未知燃燒成火炬。在書籍的海洋裏暢遊,浮躁可以變得沉靜,膚淺可以變得深刻,狹隘可以變得寬容,無奈可以變得自信,卑瑣可以變得高尚,黑暗可以變得光明。事實證明,事欲成必讀書。熱愛讀書是現代文明的象征,崇尚知識是現代人高尚的追求。

尼克鬆在《領導者》一書中全麵分析了邱吉爾、戴高樂等人作為一個成功領導者的共同特征後說:“所有我認識的偉大的領導者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他們都是偉大的讀書者。”基辛格不再擔任美國國務卿時,他曾說:“卸任以後最大的喜悅是不需要整天再看文件,可以讀自己愛看的書”。讀書的樂趣竟然替代了國務卿的光彩。

2書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英國作家斯邁爾斯說過:“古往今來,好書總是人們最好的朋友,這層關係,相信永遠不會改變。因為它是一個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良伴。它決不會在患難時背棄你,它對你永遠是那樣親切:年輕的時候,它教導你使你從中得到樂趣;年紀大了,它又時時安慰你,鼓舞你。”

讀書的情趣在於,一本好書在手其樂無窮,不會有日月難過隻恨時光不多的感慨,不覺空虛無聊,隻感充實美好。在讀書中增長知識,增添樂趣。

最近看到幾則消息,使人心酸:一是近年國內有出版社出版隻有裝飾作用的空殼書;二是有報道披露目前我國城市家庭中藏書量超過200冊的不足30%,有些十分富裕的家庭找不到一冊書。另一組統計數字稱:1985年我國人均購書593冊,1995年人均購書551冊,人均購書量十年無增長。1994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抽樣調查,我國有38%的青少年家中沒有藏書。

事實表明,在市場經濟的大潮衝擊下,一些人的價值取向發生了傾斜,淡化了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浮躁的心很難靜下來讀點書。

一位哲人說:“一個家庭中沒有書籍就好比房屋沒有窗戶。”試想人長期生活在沒有窗戶的房子裏,是何等的沉悶和窒息。

古希臘哲學家捷諾一次在他的學生麵前畫了兩個圓圈其中一個小的套在大的裏麵。他這樣說:“大圓圈的麵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麵積是你的知識。這兩個圓圈之外是你和我無知的部分。大圓圈比小圓圈大,因而我接觸無知的範圍也比你大。”捷諾的圓圈說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學無止境。一個人的知識是有限的隻有不斷擴大圓圈不斷自修學習,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才不致於坐井觀天,孤陋寡聞,特別是在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知識變化日新月異的今天。

古人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大凡經濟發達國家國民都很注重讀書自學。韓國在世界上率先設立了“讀書節”;日本人在各種機動車內仍然專心致誌地學習,讀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電車文化”現象;在歐美國家讀書俱樂部已十分普及。美國是讀書俱樂部最多的國家。在80年代中期就有150多家,成員有700多萬人。瑞典40%的人參加了讀書俱樂部,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他們有一個共識就是多買書、多讀書、讀好書,這關係到國民素質的提高而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

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悔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

——毛澤東

杜甫有詩言:“富貴必從勤苦得,男人需讀五車書。”舍得在書上一擲千金並投人精力,使買書、讀書成為一種時尚,那樣我們國家就一定振興有望。

3讀書要有持之以恒的態度

俄國詩人杜留波夫在一首自勉詩中寫道“在一天中把這個圖書館裏的書都讀完”,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這的確表明了他多讀書的決心。他單是十二歲那年就閱讀了410種書。我國唐代詩人杜甫也有“讀書破萬卷”的名言。馬克思一生與書籍結下了不解之緣,為寫《資本論》他用幾十年的時間研讀了1 500多部著作並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最終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揭穿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為人類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一生暢遊書海,為寫《戰爭與和平》他參考了700多種曆史書籍,從構想到完成初稿用了40多年的時間。

應當看到,古今中外名家主張“多讀”,都是以“得”為出發點和歸宿的。事實上要想真正多“得”就必須循序漸進,先從少入手,集少成多,集腋成裘。這方麵古今楷模不勝枚舉。宋代大學者歐陽修提倡“日讀三百字”。教育家徐特立生前讀《說文解字》,每天可學到三個字。

有人統計了這麼一組數據:一個中等水平的讀者讀一本一般性的書,每分鍾能讀300字,十五分鍾就能讀4 500字。如果天天堅持十五分鍾,一周就能讀三萬一千五百字,一年的閱讀量可以達到一百六十多萬字,可讀十幾本書。這個統計,意味深長。魯迅先生正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把一些零散時間“焊接”起來才鑄造了令人羨慕的豐碑。

一代偉人毛澤東也是持之以恒堅持讀書自學的典範。毛澤東一生博覽群書學貫中西。他在1929年11月致李立三的信中寫道,“我知識饑荒到十分,請你時常寄書、報紙給我”。這立即使人想起高爾基的那句名言,說讀書“像譏餓的人撲在麵包上”。28年後毛澤東讀書仍壯誌不衰。1957年10月毛澤東給秘書林克寫信訴衷腸:“年紀大起來是下苦功學習的時候了”。已屆64歲學識卓絕、功績輝煌的毛澤東愈老彌堅,想到的不是如何怡養天年而是“下苦功學習”。晚年的毛澤東盡管重病纏身,但他仍堅持讀《二十四史》和《容齋隨筆》,並不時背誦南北朝文學家庚信的《枯樹賦》直到不能講話為止,實踐了他“決心學習至死方休”的初衷。

學問是經驗的積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

——茅盾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曾說,“涓涓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於它力量強大而是由於晝夜不舍的滴墮”。隻有勤奮不懈地努力,才能獲得知識和技巧。因此我們可以確切不誤地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郭沫若有詩雲:“讀不在三更五鼓,功隻怕一曝十寒。”這些話也闡明了讀書持之以恒的道理。

4好書像清泉滋潤著人的心靈

魯迅先生認為自己讀書沒有定法但有自己的取舍把握。1936年魯迅先生重病中《致顏黎民》一信談到讀書的主張時說,第一步要泛覽。“大可以看各種各樣的書,即使和本專業毫不相幹的也要泛覽”。

泛覽並非就是放棄深究和專攻。魯迅先生主張,經過一段時間的泛覽和對書籍的一般性接觸,讀書人應進一步“抉擇而入於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專業,不能像玩“雜耍”一樣沒有專攻而“抽滑”。這給讀書自學者處理“博”與“專”的關係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浩瀚書海汗牛充棟。現代人讀書自學就麵臨著一個選擇的問題。俄國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解釋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

作家米蘭昆德拉在其小說《笑忘錄》中對其國內“文化工業”泛濫的現象有著一段精彩的諷刺:“著書癖在人群中泛濫,其中有政治家、出租車司機、女售貨員、女招待、家庭主婦、凶犯、妓女、警長、醫生和病人。這向我們表明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潛在的作家,沒有誰例外,所有的人都有權利衝到大街上高聲大喊:“我們都是作家!”縱觀現今社會,確有一些所謂的文人。作家既沒有率真的天性,又喪失了以文濟天下蒼生的傳統。寫作對他們來講不過是一張包裝紙、一副麵具、一套華麗的外衣或一塊敲門磚而已。這就是為什麼各種書籍越出越多,而可以入目的卻越來越少的原因。

既然不能說凡是付梓的東西都是經典之作,那麼有一些書籍裏麵自有不少內容言之不鑿而誤人子弟。這就需要讀書者要有一個正確選擇。

要讀好書,正如奧·康納說,“好書實在是思想與觀念的源泉,是防範無知、失望、寂寞、迷信、固執、小氣以及老年時的冥頑不靈等的保險單”。好書像黎明,壞書像黑暗。好書像清泉滋潤著讀書人的心靈。好書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舵手帶人達到幸福的港灣。

5熟讀而後能靈活運用

書籍把我們引入最美好的社會,使我們認識各個時代的偉大智者。

——史美爾斯

讀好書也要帶著自己的頭腦讀書。孟子說:“盡信書則不知無書。”孟子所指的書是指儒家經典。推而廣之,就是要告誡我們不要迷信書本,讀書不能盲從要獨立思考。正如郭沫若在《遊大湖蠢園為遊入題詞》中所言:“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讀書自學不能把自己的大腦當成消極被動地吸收貯存他人知識或現成結論的容器,而應當善於發現問題和不斷提出問題,並運用大腦進行獨立地分析、綜合、比較與判斷。隻有經過大腦的“咀嚼”與“消化”,才能對書本知識真正的理解和運用。明代學者陳獻章說,“學貴置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法國作家巴爾紮克說,“打開一切科學之門的鑰匙都毫無疑問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應歸功於‘如何’?而生活的智慧蓋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毛澤東也曾說過“讀書要有大膽懷疑和尋根究底的勇氣和意誌,又要保護一切正確的東西。同其他事情一樣既要勇敢也要謹慎”,要丟其糟粕,取其精華。這些話都很有哲理。

讀書自學切忌輕信盲從而應當隨時考慮書上的結論是否正確?它的證據是否可靠、充分?推導論證過程是否嚴謹、縝密?抑或用另外的方法加以證明?此一結論與彼一結論之間有無聯係?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正是不迷信師長和古人,不迷信書本上的現成公式、定理和結論,大膽質疑,科學釋疑,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科研成果。著名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由於敢字當頭、不拘成見,反複實驗才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恒的新觀點,打破了人們從來沒有懷疑過的宇稱守恒理論,成為20世紀中期的一大發現。

實踐證明被他人涉足過的領域並非再無探究之處,即使被前人研究過,下過結論的課題也會有許多新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深化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