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讀書經驗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悠久曆史的文明古國,人才如林,學者如雲。他們積累了大量的學習經驗。
一是一目十行。這話大家常用,出自《粱書·簡文帝紀》,“讀書十行俱下。”宋代劉克莊詩雲:“五更三點結漏,一目十行讀書。”一眼看十行是不可能的,它用來形容讀書敏捷。當今科技飛躍發展,各種書籍浩如煙海,要瀏覽大量書報,確實需要點“一目十行”的本領。
二是二分群書。清末名家梁啟超很會讀書。他把每天所要讀的書分為二類,一類是一般的,粗讀;一類是有價值的,細讀。格言還要精讀。這種主次分明的讀書方法,使他獲益不淺。
三是利用“三餘”。三國時代的有名教育家董遇,常教導他的學生要善於利用“三餘”時間來讀書。他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宋代文豪歐陽修對崇敬他的人深有感慨地說:“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當然,“三上”語有誇大,也不利於健康,不足為訓,僅以此說明抓緊一切時間是何等重要。
四是讀書“四到”。宋代朱熹提出讀書要“三到”。近代胡適加了“手到”,形成了讀書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好方法。邊看、邊誦、邊寫、邊想,才能讀得進,記得住,用得上。
五是貴在“五用”。現代偉大作家魯迅先生把上麵的“四到”,再加上一個“腦到”,歸結為“五用”。特別強調,不僅要用“心”記,更要用“腦”思索,善於發現規律,提出問題,勇於創造。這種“眼、口、手、心、腦”五用的提法更全麵,收益更為顯著,成為讀書要訣。
六是學避“六蔽”。古人認為不好好學習,就會成為愚人、蕩人、賊人、絞人、亂人、狂人,總之是不好的人。孔夫子曾經對弟子們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七是“七焚七錄”。明代末年有個大學問家叫張溥。他的讀書法奇特。讀書時先抄一遍,再讀一遍,然後把書稿燒掉。再抄再讀再焚再抄,反複七次,直到爛熟於心,融會貫通。他苦讀成名,給自己書齋取名為“七焚齋”,也叫“七錄齋”。
八是“八麵受敵”。這是宋代全能大文豪蘇東坡發明的極優讀書法。他每讀一本書,有計劃地分作意義、故實、文物等幾個方麵,每次鑽研一個方麵,步步深入,效果顯著。東坡說:“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方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
——雨果
九是辨明九事。近人陳中凡鑽研古籍,造詣極深。他總結為辨明九事:“一曰別真偽;二曰識途徑;三曰明詁訓;四曰辨章句;五曰考故實;六曰通條理;七曰治經宜知家法;八曰治史應詳察史實;九曰治諸子應知流別。”
十是十目一行。一目十行的瀏覽可以博學長識,而十目一行的專注,使人精深。清代學者陸世儀就是用了“十目一行”讀書法取得成功的。
百是百家百遍。韓愈之所以成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壇領袖,是從小就“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魯迅先生曾形象地比喻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讀百家之書,還要熟讀百遍。朱熹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蘇東坡也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學自如。”
千是日記千言。韓愈自幼苦讀,日記千言。葉奕繩談到他學習的方法說:“每讀一書……每日必十餘段,少亦六七段。”每天記千把字,是好辦法。
萬是萬卷萬裏。杜甫深有體會地談到自己的寫作經驗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漢代文史家司馬遷總結治學經驗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我國有豐富的文化典籍,讀萬卷書可接受先人的間接經驗。我國地大物博,行萬裏路可以壯誌知情,獲得直接經驗。兩者結合,才使人的認識升華,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此外,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清人鄭板橋所倡導的讀書法很值得我們借鑒。元人陳秀民在《東坡文談錄》中說:“東坡與王朗書雲:少年為學,每一書做數次讀。學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隻作此意求之。事跡文物之類,又別一次求之,他皆仿舉。若學成,八麵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語。朱子常取以示學者,曰讀書當如是。”概括其意,所謂“八麵受敵法”,是指在通讀一本書之後,還要重讀、複讀、多次讀,並且每次複讀隻求確定一個主題,圍繞一個中心解決一個問題,鑽進去閱讀,而不求麵麵俱到,不求什麼都想獲得。這樣“每以一意求之”,即每次隻帶著了解和研究一個方麵內容的目標去閱讀,集中精力,一次解決一個問題,即攻破一“敵”,多次閱讀就會攻破多方麵的“敵”,這樣日積月累,即使“八麵受敵”,也能經住各方麵的提問、駁難和考驗。這種讀書法要求讀書人善於條分縷析,又善於概括綜合。有人也稱“求一法”。這種方法適合閱讀大部頭經典著作。
讀書之於頭腦,好比運動之於身體。
——艾迪生
運用此法,閱讀政治課讀物應注意:①要確定閱讀目標。可以圍繞政治課的目的任務,結合自己感興趣或要研究的課題為閱讀的戰略目標,分層次閱讀,“一意求之”為閱讀的戰術目標。②宏觀微觀相結合。對一本書或一篇課文進行閱讀學習時,將“鳥瞰”分析與“顯微”分析結合起來進行閱讀。宏觀閱讀意在整體瀏覽課文,先獲得概括了解,確定閱讀的重點。宏觀閱讀可結合快讀、粗讀進行;微觀閱讀是在宏觀閱讀基礎上,對幾個較重要的或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問題,即“敵”作深入鑽研,一一擊破,它貴在專、深。微觀閱讀可結合精讀等法進行。這樣既可避免單純宏觀式的粗淺化和籠統化,又避免單純微觀式的狹窄閉塞和“鑽牛角尖”的弊病。③發散閱讀。運用此法時,它要求人們由一個焦點出發,波及八方進行思維,它不僅能把生活中、書本中得來的各類知識串聯起來,形成一張知識網絡,而且可培養、發展擴散性思維,增加人們的發現力和創造力。
鄭板橋曾寫過這樣一首詩:“讀書數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他還說:“五經,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讀,便是呆子,漢魏六朝,三唐兩宋詩人,家家都學,便是蠢才。”
由此可以看出,鄭板橋強調的是讀書求多是無用的,而應當精選出自己有用的書,要學而致用。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書畫家。他的一些繪畫理論也反映了他對讀書的看法。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這並不是說鄭板橋排斥傳統技藝,排斥對前人的學習。恰恰相反,他作蘭竹,就是直接取於石濤,並得文與可、徐渭等先輩筆意。他的真正含義是說學習必須“略其跡”,而“取其意”。強調讀書重在求意。為此,他還主張讀書不必求“全”,主張“學一半,撇一半”,所謂“十分學七要拋三,各自靈苗各自探”。這些主張則在於要倡導讀書須掌握重點、分清主次、為我所用。
這裏羅列一些古代名人的讀書經驗供讀者參考。
孔子的結合讀書法
一是學與思結合。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概括地道出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隻有二者緊密結合,才能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比較分析、歸納綜合等思維活動,獲得真知灼見。
二是學與習結合。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心理學實驗表明:學習、理解、掌握知識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讀書不僅要學,還要時時溫習,不斷複習強化,才能利於後邊的學習。因為舊知與新知是存在著內在的聯係的。正如孔子所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過去一切時代的精華盡在書中。
——卡萊爾
三是學與行結合。孔子認為,“學”是為了“行”,而且“行”是首要的。孔子還曾強調指出,要“訥於言而敏於行”,強調學與行的結合,即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蘇格拉底摘錄讀書法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一生擅長辯論而不事筆耕,其思想和言論均見於他的學生的著述。
他認為人區別於動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人可以“勤苦學習,追求知識,或者能更好地把所聽到、看到或學會的東西記住”,“凡受到尊敬和讚揚的人都是那些知識最廣博的人。”即使是“天賦最優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也必須經過讀書、接受教育,才能夠學會應當怎樣做人。“如果沒有受過教育而不學無術的話,那他們就會成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他曾對一位藏書豐富的人表示:“我非常欽佩你不選擇金銀而寧願珍藏智慧;因為智者的見解能使它們的所有者在德行方麵豐富起來。”他自己曾讀過許多書,在和人辯論中往往把書中所講的信手拈來,加以引用。他還認為“荷馬確是最高明的詩人和第一個悲劇家”。它喜歡和朋友們在一起共同研究探索“賢明的古人在他們所著的書中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如果我們從古人的書中發現什麼好的東西,我們就把它摘錄下來”。
朱熹的“敬居持誌”讀書法
朱熹是南宋時期理學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和教書,提出過許多精辟的見解。他死後不久,弟子們將他的讀書經驗歸納為六條,稱為“朱子讀書法”,對於今人,仍有啟示和借鑒的作用。
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鑒別力。
——赫爾岑
第一,循序漸進。朱熹說:“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守而致精。”什麼是循序漸進?就是說,讀書要有個先後順序,讀通一書,再讀一書。就讀一書而言,則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順序讀,先讀的未弄通,就不能讀後麵的。這樣才不會生吞活剝或雜亂無章。朱熹還進一步指出,讀書要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從近到遠,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謂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謂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這是在告訴讀書人既不可急於求成,也不可鬆鬆垮垮,而要進度適當,方能見效。
第二,熟讀精思。他認為有些人讀書收效不大,是由於在“熟”和“精”二字上下的工夫不夠。他還批評那種讀書貪多的傾向,一再講“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
第三,虛心涵蘊。朱熹曾批評當時普遍存在的兩種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測書中的道理,穿鑿附會,歪曲了古人本來意思。二是“舊有先人之說”,就是先前接受的觀點不肯放棄,從而排斥接受新的觀點。
為了糾正以上這兩種毛病,朱熹主張讀書必須虛懷若穀,靜心思慮,悉心體會作者本意。朱熹強調讀書要耐心“涵蘊”,就是要反複咀嚼,深刻體會當中的旨趣。
第四,切己體察。朱熹主張“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什麼叫“體之於身”?就是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從讀書法的角度來看,朱熹強調讀書必須聯係自己,聯係實際,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為行動,這個觀點是可取的。
第五,著緊用力。“著緊用力”,包含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時間上要抓緊,要“饑忘食,渴忘飲,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剛毅果決,奮發勇猛的精神。“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第六,居敬持誌。所謂居敬持誌,就是讀書必須精神專一,全神貫注,還要有遠大的誌向,頑強的毅力。這也是朱熹讀書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顧炎武的“自督”讀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
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鑒》,並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隻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顧炎武勤奮治學,他采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鑒》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作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彙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絕不休息。
現代名人讀書經驗
世界上許多名人之所以成功,與他們善於讀書有關。讀書有成效,不僅取決於讀什麼,而且決定於怎樣讀。以下選擇現代名人讀書方法,分別介紹如下:
華羅庚的“厚薄”法
華羅庚主張,讀書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說,讀書要紮紮實實,每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徹底清楚。這樣一來,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於增加了不少內容,就變得“較厚”了,這是“由薄到厚”。這一步以後還有讀書時,我願在每一個美好思想的麵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條真理麵前停留一樣。
——愛默生更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礎上能夠分析歸納,抓住本質,把握整體,做到融會貫通。經過這樣認真分析,就會感到真正應該記住的東西並不多,這就是“由厚到薄”這樣一個過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愛因斯坦的“總、分、合”三步讀書法
所謂總,就是先對全書形成總體印象。在瀏覽前言、後記、編後等總述性東西的基礎上,認真地閱讀目錄,概括了解全書的結構、體係、線索內容和要點等。
所謂分,就是在“總”體了解的基礎上,逐頁卻不是逐字地掠讀全文。在掠讀中,要特別注意書中的重點、要點以及與自己的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容。
所謂合,就是在掠讀全書後,把已經獲得的印象條理化、係統化,使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經過認真思考、綜合,弄清全書的內在聯係,以達到總結、深化、提高的目的。
傑克·倫敦的“餓狼式”讀書法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經過苦難磨練,十分珍視讀書機會。他遇到一本書時,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開它的鎖,然後盜取點滴內容,而是像一頭餓狼,把牙齒沒進書的咽喉,凶暴的吮盡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啐它的骨頭!直到那本書的所有纖維和筋肉成為他的一部分。
毛姆的“樂趣”讀書法
英國作家毛姆提出“為樂趣而讀書”的主張,他說:“我也不勸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再讀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發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因為,我們無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內也不見得會對一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
白壽彝的“研讀”法
著名史學家白壽彝認為,“讀書之讀,似應理解為書法家讀貼讀碑之讀,畫家讀畫之讀,而不是一般的閱覽或誦習”。
馮亦代說:“我在看學和行本來是有機聯係著的,學了必須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了手。否則讀書雖多,隻是成為一座死書庫。
——謝覺哉書時,每逢看到好處,不免自己的身心也進入書中的‘角色’。好像演員在舞台上演戲,演到好處,不由得為所飾劇中人的‘角色’左右。”
徐特立的“濃縮”讀書法
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不但學習刻苦,而且讀書方法也很科學,叫“濃縮法”。他讀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時,經過深思熟慮,把馬克思的十一條濃縮為九條。
濃縮法確實是一個值得借鑒的讀書法,濃縮時,總要“濾掉”一些多餘的話和文字,把文章的精髓集中到一兩句話中,這就需要反複思考,加深理解,融會貫通。因此,濃縮法的第一個好處就是對讀物能深刻理解,把握住它的要點和實質。濃縮之後,厚書變薄,長文變短,因此,這種方法的第二個好處就是便於記憶。
徐錫麟的“三心”、“兩結合”讀書法
徐錫麟(1873年—1907年),浙江紹興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從6歲開始,就在家中的“桐映書崖”裏埋頭讀書。由於他天資聰敏,又勤奮好學,所以不但讀完了“四書五經”,而且還通讀了收藏在“桐映書屋”裏的天文、算學、曆史、地理等許多書籍。徐氏讀書,以“三心”、“兩結合”為特點。所謂“三心”,即專心、細心、恒心。因他讀書時以“三心”為主導,排除一切雜念,所以背誦課文又多又快,有“奇才”之稱。每當讀到書中重點和警句時,他就打上問號,然後去請教他父親,直到學懂為止。他曾對人說:“我每天要吃飯,我也每天要讀書。若一天不吃飯,肚子就會饑餓,若一天不讀書,腦子裏也會饑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