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事實。即使你可能感覺到要你迅速作出決定的壓力,你也要在對事實進行了充分調查之後再對抱怨作出答複。要掌握事實——全部事實,要把事實了解透了,再作出決定。隻有這樣你才能作出完善的決定。“急著決定,事後後悔。”記住,小小的抱怨加上你的匆忙決定可能變成大的衝突。
別兜圈子。在你答複一項抱怨時,要觸及問題的核心,要正麵回答抱怨,不要為了避免不愉快而繞過問題,不把問題明說出來。你的答複要具體而明確。這樣做,你言詞的真意才不會被人誤解。
解釋原因。無論你讚同雇員與否,都要解釋你為什麼會采取這樣的立場。如果你不能解釋,在你下達決定之前最好再考慮考慮。
表示信任。並非所有抱怨都是對雇員有利的。回答“是”時,你不會遇到麻煩,回答“否”時,你就需要利用你的所有管理技能,使雇員能理解並且心情偷快地接受你的決定。
不偏不倚。掌握事實,掂量事實,然後作出不偏不倚的公正的決定。作出決定前要弄清楚雇員的觀點。如果你對抱怨有了真正的了解,或許你就能夠作出支持雇員的決定。在有事實依據、需要改變自己的做法時,不要猶豫,不要討價還價,要爽快。
敞開大門,不要怕聽抱怨。“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這句話用於說明在萌芽階段就阻止抱怨是再恰當不過了。
不應該把員工們的抱怨當作小事一樁,不應該把其中的一些抱怨當作幼稚和愚蠢而予以忽視。這些抱怨對你來說或許不成問題,但對員工們卻至為重要。因而不可掉以輕心,漠然視之。
寬恕通向成功
寬恕和理解是通向成功的的關鍵。
哀公向孔子的學生宰予請教立社的問題。宰予知道在古代,“社”既指土地神,也指祭祀社神的場所,因而,現在魯哀公向自己請教立社問題,就是一件莊重而嚴肅的事情。宰予認真思考了一下,覺得不便直接提出什麼建議,倒是可以通過敘述曆史來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於是,宰予回答說:“夏朝立社時栽鬆樹;商朝立社時栽柏樹;周朝立社時栽栗樹,據說,這是為了讓人戰戰栗栗,有所敬畏。”
隨後,孔子聽到了宰予所講的話,就對前來轉告的學生以及身邊的其他學生說:“宰予所講的話是一語而中的。不過,對於那些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再說,已經做過的事不必勸諫,已經過去的事不再追究。總而言之,對於曆史,我們要有一種寬容的精神!”
為了進一步啟發學生,孔子特意對在場的曾子說:“曾參呀!我的學說有一個基本思想貫穿其中。”
曾子恭敬地回答說:“是的!”
然後,孔子有事出去了。在場的其他學生連忙問曾子說:“剛才你和老師的對話說的是什麼呀?”
曾子解釋說:“老師的思想精神,最根本的就在於‘忠恕’二字!”
無論是對於曆史,還是對於人生,都需要一種寬容、博大的精神。“既往不咎”既可表現在國際之間對於曆史遺留問題的一種寬容和諒解,又可表現在人際之間的一種寬容和諒解。總而言之,曆史和人生是統一的:人們既可以通過重溫曆史來把握人生,又可以通過人生的體驗來審視曆史。至於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這隻是他個人的一種解釋,不一定完全符合孔子的原意。
諸葛亮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學習和工作之餘,他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和欣賞蘭花。這次外出旅遊臨行前,他交代兒子諸葛方:“要好好幫我照顧這幾盆珍貴的蘭花。”
在這段期間,諸葛方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他在給蘭花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撒了滿地。
諸葛方非常恐慌和難過,打算等爸爸回來後,向他道歉。“爸爸會怎麼懲罰我呢?要知道蘭花可是他最心愛的東西呀!”
諸葛亮回來了,很快知道了事情的經過。他感到震驚,真想劈頭蓋臉地把兒子大罵一通。但他猛然想起了自己一向對兒子的教導:“寬恕是通向自由和成功的關鍵。”
因此,他不但沒有責怪兒子,反而安慰他說:“沒關係,不要為灑在地上的牛奶而哭泣。”
諸葛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疑惑地望著爸爸。
諸葛亮解釋道:
“我種蘭花,是因為喜歡它,給生活增添樂趣,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你忘了我經常教導你的那句話嗎?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寬恕是通向自由和成功的關鍵。”
容忍走遍天下。寬恕和理解會打開愛的大門。
《寓圃雜記》中記述了楊翥的兩件小事。楊的鄰人丟失了一隻雞,指罵被姓楊的偷去了。家人告知楊翥,楊說:“又不隻我一家姓楊,隨他罵去。”又一鄰居每遇下雨天,便將自家院中的積水排放進楊翥家中,使楊家深受髒汙潮濕之苦。家人告知楊翥,他卻勸解家人“總是晴天幹燥的時日多,落雨的日子少”。
久而久之,鄰居們被楊翥的忍讓所感動。有一年,一夥賊人密謀欲搶楊家的財寶,鄰人們得知後,主動組織起來幫楊家守夜防賊,使楊家免去了這場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