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打破禁錮頭腦的枷鎖創造天才的自我(2)(3 / 3)

於是,聰明的他立即買了梯子、水桶和抹布,成立一個小型的清潔公司,專門負責擦洗店家的招牌。

如今,他的公司已經小有規模,有一百五十位員工,業務也由上海發展到杭州和南京。

這天他搭乘火車,準備到北京考察市場,當他來到北京車站時,有個拾荒者把頭伸進車窗,向他要了一個啤酒罐。

就在遞拿瓶子的時候,兩個人相互望了一眼,同時都愣住了,因為他們同時想起當年兩個人交換車票的那一幕。

兩個年輕人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其中的關鍵,正是有無冒險的勇氣。

機會隻會留給勇於冒險的人,那些隻顧著害怕擔心的人,即使機會送到他們的麵前,仍將白白浪費。

故事中我們看見,成為北京乞討一族的青年,隻是聽說在上海居住不易就退縮,連嚐試的勇氣都沒有,以窮困潦倒結局,這似乎早可預知。

而成為上海商人的年輕人,則以不同的角度解讀,明白現實生活的勢利苛刻反而讓他更有鬥誌,所以,一下車他的人生便有了全新的開始。在努力求生存的過程裏,他便已經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

勇敢是成功者的信條

第二次世界大戰間,巴頓將軍在北非、地中海和歐洲戰場上屢建奇功,威震敵膽,被譽為“血膽將軍”。

一個將領,要統帥千軍萬馬馳騁疆場,必須具有勇冠三軍的膽量。巴頓青少年時期就雄心勃勃,心存大誌,並努力鍛煉自己的膽量,克服恐懼心理,發誓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勇猛無畏的人。

巴頓小時候發現自己雖然勇敢,但在危險麵前並非是毫無顧慮。於是他決定鍛煉膽量和勇氣,改變自己,努力去克服自己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恐懼心理,並時刻以“不讓恐懼左右自己”自勉。

在西點軍校學習期間,他有意鍛煉自己的勇氣。在騎術練習和比賽中,他總是挑最難越過的障礙和最高的跨欄。在西點的最後一年裏,有幾次狙擊訓練,他突然站起來把頭伸進火線區之內,要試試自己的膽量。為此他受到父親的責備,巴頓卻滿不在乎地說:“我隻是想看看我會多麼害怕,我想鍛煉自己,使自己不膽怯。”

巴頓的鍛煉,使他的性格變得異常剛毅果斷,這種性格自始至終貫穿其整個軍事生涯。

巴頓在作戰中,總結出兩條座右銘,那就是:“果斷,果斷,永遠果斷!”和“攻擊,攻擊,再攻擊!”在進攻德軍並取得勝利的布列塔尼戰役中,他的這種指揮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布列塔尼戰役中,身為集團軍司令的巴頓,命令第8軍冒著兩翼和後方暴露挨打的危險,向2英裏外德軍防守的布雷斯特進攻。這使得那些參謀們頓生憂愁,認為這是鋌而走險的做法。但巴頓卻認為,戰機稍縱即逝,目前德空軍已被逐出諾曼底地區,德軍大部分裝甲部隊也被牽製於其他戰場無法脫身,故正麵之敵實不堪一擊,因而要果斷進攻,而不能畏縮不前。

巴頓正是這樣,抓住戰機,果斷地指揮部隊快速挺進攻擊,使德軍措手不及,從而把德軍趕出了布列塔尼半島的內陸,取得了此次進攻戰役的勝利。

他的勇猛果斷,使他贏得了“血膽將軍”的稱號,並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了赫赫戰功而被授予四星上將。

巴頓在“不讓恐懼左右自己”這一格言的激勵下,實現了自己的雄心壯誌。西點的學員非常欣賞古羅馬哲學家塞尼卡的一句名言:“真正的偉人,是像神一樣無所畏懼的凡人。”一個人能在任何情況下都勇敢地麵對人生,無論遭遇到什麼,依然保持生活的勇氣,保持不屈的奮鬥精神,他就是生活中的強者,一個真正剛強的人。

恐懼是人類最原始的認識之一,它是人類生存本能的反應。恐懼會讓你停滯不前,你的目標永遠無法實現;恐懼會使你囿於現狀,不敢冒險,安於平庸的生活。經過適當調整,恐懼可以轉化為一種新奇刺激的情緒,幫助你突破個人的極限。

走得最遠的人是那些願意去冒險的人

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一代文豪海明威在未滿19歲時就參加了遠征軍,1918年7月,他在戰場上受傷,醫生從他身上發現227塊彈片,能取出的隻有28塊。在這個年輕人身上,生與死時刻在搏鬥著。對於戰爭,海明威說:“戰爭在你內心造成的創傷,愈合起來是非常緩慢的。”

但20年之後,他又情不自禁地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漩渦。盡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又給他增添了幾處傷疤,但當他離開歐洲戰場時,又是那樣精力充沛,充滿冒險精神。1954年,海明威作為《展望》雜誌的特派記者,為報道當時肯尼亞吉庫尤部落同白人鬥爭的情況而前往非洲遭遇飛機失事。海明威在肯尼亞首都,治愈了外傷,但留下了嚴重的腦震蕩後遺症、視覺重疊症及其它內傷,正是這一年他的長篇小說《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之後,他攀登上了自己事業和榮譽的頂峰。但是此後,他的健康每況愈下,加之晚年頭腦不可避免的遲鈍,使他50年代後幾乎沒寫出什麼優秀作品。喪失了寫作能力的海明威痛不欲生,但他對死卻毫不畏懼。他曾對朋友說過:“死自有一種美,一種安靜,一種使我不會恐懼的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