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海倫突然明白,這個字指的原來是她腦子裏正在進行思考的過程。這也是海倫第一次領悟到抽象的含義。在明白了這件事後,海倫靜靜地坐在那裏,她不是在想珠子該如何排列,而是在腦海中用新領悟到的觀念來探尋“愛”的含義。
莎莉文老師說:“愛有點兒像太陽出來以前,天空中的雲彩。”老師似乎意識到海倫依然是困惑的,於是她又用更易懂,但當時海倫依舊無法理解的話解釋道:“你雖然無法觸摸到雲彩,但卻能感到雨水的流動。你知道,在經過一天暴曬後,花和大地得到雨水,會是一件多麼高興的事情啊!愛,同樣是摸不著的,但你卻能感受到它帶來的溫暖和甜蜜。沒有愛,你不會感到快樂,也沒有心情去玩耍。”
這句話讓海倫在腦海中勾畫出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她覺得自己雖然看不見這個世界,但是心卻和那些“愛”她的人們是緊緊連在一起的。刹那間,海倫明白了其中的真諦——她感覺到無數無形線條正在自己和其他人心靈中間穿梭。
海倫領悟到愛的真諦後,她回想起了身邊人給予她的愛,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莎莉文老師的付出。從開始起,莎莉文小姐就像對待其他正常孩子那樣和海倫對話,唯一不同的是,她會將每句話拚寫在海倫手上,而不是用嘴說出。
當海倫遇到一些無法明白的,用來表達思想的字句或成語時,老師總會提醒她;當海倫無法和別人溝通時,老師也在她身邊提示。這種學習狀態延續了多年,對於一個盲聾的孩子來說,在數月甚至數年間將那些最簡單的日常生活用語加以掌握,並靈活運用,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些正常孩子依靠不斷的重複和模仿學習語言。健康孩子在大人說話之時,會運用自己的大腦,根據說話的內容進行聯想,並同時學會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但那些盲聾孩子,卻無法做到這一點。
莎莉文老師意識到這些,用包含愛意的各種方法,來彌補海倫的缺陷。她盡最大的努力,將一些日常用語加以重複,將如何與別人交談的方法告訴海倫。莎莉文老師的付出,不僅出於教師的職責,更出於她對海倫的愛。
能領悟到“愛”的含義,不僅歸功於海倫的好學和堅韌,更應歸功於她身邊包括莎莉文老師在內的眾多人給予她的關愛和溫暖。正是這些人的存在,才讓海倫終於明白了“愛”這個抽象的概念,並將這種感情傳播到這個世界上需要“愛”的每一個角落。
2.做反戰演講,我比正常人有“優勢”
海倫一生拿出了很多時間進行旅行演講,最初的目的是以此種方式呼籲人們積極生活,積極麵對各種困境;針對同樣是殘疾人的人,鼓勵他們像海倫一樣勇敢、堅強地活下去,並且活得更加精彩;在這個基礎上,還能賺取最基本的生活費用。而後,由於宣揚和平理念,海倫又加入了反戰演講的行列,她的生命也因此有了進一步的升華。
1913年秋天,海倫和莎莉文老師再次登上旅行演講的車,此行從華盛頓出發,目的地是紐約。車開得很慢,不停地遙遙晃晃,並且隻要遇到有奶牛的農家就會停下收牛奶,一路上走走停停了很久。
當路過得克薩斯州時由於洪水剛退下不久,地麵的低窪部分還殘存著水,讓海倫印象深刻的是,水深的地方還有牛馬等家畜的屍體,搞得她和莎莉文老師驚心動魄。
海倫此行要去很多地方演講,有婦女團體、勞工團體、學校、鄉村組織等,可以說,各個階層的人都是海倫的聽眾,她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這種被“熟知”的情況讓海倫不得不在考慮問題上更加全麵、深入。
海倫知道她這一路走來,雖然又聾又瞎但還是憑借著努力學到了正常人所學到的知識,並且過得很幸福。她堅定著“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的信念,並想告訴所有人命運是可以戰勝的。
但是,海倫不得不承認,她之所以有今天,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從小就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這一點恐怕連很多正常人都比不了。考慮到這點以後,海倫更加慶幸自己是那麼的幸運,她有寵愛她的父母,有這麼“專一”的莎莉文老師,有那麼多的好心朋友相助,才讓她學到了想學的知識,走上了並不一般的道路。
環境對一個人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尤其是海倫在看過勞動人民貧困的生活環境後,更加堅定了環境塑造人的重要性,她真正懂得了順境中的人,有義務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她要像曾經幫助她的人們一樣,努力奉獻出愛的力量,隻有這樣世界才能達到真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