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讓生命之花在事業中綻放——向世界播種愛心(2)(1 / 3)

在這期間,來自紐約的摩洛博士不辭辛苦來到了海倫所在的委員會,並宣布:“目前,盲校中的兒童,約有三分之二是因為在出生時眼睛受到病菌感染而失明的。這種情形,如果在孩子出生前先加以消毒、防範,是絕對可以避免的。”摩洛博士希望每個寶寶在出生之後都能夠做一次眼睛消毒,並將此舉列為一項每個人都需要遵行的明文規定,希望委員會積極引導大眾。

經過和摩洛博士仔細交談後海倫得知,之所以找到了很多盲人患病的原因,卻沒有對他們進行醫治,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做了些“不名譽”的事,導致感染了不能公開的病菌,這便阻礙了感染有這種病菌的孩子的正常醫治。

聽了摩洛博士的話以後,大家紛紛同意幫助他開展工作。隻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大眾對這種問題一直難以啟齒,傳播機構以及各大醫院都采取“閉口”態度,所以摩洛博士的期望最終夭折了。

兩年後,海倫於1907年來到堪薩斯市,在和一位知名眼科醫生聊到此事後,醫生建議她去找影響力很大的《堪薩斯市明星報》的總編威爾遜先生,問問他能不能提供幫助,因為報紙的傳播效應不能小覷。

令人失望的是,海倫剛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明白,總編便幹脆無情地拒絕了,海倫甚是失望,她沮喪的神情讓在一旁的其他人都感到失落。當然,總編也看在了眼裏,最後他主動做出讓步,表示海倫可以將報道寫出,但能否發表的決定權在他手裏。

就這樣,海倫經過仔細整理,將幾個真實並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寫好,並將其送至總編手裏,沒想到這次總編很爽快,把它們刊登在了第一版麵上。在“連鎖效應”的影響下,之後又有《仕女雜誌》、《盲人雜誌》、《盲人世界》等雜誌也對此進行報道,由海倫為其撰文。此外,各種相關的盲人問題也都如火如荼地展開起來。

海倫因此稿約無數,她的生活一下子繁忙起來,她不僅要寫稿子,還要到各個場所去參加會議和演講,回到家,還會有來自各界的信件需要處理……這使得她每天手忙腳亂的。海倫雖然年輕,但身體卻因為過勞而每況愈下。

即使工作量這麼大,海倫的生活水平也沒有因此而提高,甚至有一段時間連用人都請不起,使得莎莉文老師同時擔負起買菜、收拾房間、整理花園等各種工作,極為勞累。

1906年,海倫因為馬薩諸塞州州長的推薦擔任該州盲人教育委員會的成員,所以她不得不頻繁參加會議。莎莉文老師陪同她,將會議的各種情況在第一時間傳遞給海倫。海倫發現,與會人員總是喜歡發表冗長的言論,但意義都不大,盡是些天馬行空的說辭,這種讓人身心疲憊,卻對盲人事業作用極小的會議,海倫並不認同,於是,海倫在參與了大約5個月的時間後就辭職了。

海倫雖然辭掉了工作,但是為盲人做貢獻的信念一直都在,她知道,隻有想辦法喚起人們對盲人的重視,才有希望得到支援。那麼如何喚起輿論支持呢?海倫開始下決心練習說話、演講的技巧,並由研究多年音樂理論的懷特先生親自指導。雖然這個過程非常緩慢而艱難,但她真的具備了更流暢說話的能力,為了日後繼續她的盲人事業埋下了伏筆。

4.有信心為更多的盲人爭取福利

“隻要朝著陽光,就不會看到陰影。”這句話是海倫的一句名言,她的一生非常坎坷,但她天性頑強、在莎莉文老師的引導下像一株向日葵,抬頭仰望太陽,感受能給她帶來溫暖的陽光。海倫深知自己的成長離不開親人、朋友的幫助,她比誰都更能夠體會人間的冷暖,所以,她希望自己也有力量去溫暖別人!

經曆過之前那些並不成熟的為盲人謀福利的事情,海倫學會了等待時機,她希望做一些真正能夠幫助盲人的事情。

經過漫長的等待、思量、策劃後,美國終於建立了一個全國性質的盲人機構,當然,這也是件眾望所歸的事情。那年是1921年,這一機構的發起人是賓夕法尼亞州盲人協會的會長,而這項決議最後是在盲人企業家年度總結會上通過的。

這個全國性質的盲人機構會長是來自紐約的M.C.麥格爾先生,起初,機構剛建成後資金都是靠朋友們資助的,從1924年開始,機構開始麵向大眾籌款,為此,海倫和莎莉文老師受邀參與其中。

關於四處遊說募集善款之事海倫並不陌生,即使這樣,一想起旅途的奔波海倫依舊感到害怕,因為之前那麼多年的演講生涯早已讓海倫身心俱疲,而莎莉文老師更是落下了個體虛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