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日乘長風,破萬裏浪,遠離故土,有何感想?”

虞壽勳問道。

“我沒有太多的考慮,隻想為祖國爭光。”華羅庚的回答,使虞壽勳不禁肅然起敬。

華羅庚這次旅歐與周培源結伴。他們先從上海乘輪船到海參崴,再經過西伯利亞的茫茫雪原,來到柏林。最終到達倫敦。一路上兩人促膝相談,互相照顧,結下了很深的友誼。

當時,劍橋大學正處在鼎盛時期。在這座綠蔭覆蓋的世界著名學府裏,雲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精英,他們切磋學問,交流經驗,徜徉於智慧之海。英國著名學者哈代,坐在當年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者牛頓坐過的高背椅子上,發號施令,主宰著數學界。

華羅庚到達之時,哈代已去美國旅行。出發前,當他見到正在清華任教的數學家溫納寫給他的推薦華羅庚的信及華羅庚的論文之後,曾給海爾布倫博士留下了一張條子,上麵寫道:“請告訴華先生,凡是從東方來的學生,都問我們多少時間可以獲得學位,如果他願意的話,他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而其他人通常至少要3年才能得到。”

當海爾布倫把哈代的意思轉達給華羅庚時,華羅庚毫不猶豫的回答使對方感到詫異。

“謝謝你們的好意。我隻有兩年的研究時間,自然要多學點東西,多寫些有意思的文 章,念博士不免有些繁文縟節,太浪費時間了。我不想念博士學位,我隻要求做一個訪問學者。我來劍橋大學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學位。”

“東方來的人,不稀罕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者,你還是第一個,我們歡迎你這樣的訪問者。”海爾布倫很讚賞他的決定。

華羅庚當時拒絕求學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申請學位要繳納不少費用,而他所能得到的資助又極為有限。在劍橋,華羅庚參加了一個研究小組。在這個小組裏工作的有英國人哈羅爾德、達文 波特、李特伍德、拉依特以及德國人海爾布倫、埃斯特曼、漢斯等。這些人後來都成為著名的數學家,對世界數學的發展做出過卓越的貢獻。他們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大家都喜歡活潑、勤奮而又聰明的華羅庚。

華羅庚利用劍橋大學良好的學術環境,在數論與分析方麵下了很大的工夫,並在研究方麵取得了大的突破。例如,三角和估計問題,是19世紀著名數學家高斯提出來的,一直被許多數學家視為畏途。而華羅庚僅用一年的時間就解決了這一問題。他的論文《論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計問題》在倫敦數學學報上發表之後,震動了數學界,連數學大師哈代也對他刮目相看。

一天,哈代問他:“華先生,你這兩年還做了些什麼?”

華羅庚把他在華林問題、塔內問題以及奇數的哥德巴赫問題上的研究成果告訴了哈代。哈代聽後十分高興地說:“好極了!我與賴特正在寫一本書,你的一些結果,堪稱‘華氏定理’,應該寫進書裏去。”哈代所說的書就是他與賴特合著的聞名於世的《數論入門》,書中包括了華羅庚的研究成果。

華羅庚在劍橋的兩年間,寫了18篇論文,先後發表在英、蘇、印度、法國、德國的數學刊物上。他已成為一名成熟而有影響的數學家了。在回憶這段生活時,他很風趣地說:“有人去英國,先補習英文,再聽一門課,寫一篇 文 章,然後得一個學位。我聽了七八門課,記了一厚疊筆記,回國後又重新整理了一遍,仔細地加以消化。”

正當華羅庚在劍橋展示風采之時,祖國遭受侵略的消息不時傳來,他的心被憂國憂民的情緒所籠罩,再也無法靜心於他的研究了。他心急如焚,歸心似箭,放棄了可在英國繼續逗留的機會,也謝絕了蘇聯科學院的盛情邀請,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