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當頭,民無寧日,許許多多的中國知識分子流落大西南。在那“狐虎滿街走,鷹鸛撲地飛”的災難歲月裏,飽嚐糊口之難的華羅庚,仍不改變研究數學的初衷。他曾經這樣吐露自己的心聲:“人們都說音樂美,我覺得數學比音樂美得多。”

1.西南聯合大學

1937年夏天,是中國人民永世難忘的歲月。七七事變之後,日本法西斯全麵進犯中國。東北淪陷,平津危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被迫遷到昆明,三所大學合並成立了西南聯合大學。

日本侵華的消息,在金壇不脛而走,弄得人心惶惶,一夕數驚。那時華羅庚遠在海外,家中更是亂作一團。最後,華老祥做主,自己留下看家,由吳筱元帶領孫女華順和孫子華俊東投奔金壇鄉下的華蓮青家,誰知鄉下比城裏更混亂。無奈何,吳筱元決定與華蓮青一家一起逃往外地。他們又約了另外幾個人,共租一條船,經鄱陽湖,到達江西吉安。路上巧遇一位好心的中學教師,家住吉安。他把自己家中的空房子讓出來,讓吳筱元一行暫住。到吉安後,吳筱元等人才與華羅庚取得了聯係。華羅庚告訴他們,他馬上就要回 國,清華大學已遷到昆明,並讓吳筱元帶領全家去雲南避難。於是,吳筱元等一行6人,便從吉安到湖南長沙,再往雲南。可是,當他們抵達貴陽時,除吳筱元外,都得了瘧疾病。在這兵荒馬亂之時,何處去求醫?又拿什麼錢來治病呢?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在清華工作的唐培經的妹妹恰好在貴陽,她幫助他們治好了病,最後他們總算到達了抗日的大後方———雲南昆明。

戰時的西南聯大經費拮據,校舍擁擠。熊慶來已出任雲南大學校長,楊武之接任了清華大學數學係係主任的職務。在熊、楊兩位教授的熱心幫助下,吳筱元一家在距離聯大不遠的青雲街住了下來。

1938年,華羅庚乘船取道大西洋、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及新加坡抵達香港,再乘飛機經越南西貢、河內達昆明,終於與家人團聚。

此時的華羅庚,就其學術地位與知名度而言,國內同行中已很少有人與之匹敵。可論職稱,他還僅是一名教員。西南聯大究竟以何種名義來聘任他,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當時擔任西南聯大理學院院長的吳有訓,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也是西南聯大教授聘任委員會的主要委員之一。在開會討論華羅庚問題時,吳有訓先生把華羅庚發表的論文全部攜帶到會,請各位委員評審裁定。楊武之教授也極力推薦,向與會者介紹華羅庚的成就。最後,會議達成一致意見,同意華羅庚越過講師與副教授,直接提升為教授。對於華羅庚的破格錄用,確實突破了清華大學的“記錄”。對此,周培源曾經說過:在30年代,像清華這樣的大學,教師中有助教、教員、講師、副教授與教授五個級別。羅庚同誌初到清華時隻是一個初中畢業生。一般來講,一個初中畢業的青年成為一位大學教員需要十年的時間———三年高中、四年大學、三年助教。但是羅庚同誌在清華期間一麵工作,一麵學習,僅僅花了四年時間竟完成十年的工作、學習與教學任務,這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中還沒有第二人。

羅庚同誌於1938年從英國劍橋回 到昆明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數學係教授,從清華到西南聯大,先後隻花了七年的時間,對他這樣飛速成長,我們也必須注意到,除了他的才華與積極努力外,也和當時清華大學的校、係行政領導與教師對他的愛護、重視與關懷是分不開的。我可以這樣說,當時的清華大學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我們今天在積極提倡的尊師、愛生、重教的精神。

被聘為教授的華羅庚本想全身心地投入教學與科研工作,報答清華大學以及剛成立的西南聯大對他的栽培之恩。可是,當時的客觀環境,尤其是經濟狀況又很難使他一如既往地探究科學。他把在昆明的經曆稱作他生平遇到的“ 第二次劫難”。

2.艱難歲月

寄旅昆明日,金甌半缺時,狐虎滿街走,鷹鸛撲地飛。

這四句詩是華羅庚對昆明生活的寫照。當時,前方形勢緊迫,老百姓窮困潦倒,衣食無著。這些來自北方的知識分子日子也極為窘迫。當時,在他們中間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教授教授,越教越瘦。”據說,有一位大學教師正在街上行走,一個乞丐跟在他後麵想討錢。教師越走越快,乞丐也越跟越緊,教師不得不停下腳步,帶著無奈的神態,轉身對乞丐說:“我是教師!”乞丐一聽這話便知趣地走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