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船在海上航行,船艙裏藏著一隻鼠。鼠偷吃船夫的糧食,咬壞船夫的衣物。船夫恨透了鼠,想捉住它,把它扔到海裏去。
鼠有鼠的辦法,它使出看家的本領,在船底打洞,它要躲到洞裏去,還要把船夫的糧食也搬到洞裏藏起來。
這隻鼠沒有想到,它在船底打洞,不僅毀了船,而且也毀了自己。
老鼠為了自己的一時利益而把船夫的船破壞,不僅傷害了別人還傷害了自己。
有識之士卻不這樣,他們寧肯犧牲一些眼前的短期利益,也要為企業以後的長遠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他們知道,現在所損失的利益與誠信帶給企業的財富相比,隻不過是九牛之一毛,滄海之一粟。
現在提起海爾冰箱,恐怕人們不會懷疑它在中國冰箱產品中首屈一指的地位。這個在1984年7月才由青島電冰箱總廠和德國奧克森豪斯利渤海爾公司合資的廠家,是憑借什麼才成為中國電冰箱生產廠家中的佼佼者的呢?
海爾冰箱的廠長張瑞敏在回顧工廠曆程時說:“海爾冰箱廠在剛成立時,比名氣、比資格、比產量我們都不行,但我們狠抓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為廠子贏得了良好的誠信,抓住了許多消費者。”
1985年,張瑞敏收到一封用戶來信,反映他們廠生產的“瑞雪”牌電冰箱不合格。經過調查,張瑞敏果然發現由於部分工人產品質量意識差,造成了76台電冰箱不合格的嚴重後果。張瑞敏當即召開全體雇員大會,把76台不合格的冰箱放在台上,帶頭與有關責任者一起用鐵錘砸毀了這些冰箱。他說:“以後誰砸了產品的牌子,我們就砸誰的飯碗!”他這一招使在場的雇員都目瞪口呆,一時間砸冰箱事件也傳遍了祖國各地。
鐵錘砸在了冰箱身上,卻也強烈地撞擊著每一位雇員的心,全體雇員都暗自發誓要提高冰箱質量。自此,“向質量要效益”,“靠質量起家,靠優質名牌發展”,成為海爾冰箱廠的主體思想;“寧出一台一等品,不出十台二等品”,成為他們的質量準則。他們相繼製定了1900餘項規章製度,嚴把質量關。
76台冰箱被砸毀,企業的利益在當時確實遭受了損失,但是,兩年之後,當海爾冰箱問鼎國優金牌,4次國際招標均以高出標準兩倍的總分一舉中標時,全廠雇員再也不憐惜當初那76台被砸毀的不合格冰箱了。
在產品售後服務方麵,他們投資300萬元成立了“售後服務中心”,配備了專業技術人員44名和國內一流的通訊設備、冰箱檢測手段。並利用計算機管理,建立了用戶檔案、產品維修檔案和維修卡、用戶監督卡、維修人員服務單等製度,在全國28個省市設立了218個維修點。
在售後服務中,他們堅持“一、二、三、四”原則,也就是一個結果:服務圓滿;二條信念:帶走用戶的煩惱——煩惱至零,留下海爾的真誠——真誠到永遠;三個控製:服務投訴率、服務遺漏率、服務不滿意率均小於十萬分之一;四個不漏:一個不漏地記錄用戶反映的問題,一個不漏地處理用戶反映的問題,一個不漏地複審處理結果,一個不漏地將處理結果反饋到設計、生產和經營部門。
過硬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為海爾廠帶來了很高的誠信,它被譽為“銷售無降價,產品無積壓,企業無三角債”的三無企業,成為我國惟一的一家集國優金牌、金馬獎和國家質量獎3項國家級桂冠於一身的企業。
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和產品的售後服務質量,海爾廠花費了一些資金。但這些資金並沒有被白白地浪費,它們為海爾廠的產品創造出很高的誠信。
抓住機遇
抓住機遇的人肯定是有誌向的人,因為有了誌向,才會產生勇氣和魄力,而有勇氣和魄力的人才敢於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一位修士不小心跌入了水流湍急的河裏。但他並不著急,因為他相信上帝一定會救他的。正好有人從岸邊經過,但他想上帝會救他的,於是沒喊。當河水把他衝到河中心時,他發現前麵有一根浮木,但他想上帝會救他的,於是照樣在水中撲騰,一會兒浮一會兒沉。最後他被淹死了。
修士死後,他的靈魂憤憤不平地質問上帝:“我是一位如此虔誠的傳教士,你為什麼不救我呢?”上帝說:“我還奇怪呢?我給了你兩次機會,為什麼你都沒有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