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誌向的人隻能固步自封,擁有誌向的人卻能夠抓住機遇,不斷前進。
做人要有精神
縱觀成功者,雖然成功之路不同,業績各有千秋,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積極向上的精神,奮發圖強的精神,百折不撓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推動成功者開動腦筋,開辟思路,緊跟形勢,化逆為順,不斷發展。
所以人要有一點精神。
知其不可也要為
一個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際,他拉住了半山腰一根橫出的樹幹,人吊在半空中,但崖壁光禿陡峭,當然,他也爬不回去,而下麵就是崖穀。
樵夫正不知如何是好時,一位老僧路過,給了他一個指點,說:“放!
既然能夠想像活命惟一可能的途徑已經證實沒有可能了,半天吊著也還是等死,那就隻有往下跳了——不一定活,但也不一定死。
也許可以順著山勢而下,緩和一點衝力;也許半途能夠碰到一棵樹,那麼就可以再減掉一次衝力;也許可以抓到一塊石頭……也許沒有,真得死,但還有一個可能性,也許不會死。
跳下去,就有一線生的希望。
在知其不可也要為的過程中,往往有意外的收獲。
孔子在路邊靜靜地站著,子路著急了,就催促孔子趕快上車。待孔子上了車,子路便隻顧驅車前行。這樣,不知行了多久,忽然望見前麵白浪滔天,一條大河橫貫在前。
孔子憑軾四望,既無橋梁,又無船隻,如何過河?隻見不遠處有兩個人在田裏耕種,孔子便讓子路去問路。
誰知這兩個人也是隱士,一個叫長沮,另一個叫桀溺,他們倆也注意到了孔子一行人,並且也猜出這一行人肯定是孔子師徒。
長沮見子路來問路,不但沒有回答,反而有意問子路說:“坐在車上的那個老頭子是誰呀?”
子路恭敬地回答說:“是我的老師,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子!”
長沮又問:“就是魯國的那個孔丘嗎?”
子路回答說:“是啊!”
長沮說:“既然是孔丘,他自己應該知道怎麼走!”
長沮的答話很含蓄,很幽默。子路問的是車子走的路應該向哪裏,長沮回答的卻是人生之路。這等於對子路說,你這位周遊列國、到處傳道的老師孔子,難道還不會走自己的“路”嗎?
子路沒辦法,隻好轉而問旁邊的桀溺。桀溺也沒有回答,同樣反問子路:“你是誰?”
子路回答:“我是仲由。”
桀溺又問:“就是魯國孔丘的學生仲由吧?”
子路回答說:“正是。”
桀溺指了指前麵的大河說:“現在整個世界都是濁浪滔滔,滾滾奔騰,有誰能把它改變得了?”
子路聽了,神情茫然,摸不著頭腦。
桀溺接著說:“你呀,與其跟著孔子周遊列國,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就換到另外一個社會,倒不如像我們一樣,完全忘了這個世界,忘了這個時代,隻顧耕種自己的田地,什麼都不管。”
桀溺說罷,隻顧種地,不管子路了。
子路碰了釘子,就回到孔子那裏把經過說了一遍。
孔子聽了,不由流露出一種很落寞,也很難過的樣子,緩緩地說:“鳥在天上飛,獸在地上走,鳥獸之間是不可能同群相處的。人各有誌,各走各的路。遠走的就去遠走,高飛的就去高飛。至於我個人,如果不跟世人在一塊又跟誰在一起呢?我是願過人世間的生活呀!假如說國家社會上了軌道,天下太平,我又何必來改變它呢?就因為現在世道太亂了,我必須盡自己的本分,去改變一下這個社會的潮流。至於功效、影響如何,我就沒閑心去計較了。”
孔子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犧牲精神雄渾壯烈,可歌可泣。
做人要有創新精神
創新是民族的靈魂,創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現。
有無創新精神是經營人員是否是企業家的重要標誌。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熊彼德認為,經營者不是都有資格稱為企業家,企業家是不墨守成規的,他常常創造性地變更軌道。企業家的特點和職能就是在創新精神的推動下,“通過利用一種新發明、或更一般地利用一種生產新商品或新方法生產老商品的沒有試過的技術,通過開辟原料供應的新來源或產品的新銷路,通過重組產業等等來改革生產模式”。縱觀國內成功的企業家,雖然成功之路不同,業績各有千秋,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推動企業家在經營活動中動腦筋,開辟新思路,適應全麵改革的新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