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成功路線圖(1)(2 / 3)

最後,楊祥波一錘定音,以5.1億獲得“北鬥”開發權。

未雨綢繆

“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是人人都應該具備的常識。

扁鵲去見蔡桓公的時候,對桓公說:“您有病,還在表皮,不治療恐怕會加深。”桓公說:“醫生總是喜歡治些沒病的人來顯示自己有本領。”過了10天,扁鵲又說:“您的病已經走到肌肉了,不治療恐怕不妥。”桓公不理會他。過了10天,扁鵲說:“現在已然走到腸胃了,不理會是不行的。”桓公依然不理。又過了10天,扁鵲說:“病在表皮時,熱敷、熏洗就好了;在肌肉時,針灸即可;在腸胃時,是湯藥可以解決的。而病在骨髓時,那我就沒法了。”過了5天,桓公身體不適想找扁鵲,這時他已經跑到秦國去了。於是,桓公病死。

蔡桓公就是忽略了病症所帶來的征兆,因此喪失了性命,或許這征兆是細微到一般人無法察覺的,然而之前扁鵲已經三番兩次地向他提出警告,無奈桓公就是不予理會。

許多事情在要發生前,總是會有征兆,但是往往被人忽略。一個觀察敏銳的人,平日就會去留意周遭的一切事物,並且可以從被觀察事物中獲得一些啟示。

《日本經濟新聞》對500家“風險企業”進行調查表明,其經理平均年齡為48.8歲,且都屬於“開拓型”和“創造型”人才。他們在能力、知識、經驗和行為方式等方麵的素質差異很大。然而,要成為一個成功的風險企業家,必須具備一些共同的素質要求。

雖然風險企業經營成功率頂多隻有百分之十幾,但近年來風險企業卻得到發展。一個是因為風險企業可以將新的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另一個原因是一旦風險創業成功,其利潤之高,絕非一般傳統企業所能比。於是許多風險企業家隨著這一新趨勢的出現而不斷湧現,成為新一代企業家的典型代表。

風險企業家必須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識,了解科技發展趨勢,並善於掌握最新技術發展潮流,思想開化,不受陳規陋習的約束。能把引起日常變化的行動看成探求新事物的種子,並付諸實施。並在此過程中,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精心測算各個環節的問題與費用。

企業家要客觀地去尋求正確的決策;

企業家要隨時準備修正自己的意見;

企業家要善於做出適當的判斷;

企業家要具有持久的觀察思考力;

企業家要努力尋求新的開發領域,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以堅忍不拔的精神去開拓未來。

預期的含金量

通常說:做生意必須醜話說在前頭。實際上好話也必須說在前頭。因為好的預期會激勵人的積極性。

有一次,一位作家叫印刷工人送來印好的新書。他看工人們忙得大汗淋漓,於是,除了運費之外,還給了他們不少小費。

看到小費,工人們很不好意思地說:“早知道您要給小費,我們應該給您碼放得更加整齊一點。”說著又跑到書堆前想重新整理一下,但是幾千本書都已經摞好了,再整理也沒有用。

有一位父親帶著3個孩子,到沙漠去獵殺駱駝。

他們到達了目的地。

父親問老大:“你看到了什麼呢?”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獵槍、駱駝,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

父親搖搖頭說:“不對。”

父親以相同的問題問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獵槍、駱駝,還有沙漠。”

父親又搖搖頭說:“不對。”

父親又以同樣的問題問老三。

老三回答:“我隻看到了駱駝。”

父親高興地說:“答對了。”

有人說:“心中想象能創造出實物。”當一個人在做事情時,在心裏不斷地去想象成功的情景,往往有助於成功。

一些具體的獎勵與職位都是可以被潛在意識接受的訊息,加以運用可提高執行力,這便是心想事成。

從小事做起

成功要有路線,必須步步為營,積小成大,積少成多。企業家固然要考慮企業的大事,但是也要照顧到企業的一些小事。小事做不好常常會影響到大事的成功。企業的大事涉及到企業發展的方向,企業的小事卻可以促進或阻礙企業向這個方向發展。

從頭做起

為勤奮上進的年輕員工提供不斷向上晉升的機會是從最瑣碎的小事開始的。也就是說, 每一個剛進入麥當勞的年輕人,不論他具有什麼樣的文憑,一律都要從頭做起:炸土豆條,做漢堡包,烤牛排,每天兩次擦洗門窗。這也是每一個走向成功的麥當勞人的必經之路。

在麥當勞的創始人克羅克看來,一個人如果缺乏在各個階段進行嚐試的經曆,缺乏在各個工作崗位上進行實踐的經驗,那麼他是不可能以管理者的身份對他人進行監督和指導的。事實上,無論是收付款,還是炸土豆條,或者是製作各式冰淇淋,任何一個崗位都可以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