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能進能退真英雄——和諧領導:控製與使用(2 / 3)

有一次,周恩來在審閱關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一個重要材料的時候,發現林業部門的一個重要材料的數據核對不實,他當即就打電話批評了負責這項工作的領導同誌,使這位同誌感到很慚愧,思想上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一次公眾活動中,周總理遇到了他,主動與他打了招呼,關心他的工作與生活情況,並說:“我雖然批評了你,也是為了人民的利益,以後要細心一點嘛,不要把這些重要問題搞錯。希望你以後再接再厲,發揚優點和長處,把工作做得更好。”這一下就緩和了氣氛,解除了那個同誌的心理負擔。

一個領導者在工作中必然少不了批評下屬,而批評勢必要影響下屬的工作情緒,如何把握批評的藝術,緩解下屬的精神壓力,調動下屬的積極情緒,是領導者所必須要掌握的學問。

美國著名企業家瑪麗·凱在《用人之道》一書中這樣說:“決不可隻批評不表揚,這是我嚴格遵循的一個原則。你無論批評什麼表現或者批評哪個下屬,也得找點值得表揚的事情留在批評前和批評後,這叫作‘先表揚,後批評,再表揚’。”當然,這種方式並不是絕對的,表揚、批評的方式和尺度可以靈活掌握。總之,有批評也要有表揚,這樣才能緩和氣氛,保證下屬的積極情緒,而且下屬對領導者的批評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了。

旱川德次,出生於日本關東。由他一手創辦並領導了58年的聲寶電器有限公司(原名早川金工業研究所),生產出了日本的第一部國產收音機、第一部國產黑白電視機、第一部國產彩色電視機、第一台太陽能電池、第一台高磁波烹飪電子烤箱、第一件名片型的超薄電子計算器……使該公司成為日本家電行業的“領頭羊”,他本人也被尊稱為日本家電的領導者。聲寶公司1983年的營業額高達8000億日元,比10年前增長了82倍。

早川德次的巨大成功,與他對下屬的統禦方法有著密切的聯係。據說他和他的秘書之間發生過這樣一件小事:

早川德次對他的秘書不注意標點符號很是惱火,但他並沒有直截了當地批評她,而是抓住了有利時機,首先營造表揚的氣氛,先調動這位秘書的積極情緒,緩解氣氛,然後再適時地指出她的缺點,效果非常理想。

有一天,早川德次對他的秘書說:“靜子小姐,你寫的字很漂亮,字體、行距適中,也很整齊,我感到很滿意。”女秘書靜子聽到了早川德次的表揚後自然非常高興,喜形於色。說道:“謝謝您的表揚,我以後一定做得更出色。”早川德次抓住時機,接著說:“但你以後對標點符號要特別注意一些,怎麼樣?”女秘書靜子很痛快地答應了:“行,沒問題。”問題就這麼簡單地解決了。

試想,如果早川德次直接地批評秘書沒有標點符號的毛病,並告誡她以後要特別注意,她可能就會為自己辯護,也可能因為不愉快而無法安心工作,以後也未必做得更好。所以,每一個領導者如果以後再碰到要批評下屬的情況,不妨學學旱川德次的做法。

○冤家宜解不宜結

林肯年輕的時候,總喜歡批評別人,他甚至還寫信、做詩挖苦別人。當他在伊州春田鎮執行律師業務時,甚至投書給報社,公開攻擊他的對手。

1842年秋天,林肯取笑一位自負而好鬥的,名叫詹姆斯·史爾茲的愛爾蘭人。林肯在《春田時報》上刊出一封未署名的信,譏諷了詹姆斯一番,令鎮上的人都捧腹大笑。而詹姆斯是個敏感而驕傲的人,他當即氣得怒火中燒。

他查出寫那封信的人就是林肯,於是,去找林肯決鬥。林肯卻不願跟他決鬥,因為他反對決鬥,但是,為了臉麵又不得不決鬥。

決鬥的那一天,他和詹姆斯在密西西比河的一個沙灘碰頭,準備決鬥至死為止。但是,在最後的危急關頭,林肯的助手們趕來,製止了這場決鬥。

這是林肯一生中最恐怖的私人事件。在做人的藝術方麵,他學到了無價的一課。他從此再沒有寫過一封侮辱他人的信件,再也不取笑任何人了。從那時候,他幾乎沒有為任何事批評過任何人。

羅斯福總統曾說,當他碰到了棘手的問題時,常常抬頭望望掛在他白宮辦公室牆上的那張林肯的巨幅畫像,然後再問自己:“如果林肯在我這種情況下,他將怎麼做?他會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美國著名的大作家馬克·吐溫也常常大發脾氣,寫的信火氣之大足以把信紙燒焦。

有一次,他又對攻擊他的人大發雷霆。他決定立即給那人寫封信,信上是這樣寫的:

“給你的東西應該是死亡埋葬許可書。你隻要開口,我一定會協助你弄到這份許可書。”

還有一次,他寫信給一位編輯,談到一名校對工企圖“改進我的拚字和標點”。他以命令的口氣寫道:“此後,這方麵的情形必須遵照我的底稿去做,並且要教那個校對把他的建議留在他那已經腐朽了的腦子裏麵。”

寫這些可以刺痛別人的信,很讓馬克·吐溫感到痛快。這樣做,他的氣出了,但是這些信件並沒有引起對方任何不好的反應。因為,他的太太已經悄悄地把這些信從郵箱裏拿了回來,並未付郵。這些信一直還在馬克·吐溫的家中。

世上的某些事情,的確會讓你感到極為不快,讓你看到生活醜陋的一麵。但隻要你把這一切看得虛一些,輕一些,把世間萬物看得明朗、美麗一些,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也許有時候,下屬當著眾人頂撞了你,或故意侮辱了你,你該怎麼辦?過激的宣泄方法隻能使你得到一時的快意,但後果你又想過多少呢?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方的上級,沒有必要彎下腰來,屈尊自己的大架與下屬溝通感情,或根本看不起對方,認為自己是他的領導,“跟我過不去,就沒你的好果子吃”。那麼,你一定是個失職的領導,可以說是一個失敗的領導。

因為,你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別人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你。

所以,冤家易解不易結。做到心胸開闊如海洋,涵養深廣如潭水,試著與有嫌隙恩怨的人從容地打一打交道,體諒和理解別人的難處,經常這樣做,你會感到受益無窮。

○放手不是放任

一些領導者因擔心授權他人會危及他的職權,而事無巨細,都要自己攪起來,從而吃力不討好,並影響工作效率。聰明的領導者,都知道如何授權他人並仍保持控製。

在領導麵臨的所有工作中,除掉一些不必要或無關緊要的工作,剩下來的有兩種:一種是你作為領導者所必須做的,另一種是你的部下應該做的。

你下一步就是把所有你的部下能做的工作恰到好處地委派給他們。這是惟一能使你避免在細節問題上耗費精力,而又在不影響最終效果的情況下減少工作時間的辦法。

《呂氏春秋》記載,孔子的弟子不齊,奉魯國君主之命要到直父去做地方官。但是,不齊擔心魯君聽信小人讒言,從上麵幹預,使自己難以放開手腳工作,充分行使職權,發揮才幹。於是,在臨行前,主動要求魯君派兩個身邊近臣隨他一起去宣父上任。

到任後,子齊命令那兩個近臣寫報告,他自己卻在旁邊不時去搖動二人的胳膊肘,搗他們的亂,使得整個字體寫得不工整。於是,子齊就對他們發火,二人又惱又怕,請求回去。

二人去之後,向魯君抱怨無法為子齊做事。魯君問為什麼,二人說:“他叫我們寫字,又不停地搖晃我們的胳膊。字寫壞了,他卻怪罪我們,大發雷霆。我們沒法再幹下去了,隻好回來。”

魯君聽後長歎道:“這是子齊勸戒我不要擾亂他的正常工作,使他無法施展聰明才幹呀。”於是,魯君就派他最信任的人到直父對子齊傳達他的旨意:

從今以後,凡是有利於直父的事,你就自決自為吧。五年以後,再向我報告要點。

子齊鄭重受命,從此得以正常行使職權,發揮才幹,直父得到了良好的治理。

這就是著名的“掣肘”典故。

後來,孔子聽說此事,讚許道:“此魯君之賢也。”

古今道理一樣。領導者在用人時,要做到既然給了下屬職務,就應該同時給予與其職務相稱的權力,不能大搞“扶上馬,不撤韁”,處處幹預,隻給職位不給權力。

在這方麵做的最出色的是齊桓公的“凡事問管仲”。

有一次,晉國派使者晉見齊桓公,負責接待的官員向齊桓公請示接待的規格。

齊桓公隻說了一句話:“問管仲。”

接著,又來一位官員向齊桓公請示政務,他還是那句話:“問管仲。”

在一旁侍候的人看到這種情形,笑著說:“凡事都去問管仲,照這麼看來,當君主蠻輕鬆的嗎?”

齊桓公說:“像你這樣的小人物懂什麼呢?當君主的辛辛苦苦網羅人才,就是為了運用人才。如果忘了這一點,凡事都由君主一個人親自去做,一則不可能做得了,再則就糟蹋了苦心找來的人才了。”

“我花那麼多的心血尋找人才,”齊桓公接著說,“才讓管仲當我的臣下。既然交付給他處理,齊國就安泰,我就不應該隨便插手。”

網羅人才是一件很辛苦又費力的事,得到真正的人才不易。一旦得到賢良而忠心的人才輔佐,國家就會興旺安泰。要放手讓人才去發揮自己的才幹,身為領導者,就不要隨便插手幹預。正是因為齊桓公的賢明,再加上管仲的大力輔佐,不久之後,齊國就躍居春秋五霸之首。

無論是魯君,還是齊桓公,他們的話都很值得細細品味,領導用人隻給職不給權,事無巨細都由自己定調、拍板,實際上是對下屬的不尊重、不信任。這樣,不僅使下屬失去獨立負責的責任心,還會嚴重挫傷他們的積極性,難以使其盡職盡力,到頭來工作搞不好的責任還得由領導來承擔。

身為領導者,能否成功地授權給下屬,與你本人的思想方法、工作能力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授權部下的同時,領導者還需要建立一種適當控製手段,即發生什麼差錯時能立刻采取補救措施。首先確信部下是訓練有素的,稱職的,能於你安排給他的工作。但不是一下子,而是一步步逐漸地給他授權。弄清轉讓權限的本質。對領導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牢牢掌握權限轉讓的本質含義;權限轉讓決不是責任的轉讓;當你將權限轉讓出去之後,必須仍然保留作為下屬的好主管和合作者的身份。使下屬清楚目標和目的。你的責任不僅僅是對下屬說要他做些什麼,還要使其清楚為什麼這麼做、什麼時候做、和誰一道做、怎麼做。否則,盡管你將一部分權限交給他,也不可能充分發揮其功能。

你的每一個下屬的工作能力及思想方法都會有所不同,所以應該充分了解他們的專長及做哪些工作最合適,然後將最符合其特點的那部分權限委托給他們。事先確定工作完成標準。與部下共同磋商,製訂工作標準。同時還應商量成績評估方法,以獲得一致性的意見。為了更好地轉讓權限,應對下屬進行訓練和指導。為使下屬毫無顧忌地行使轉讓而來的權限,應隨時任其暢所欲言,並給予大力協助和必要的指示。將權限轉讓出去之後,如果太過於撒手不管就容易使下屬的幹勁鬆懈,這也是失策的原因之一。應該經常就轉讓出去的權限、工作成效給予恰如其分的評估。當他進行新的工作時,糾正他的錯誤,表揚他的成就。在關鍵的時候,你能馬上插手,製止任何可能出現的嚴重錯誤。

放手讓你的下屬去施展才華吧,隻有當他確實違背了工作的主旨之時,你再出手幹預,將他引上正軌。隻有將下屬的積極性全部調動起來,你的事業才能迅速地獲得成功。

○把握進退的支點

有時候,作為領導照樣會犯點錯誤,這時應該怎麼辦?所有人的眼睛都盯著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這些都關係到你的領導形象、你今後在眾人心目中的地位,所以,此時你已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切不要因為害怕在眾人麵前沒了麵子而盡力掩飾自己的失誤,應及時承認自己的錯誤,爭取獲得大家的原諒,這樣才是明智之舉。

廉頗堪稱這方麵的表率。他是趙國一位驍勇的大將,攻城拔寨無堅不摧,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當時的藺相如隻不過是一位大臣手下的食客,但是自從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後,仕途一帆風順,步步高升。

尤其是公元前279年澠池之會,藺相如英勇頑強地與秦王鬥爭,終於使趙王免於受辱。回國後,趙王認識到了藺相如的英勇機智、過人膽識,就把他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按理說,以藺相如的才幹,勝任上卿這一職任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廉頗心裏卻極不舒服,心想:我廉頗為趙國出生入死,出了多少汗,流了多少血,才有今天的地位,而你卻憑著區區三寸不爛之舌,居然可以爬到我的頭上,我怎能咽下這口氣!廉頗揚言,他要尋找機會羞辱藺相如。

一次,藺相如的馬車和廉頗的馬車在街上不期而遇。由於街道狹窄,隻能通行一輛馬車,藺相如二話不說,駕車繞道而去。此後,隻要看見廉頗便繞道而行。一連幾次,藺相如的門客們都看不過去,紛紛問他緣由。藺相如耐心地對大家說:

“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哪一個厲害?”

“當然是秦王。”大家異口同聲回答。

“那我連秦王都不怕,怎麼會怕廉將軍呢。兩虎相爭,必有一傷。而秦國之所以怕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如果我們倆爭了起來,會有什麼後果呢?”

眾人一聽都啞口無言,都為藺相如的大仁大義所感動。當這話傳到廉頗耳中時,廉頗頓時後悔不已。他心想:是呀,自己身為國家重臣,竟然為了一點私人小利而置國家於不顧,太不應該了,多虧藺相如不和自己一般見識。他明白自己錯了,而且犯了一個令人不可饒恕的錯誤。

但廉頗不愧為人中豪傑。他赤裸上身,綁上荊條,親自去藺府登門謝罪,乞求得到藺相如的寬恕。廉頗的“負荊請罪”不僅感動了藺相如,也感動了所有的人。彭德懷曾被毛澤東親切譽為“彭大將軍”,他指揮作戰,靈活機動,勇猛無敵,打過無數的勝仗。但是在一次戰鬥中彭大將軍卻和劉伯承將軍發生了爭執。

當時,部隊正在猛攻一座山頭,由於地勢險要,敵人又負隅頑抗,所以部隊傷亡慘重。劉伯承看到攻擊受挫,部隊損失慘重,建議先撤出陣地,再考慮其他的辦法,但此時的彭德懷卻命令部隊:隻許進,不許退,堅決拿下陣地!

劉伯承便焦急地勸告彭德懷,說不能再打了,再這樣打下去我們的部隊損失太嚴重了。即使是我們最終奪取了敵人的陣地,自己也肯定元氣大傷,這樣做意義不大。

但彭德懷此時已鐵了心,一定要拿下敵人的陣地,誰的話也聽不進去,還對劉伯承發了火。

戰鬥在彭德懷的催促下持續了一晝夜,敵人終於被消滅了。彭德懷在視察戰場時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心情極為沉重。因為,他看到戰場上到處是戰死的八路軍戰士,鮮血汩汩流淌,把整個大地都染成了血色。他開始懷疑自己堅持這麼做是否值得,這麼多相伴多年的戰士們倒在了這裏,這對以後的革命是否有意義?最終,他否定了自己,他覺得自己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