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司馬昭之心要讓人知道——和諧領導:誠信與誠府(2 / 3)

盡管當時西北數省由於連年災禍,人民苦不堪言,但大人物辦壽,下屬怎敢不從。於是,各級官僚開始搜刮民脂民膏給曹錕祝壽。

12月9日這天,張燈結彩,裝飾一新的曹錕府邸門前,車水馬龍,送禮祝壽者絡繹不絕,直、魯、豫巡閱副使兼兩湖巡閱使吳佩孚親自任總招待員。為了給曹錕拜壽,當時的北京政府各部出動了七百多名官員,交通部也特地開了兩次專列。

看著珠光寶氣、價值連城的賀禮堆積如山,曹錕不由得喜笑顏開。

令他驚奇的是馮玉祥居然也派人送禮來了。他從來不理會官場這一套,也從來不給上司送禮,所以這次送禮格外引人注目。

等大家拿出禮物一看,全怔住了:

原來他派人送來了一壇清水!封口還寫著:君子之交淡如水。

這讓曹錕哭笑不得。

為了抵製官場歪風,杜絕上司斂財和下級行賄以及低層官兵忍痛送禮、出份子的風氣,保護中下級軍官和士兵的利益,馮玉祥規定:隻準上級請下級吃飯,不準下級請上級吃飯;隻準上級給下級送禮,不準下級給上級送禮。

五原誓師後,馮玉祥擔任了國民聯軍總司令。當時的西北軍生活非常艱苦,他和士兵們吃一樣的飯菜,穿一樣的衣服,不享受任何特殊待遇。馮玉祥生就一副鐵塔般的身軀,但由於吃不飽,他明顯地消瘦了:顴骨突出,眼睛布滿血絲,臉色蠟黃。見此情景,副官和廚師們急得團團轉。

正在副官們一籌莫展的時候,五原縣縣長劉必達得到消息後,連忙從家裏抓起兩隻鴨子,送到國民聯軍司令部。

俗話說,“當官的不打送禮的”,但是,馮玉祥卻一點也不領情。不僅如此,他還命令劉必達背出“送禮準則”,並責問他為什麼明知故犯。劉必達回答說,因為考慮到馮玉祥是全軍的主帥,吃不好飯會影響大事。馮玉祥堅持認為官兵應該同甘共苦,隻有這樣,官兵才能心無二致。他情緒激昂地對劉必達說:

“你想想看,士兵們吃糠咽菜,我坐在司令部裏吃鴨子,我成什麼人了?我的士兵還能和我一條心嗎?這樣下去,好端端組織起來的國民軍不就完了嗎?告訴你劉必達,今天我輕饒不了你,來人哪,給我拉下去,打二十軍棍!”

不隻是劉必達,連副官們的臉也嚇白了。

“你們還愣著幹什麼?執行命令!”

“唉,走吧,劉縣長。”

在副官的引導下,劉縣長拎著兩隻鴨子,垂頭喪氣地退了下去,挨了二十軍棍。

感化人的道理,首先要自我感化;端正他人的思想,首先要自我端正。自我感化才能感化他人,自我端正才能端正他人。這主要是指心術而不是言語說教。

作為領導,要想號召下屬清廉,首先自己要做到清廉;而想使下屬公正,首先自己要公正;要想使下屬努力工作,首先自己要努力工作。

○信守承諾動人心

亂開空頭支票,用一文雅一點的話來說,就叫“輕諾寡信”,即很輕易地便答應別人這樣那樣,實際上卻無法做到。

從理論上來說“輕諾”是必然“寡信”的。

身為領導,手中當然握有一定的權力。但誰的權力也不是至高無上的。領導本身也受著種種製約,很多事情都不是一個人能說了算的。

輕易對別人許諾,說明你根本就沒考慮所辦一件事情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這樣,困難一來,你就隻會幹瞪眼。從而給人留下了“不守信用”的印象。許諾越多,問題越多。所以,“輕諾”是必然“寡信”的。

林肯七歲那年發生了一件讓他一生都難以忘懷的事:

他和幾個小夥伴在一起玩球,玩得興起,他飛起一腳將球踢了出去。隻聽“嘩啦”一聲,好像有什麼東西被打破了。等林肯發現是什麼東西時,他嚇傻了。因為,那隻皮球不偏不斜正打在旁邊一戶人家的玻璃上。而且,那家應該是比較富裕的,因為他們家用的玻璃是當時比較奢侈的上等品,房子的裝修也相當考究。該怎麼辦?林肯想不出辦法,因為他身無分文,根本賠不起那塊豪華的玻璃。

但是,最終林肯還是敲開了主人家的大門,告訴了他們所發生的一切。主人非常欣賞這個誠實而又坦率的小男孩。因此,他告訴林肯,他不用賠償這塊玻璃。沒想到林肯卻一本正經地說:“不,先生,謝謝您的好意。但我必須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我一定會賠償您的。”

當時,那樣一塊玻璃售價12.5美元,雖然對他來說數目不小,但他決定先向父親借錢。當他把所發生的事告訴爸爸之後,又說了一句,“爸爸,能不能先借我12.5美元。但我一定會還您的,最遲在一年後還您。”

當然,做父親的無法拒絕孩子這樣的請求。於是,林肯兌現了他對房子主人許下的諾言。可是,為了按期歸還爸爸的貸款,小小年紀的他開始打工。終於,半年過後,他積攢到了對他來說不亞於天文數字的12.5美元。

當林肯將錢如數交給父親時,父親欣喜萬分,他激動地說不出話來,最終那12.5美元作為了他對林肯的獎賞。

南昌起義後,由於當時領導人對革命局勢的複雜性估計不足,革命浪潮暫時跌入低穀。於是,黨組織決定派賀龍秘密返回家鄉,組織農民運動,發展革命力量。

當時,由於嚴重缺乏活動經費,曾一度使賀龍的許多行動無法實施。於是,他決定外出籌款,以解燃眉之急。迫於組織上的強烈要求,本想一人外出的他才決定隻帶一名隨從前往。

於是,兩人經過簡單的化裝之後便上路了。一路上他們順利地通過了敵人的關卡,並沒有遇上什麼麻煩。當他們籌集到部分款項往回走的時候,卻發現情況突然變得很不利。不知是走漏了消息,還是出了內奸,敵人在各個關卡都布了重兵。而且仔細搜查每一個過往行人。賀龍覺得兩個人在一起目標太大,決定兩人各帶一部分錢款,分別過卡,然後在前麵一處樹林會合,不見不散。

當賀龍順利通過敵人的關卡到達會合地點時,發現空無一人。他不由地替戰友擔心,怕他出什麼危險。他等了好長一段時間還不見有人出現,再等下去是很危險的,因為這一段時間敵人會出來巡邏,發現可疑的人都要帶回城裏詳加審訊。這可怎麼辦?賀龍急得團團轉。但他還是決定留下來,因為,如果那名警衛到達這裏而沒有發現賀龍,他會更著急。畢竟,警衛的職責是保衛賀龍的安全,況且,他們約定在此不見不散,於是,賀龍決定繼續等下去。

終於,前邊響起腳步聲。賀龍心中不由高興起來,可是,當他看清來的是兩名還鄉團士兵時已經來不及了,那兩名士兵也發現了他。這兩名士兵不由分說就要押賀龍回城,賀龍跟他們走了一程卻發現原來這兩名士兵並不認識他。於是,賀龍悄悄地在兩個人的口袋裏裝了幾塊大洋,倆人心領神會,朝天放了幾槍,賀龍就這樣從容地脫險了。

回到駐地,賀龍才發現那名警衛早已回來了,但賀龍也沒多說,隻是說讓一點點小事給耽誤了。

人並不是機器,不是說你給它什麼指令就會分厘不差地按你的要求完成。但每個人都應該記住一條準則:既然你說到了,你就一定要做到。這樣才能贏得人心,讓別人信賴你。你也才能有一個融洽的人際關係,才能開創自己的事業。

領導人首先要避免的是,不亂開空頭支票,也即不“輕諾”。

有人說:“那好,我不‘輕諾’。我在對別人許諾之前,先認真想一下可能會遇上的麻煩,然後再考慮如何克服這些麻煩。等我考慮周全了,再答應人家,好不好?”

這樣做比起“輕諾”來是進步多了。但是,還可以再進一步。想得再周全,實際做起來也可能有問題。

“那麼,幹脆就別許諾了!”

為什麼要急著對別人許諾呢?你完全可以給自己留下充分的餘地。你說你可能辦成某件事,注意,僅僅是“可能”,而不是許諾。若辦成了,效果一點也不比許諾差;若辦不成,也是有言在先,不存在不守信用的問題。

當你沒有十分把握的時候,不要向人許諾,有幾分把握,就實事求是地說幾分。有經驗的人一看你“輕諾”,就知道“寡信”。而一聽你說:“對不起,這件事我不能打保票,但我可以努力一下試試。”就知道你是靠得住的人。

○以誠相見得人心

在生活或工作中,如果有求於一個素未謀麵的人,而某件事非他不行,怎麼辦?也許你會通過各種關係找到他。可如果此人軟硬不吃,對金錢、名利等浮華之物視如糞土,那又該如何?就此而止,半途而廢嗎?

這時,最明智的選擇就是。用你的誠意去感動他,感化他,讓他明白你真的需要幫助,他在你心目中的地位無人可以取代。人總是有感情的,他不可能對你的誠意無動於衷。畢竟普天之下,鐵石心腸之人為數不多。

三顧茅廬的故事想必每個人都耳熟能詳,劉備在這方麵的確堪稱表率。

當時,漢末紛爭,天下大亂。各地諸侯紛紛招兵買馬,劃分勢力範圍。夢想恢複漢室的劉備,手下既無精兵強將,又無城池可做根據地,更重要的是他缺乏一位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謀士。此時的劉備求賢若渴,幸得徐庶推薦,他才得知在南陽臥龍有一天下奇士——諸葛亮。

於是,劉備便帶上兩位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前往隆中請諸葛亮出山。哪知,出師不利,諸葛亮家中的小童子告訴劉備“先生今早小出”。性急的張飛聽罷,便對劉備說:“既然不在,我們回去吧。”劉備卻說再等一等。最終等不到,方才回去。

過了數日,劉備派人打聽,得知臥龍先生已回,便要二顧茅廬。張飛卻不耐煩了:“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劉備叱責了張飛,說孔明乃當世大賢,豈可使人召喚。於是,便頂風冒雪二請諸葛亮。至諸葛亮家中,不料他又不在。無奈之下,劉備隻好寫下留言,表達他對諸葛先生的敬仰,然後告辭而歸。

等到劉備想第三次再上隆中時,就連關羽也不耐煩了:“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見何惑於斯人之甚也!”劉備隻得拿周文王與薑子牙的故事來規勸二位小弟。於是,三人便再次前往隆中。

離諸葛亮的草廬還有半裏地時,劉備便下馬步行,以示對諸葛先生的尊重。這次臥龍先生雖然在家,不巧的是正在熟睡。於是,劉備便率領兩位兄弟安靜地站於屋門之外,靜靜地等候。終於,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起床接待了他們,並答應出山。

事實證明,劉備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倘若沒有孔明的鼎力相助,劉備不可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所以,對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讓他人感到他的存在是有價值的。而這一點往往是一些人,尤其是某些領導人最易忽視的。因而,對待那些人才,一定要有誠意,讓他明白你很在乎他,很重視他。尤其當他不願做某件事,而你又覺得非他莫屬時,就必須表現出你的誠意,讓他覺得再要推脫就會有一種內疚感。這樣,他必定會全力以赴、盡其所能去把事情辦好,而你所花費的僅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時間和精力,得到的也許就是一個輝煌的事業,何樂而不為呢?

一個領導者能否成功,尤其在他創業的初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所擁有的下屬的能力。能否擁有一些真正的人才,是一個領導者能否走向成功的關鍵所在。

可以這樣說,人才是天地的精華,人才難得,尤其是在白手起家,人才不足的時候更是如此。創業難,得人才更難,得到棟梁之才更是難上加難。漢高祖劉邦若沒有韓信、蕭何、張良等人的盡心輔佐,就無法完成一統江山的大業;劉備若無諸葛亮,也不可能在群雄紛爭之中三分天下而占其一……從古至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這一切都體現出了一個棟梁之才對領導者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要吸引人才,方法很多,但始終都擺脫不了一個“誠”字,要待人以誠。這個“誠”可體現在諸多方麵,例如對自己孜孜以求的人才要保苦耐心,始終不溫不火,恭敬有禮,相信總有一天你會感動他的。

美國一家汽車輪胎公司的經理肯特先生,有一次在一家小酒館吃飯,無意中碰了一位喝得酩酊大醉的青年人,因而惹起了這位醉漢的不滿,對肯特大打出手。幸虧酒店領導的及時勸阻,肯特才得以脫身。

事後,肯特從店主人那裏了解到,這位青年就在附近的一家工廠工作,時常來他這裏酗酒。據說,他發明了一種能夠增強輪胎強度的技術,並且申請了專利,但是他尋找了好幾家生產汽車輪胎的廠家,要求他們購買他的專利,結果都掃興而歸,並且受到了他們的嘲弄,所以,他才感到懷才不遇,整日抑鬱不振,經常來這裏借酒澆愁。

肯特得知這些情況後,對這位青年的不敬毫不介意,並且決定聘請他來自己的公司做事。

一天早晨,他在工廠的門口等到了這位青年人,但這個青年人卻心灰意冷,不願向任何人談起他的發明,他也不理肯特,徑自去工廠幹活去了。

但是,肯特卻一直在工廠的大門口等候。

肯特從早上8點鍾一直等到了下午6點。這時,那個青年人走出廠門,沒想到這次他一見肯特的麵,便爽快地答應了與他合作的要求。原來在吃午飯的時候,那位青年人出來看見肯特在門口等著,便轉身回去了,但後來,他知道肯特一天不吃不喝,等了近10個小時,不禁動心了。

肯特也正是在求得這位年青人之後,才推出了新的汽車輪胎產品,從而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

通過此例,我們的領導者應該有所感悟:誠到深處情自現。不見誠字不見情。所以要做一個出色的領導者,隻有誠懇待人,寬於待人,才會獲得事業上的好夥伴,前進中的好幫手,才能真正地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之中立於不敗之地。

○瞞下等於欺下

作為領導對待下屬要用誠心,而不能搞欺騙、虛偽,這樣才能服人。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對眾大臣說過:“國家的滅亡,多數是由於奸佞之人一手造成的。”

於是就有人上書,請求鏟除那些奸佞之人。

唐太宗問裴矩說:“誰是奸臣?”

裴矩答道:“等陛下與眾位大臣議事的時候,您可以假裝發怒,試探一下。據理力爭、毫不屈從的便是剛直的人;而那些懼怕陛下的威嚴而曲意順從的就是奸臣。”

李世民說:“不要這樣做。按理說,君為水的源頭,而臣是水的支流。如果弄髒了水的源頭,卻想求得清潔的水流,世上哪裏會有這種事情呢?如果君主他自己就是個奸詐的人,怎麼能去指責臣子不正直呢?我如今要以至誠來對待天下的人。”

在這個故事裏,李世民恥於做那些通過耍弄權術,來欺騙下屬的事情,而是要求自己竭誠對待下屬。因此,李世民深為眾大臣、眾百姓信服,使他們對唐朝死心塌地。

康熙末年,有一個江南總督叫噶禮,這個總督不但貪婪,而且驕橫跋扈,尤其喜歡整治他人,自己則興災樂禍。

當時,蘇州知府陳鵬年,清廉剛正,對噶禮的言行不滿,經常與他的意見不同。噶禮為了報複、陷害他,就懷恨在心,尋找機會彈劾他,要將陳鵬年充軍到黑龍江去。康熙沒有同意這件事,因為他覺得陳鵬年很有才學,就調他到京城編修圖書,來避免二人的紛爭。

但是噶禮還是不善罷甘休,又密奏陳鵬年寫過一首“遊虎丘”的詩,說詩中有怨恨、不滿情緒,是對朝廷的不尊重,應當治他的罪,並將原詩附在奏章之上。

康熙當時雖說是年事已高,但仍然十分清醒。他仔細讀了陳鵬年的詩,並不覺得有什麼“怨恨悖謬之心”,再一看噶禮的密奏,他便明白噶禮是挾嫌整人。於是,他召集眾位大臣,當眾向大家宣布:噶禮總是喜歡惹是生非,陳鵬年稍有聲譽,噶禮便尋機陷害他。並將噶禮的密奏和陳鵬年的虎丘詩分之於眾。噶禮自討沒趣,窘困至極。

在這個故事裏,噶禮想陷害陳鵬年,但由於康熙竭誠對待下屬,終於發現了這些都是噶禮無中生有。因此,他批評了噶禮,而同時也令陳鵬年及其他各位大臣對自己更加信服。

春秋末年,晉國有個卿大夫叫趙簡子,他有兩頭心愛的白騾。

一天夜裏,住在廣門縣的小官陽城胥渠的仆人來到趙簡子的門前,敲門告訴說:“家臣胥渠生病了,醫生說:‘如果弄到白騾的肝吃了,病就能治好;如果弄不到的話,那就必死無疑。’”

負責通報的人進去稟告趙簡子。在一旁侍奉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聽到這件事,惱怒地說:“胥渠這家夥,竟然算計起主君的白騾來了。請允許我把他殺掉!”

趙簡子說:“殺人為的是使牲畜活命,不是太不仁義了嗎?而殺掉牲畜去求人活命,卻是仁愛的表現。”

於是喊廚師殺掉自騾,取出騾肝,送給陽城胥渠。

人們聽說後非常感動。後來,趙簡子攻打狄城。廣門縣的胥渠帶領軍隊參戰,左隊七百人,右隊七百人,都爭先登上了城頭,趙簡子大勝敵軍。

在這個故事裏,趙簡子家臣聽說陽城晉渠想用白騾的肝來治病,就想把他給殺掉。而此時趙簡子卻竭誠對待下屬,毅然殺掉自己心愛的白騾。正是他這種竭誠待下的精神,令百姓、將士深為信服。因此,在攻打狄城的時候,胥渠為他奮勇殺敵。

竭盡誠心去對待下屬,可以使原來不服你的下屬也會團結在你的周圍;若要用傲慢的態度對待下屬,那麼就是骨肉至親也會變成陌生人。

○贏得生前生後名

馮道根是南朝梁時的開國良將。《南史·馮道根傳》記載,梁武帝最初舉兵時,馮道根受命為先鋒,立了大功,但他每次征伐取得勝利後,從不自吹自擂。東漢初時的名將馮異在建立東漢王朝的戰爭中屢立功勳,然而他在每次戰爭後,總獨自躲在大樹下,而不像其他將領一樣,聚在一處爭說自己的功勞,因而贏得了“大樹將軍”的美稱。因此梁國的宰相沈約對梁武帝稱讚馮道根說:“此陛下之大樹將軍也!”功勞是客觀存在的,別人抹殺不掉,自己的吹噓也終是徒勞。曆史上,有不少居功自傲的人,最終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隻有那些繼承了謙虛美德的老實人“贏得生前身後名”,為人所津津樂道。

領導者在其工作的過程中,決不要輕易對自己的功勞大吹大擂。

據《戰國策·魏》記載,公叔座在戰勝韓、趙之後,辭謝了魏惠王出郊相迎和賜四百萬的獎賞,並指出:“使士卒不潰不散,強毅不屈,百折不撓的,正是吳起教導的影響,我沒有這水平;事前觀察了解複雜的地形,暗暗決定安排得失的力量,使全軍將士不迷惑的,是巴寧等人的出力;定立賞罰製度於前,使民誠信遵守於後,這是大王明文規定的法規;看到敵人可以進攻,就擊鼓進軍,不敢懈怠,這是我所做的。大王隻為我有這雙不敢懈怠的手賞賜我就行了。如果認為我有功,可我又有什麼功呢?”魏惠王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於是便尋找吳起的後人,並賞田二十萬,同時賜巴寧等人田地各十萬。並且通過這件事,他更加了解了公叔座。在君主麵前奪人之功、掠人之美並不是件難事,但能將功勞讓與他人卻實在是不容易,隻有真正正直、無私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不搞自吹自擂,作為領導者要時時刻刻謹記自己的職責,並給下屬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這是領導者必備的品質之一。

身為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的劉伯承雖然屢建戰功,但麵對人民的讚譽、頌揚,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龍海集戰鬥取得了重大的勝利之後,冀南黨政軍各界代表獻給了劉伯承一幅繡有“常勝將軍”字樣的匾,劉伯承卻非常謙遜地說:“說我是常勝將軍,我可不敢當。……在毛澤東、朱德總司令的領導下,在後方人民的支援下,我們隻是盡了自己所應盡的責任。這是黨的功、人民的功,我不敢貪天下之功。我隻是人民的勤務員。”劉伯承不貪天下之功據為已有,而把勝利歸功於人民,在備受褒獎的情況下,仍然忠誠於黨、服務於黨,在身居高位,身立大功的情形下,仍能保持自我約束的謙虛態度,無疑是值得稱道的。

每個人都不可以炫耀自己。領導者尤其不可以炫耀自己。你何時見過威嚴的老虎翹著尾巴走路?

領導者所處的地位,相對而言總比周圍的人要優越。別人對你本來就存有戒心。這種戒心是羨慕、嫉妒和畏懼的混合物。

你若炫耀自己,就是在強調你身上被人羨慕、嫉妒和畏懼的那些方麵,把羨慕推向嫉妒,把嫉妒推向憤恨,而往往與此同時,畏懼卻變成了輕視:

“這個自以為是的家夥,有什麼了不起!

領導者總是要代表企業和社會接觸的,社會上比較能夠接受的領導者的形象,是穩定的、有涵養的、虛懷若穀的。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把整個企業的情況籌劃於心中,而不至於亂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