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酸痛
30到40歲是每個人的黃金歲月,這段時間身體狀態、智慧程度都達到了一生中最巔峰的時候。40歲以後,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一些惱人的病痛便開始逐漸地滲透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給中來年人帶來困擾。足跟疼痛就是中老年人比較常見的足部病痛。所謂足跟痛,就是指行走或者站立的時候,足跟部出現的酸痛症狀。輕微的疼痛對我們的行動並不會產生什麼大礙。而嚴重的時候,足底則可能出現腫脹或皮膚增厚,疼痛感也會從足跟發散到整個足底甚至小腿,讓人無法行動。天氣寒冷的時候,疼痛感尤為劇烈。足底痛的病理是足跟部肌肉和肌腱的慢性勞損。不少人走路或運動的時候習慣於把身體重量都壓在足跟,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足跟勞損。年輕的時候因為身體素質好,疼痛感表現並不突出,到了中年以後,由於體質下降,足跟的勞損才會越來越明顯。由於足跟痛是長年累積的慢性病變,因此治療的過程也會比較緩慢。在諸多治療方法中,穴位按摩對於舒筋通絡有著強大功能,是最簡便有效的方法之一。足跟痛的按摩穴位有然穀、三陰交、金門、中封、太衝、照海和昆侖穴。然穀穴——然穀穴在足內側,取穴方法是首先找到足內踝前側下方的小骨骼突起,這塊骨叫做足舟骨,該突起下方1厘米處就是然穀穴。三陰交——三陰交在腳內踝上,取穴方法是腳內踝上四指寬處,脛骨內側邊緣後方。金門穴——金門穴位於腳背外側,取穴方法是外腳踝凸起前側邊緣正下方那塊骨頭(骰骨)的下緣處。中封穴——中封穴在腳背內側,取穴方法很簡單,就是腳內踝凸起前側的凹陷處。太衝穴——太衝穴在腳背上,位置與合穀穴基本對應。取穴方法是大腳趾和二腳趾趾骨接合處。照海穴——照海穴位於腳內踝上,取穴方法是內踝骨尖下方的凹陷處。昆侖穴——昆侖穴在腳踝外側,取穴方法是腳外踝骨尖後方凹陷處。針對上述穴位的按摩方法也不是直接按摩穴位,而是先在足底最痛點的地方開始用滾法按摩。大約10分鍾後,待足以有了溫度感以後再逐漸擴大按摩範圍,並在上述穴位處進行重點按摩。整個過程大約持續半小時左右即可。因為足跟痛屬於慢性病變,因此治療起來也要持之以恒,每天臨睡前都要按摩一次。堅持一個月左右才能有比較明顯的治療效果。
專家小貼士:若想增強治療效果,我們還應當做到如下幾點:
——突發疼痛的時候應當及時休息,減少腳跟承重。症狀緩解後,也應當避免久站和長途步行。
——選擇底部柔軟的鞋子,或者在鞋子中放置較厚的軟鞋墊,增大地麵對足跟的緩衝力。
——治療一段時間後,足跟痛即便沒有複發也不能懈怠,仍需堅持每天按摩。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