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到期,各國海軍開始建造比以前更大、裝備更強的驅逐艦,排水量接近或超過2000噸。英國的“部族”級,美國的“本森”級,日本的“陽炎”級,德國的“Z”級驅逐艦是這一時期驅逐艦的典型代表。根據戰爭需要,驅逐艦上增加了很多新型武器裝備,需要更多的水手來操作。尤其是當它擔負的任務日益廣泛,但是集群攻擊仍然是這些以魚雷、火炮為主要武器的驅逐艦的主要任務。
二戰前夕的驅逐艦排水量已達3500噸左右,航速也相應增至35~40節,成為當時最快的戰鬥艦艇。武器配備也逐漸增強,魚雷發射管由單管發展為雙聯,甚至五聯裝,艦炮由1~2門75毫米炮增至3~6門130毫米炮,作戰威力有很大提高。在此期間,英國利用“J”級驅逐艦的基本設計,不斷改進建造了14批驅逐艦;美國建造了113艘“弗萊徹”級驅逐艦。另外,由於飛機已經成為重要的海上突擊力量,防空能力對驅逐艦來說顯得更加重要,因此,日本和美國的驅逐艦都將部分主炮換成了輕型高炮,擔當艦隊防空警戒和雷達哨艦的任務,於是,加強防空火力的驅逐艦隨之出現,如日本的“秋月”級和英國的“戰鬥”級驅逐艦。1940年,雷達設備首次出現在美軍驅逐艦上,艦上起初有專門的雷達控製室,後來改成了作戰信息中心,可以收集和分析各種數據。美國海軍將一些驅逐艦改裝成“雷達警戒艦”,艦上裝備大量的雷達設備和通信器材,用以引導己方戰機飛向目標。到1945年,美國海軍最好的驅逐艦為“基林”級,排水量3500噸,裝有6門5英寸口徑主炮(3座雙聯裝)和10具魚雷發射管。美國海軍“基林”級驅逐艦一直服役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現在,世界上仍有其他一些國家在使用。二戰期間,各國還建造了很多造價低廉的小型驅逐艦,這種驅逐艦裝備的武器數量很少,但航程較遠,具有反潛能力,因此非常適於為船隊護航,所以被稱為護航驅逐艦。世界上最早的護航驅逐艦是英國皇家海軍的“狩獵”船,隨後美國、日本和意大利也都建造了類似的驅逐艦。
二、馬塔潘角的搏殺
1939年9月3日,德國入侵波蘭後的第二天,二戰中的首次驅逐艦戰役打響了,波蘭的“暴風”號驅逐艦將德國“馬斯”號驅逐艦擊傷。此後的幾個星期內,各國驅逐艦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其中,德國驅逐艦在大西洋水域執行布雷和襲擊商船的任務;英國驅逐艦則主要實施反潛作戰,襲擊德國的返航客船。美國驅逐艦在協助英軍進行壓製巡邏的同時,幫助英軍搜尋德國艦艇。1940年6月,意大利加入德國法西斯陣營後,戰爭擴大到地中海地區,雙方的驅逐艦在這個封閉的海域內展開了激烈搏殺。
這是一場被稱為小型日德蘭海戰的戰役。1941年3月26日深夜,意大利海軍在德國的要求下,派出一支特遣分艦隊,在德軍第10航空兵團的配合下,從意大利南部港口出發,駛向克裏特島海域,準備在英國運輸船隊開往希臘的途中進行截擊,企圖切斷這條海上交通線。分艦隊由新式戰列艦“維托裏奧·萬內托”號和8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組成,安傑洛·伊亞金諾海軍上將負責指揮。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次行動計劃已被英軍指揮部獲悉;英軍指揮部命令所有運輸船隊迅速返回基地,並從亞曆山大港和比雷埃夫斯港出動了由航空母艦“可畏”號和3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組成的分艦隊,由英軍地中海艦隊司令坎寧安上將指揮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