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自己
27歲那年我結婚了,步入了成家立業的人生階段,結束了數年居無定所的生活。一個家庭的建立需要兩個人共同經營,我體味到了婚後生活的甜蜜,平淡中也有浪花,感受著初為人夫和初為人父的喜悅與責任。男人三十而立,我希望在自己的保護下,我的女人和孩子能夠幸福安康。自小家境不富裕培養了我的獨立生活能力,因此我是一個懂得生活又會安排生活的人,對兒子更是嗬護備至。平時,我喜歡閱讀佛教書籍,我逐漸感悟到人皆有佛心,紅塵中也有一顆佛心以簡單的生活方式存在。學佛的日子使我少了一份聒噪多了一份安靜。中國式的家庭都期望喜結連理後能夠白頭到老,自己對婚姻的初衷亦如此——鍾愛一生,不離不棄。然而現實與理想之間存在殘酷的差距,兩個人真正生活到一起,因各自的性格和脾氣,以及對生活的態度不同,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不和諧音符,況且再深的愛也難經得住平淡的流年。譬如處理家務問題時就得講究藝術性和技巧性,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和體諒,心中珍藏的真愛才會化解生活中這些煩惱瑣事。婚姻中的兩個人好比是雕刻家,彼此都在精雕細琢著對方,力求完美。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不同。在羨慕別人夫妻恩愛、家庭美滿的同時,我深深體會到了好姻緣並非偶然,而是兩人懂得包容、懂得惜福、懂得妥協的結果。社會上所謂“七年之癢”印證到了我的婚姻實體上,因彼此矛盾激化使得我的家庭解體了。曾經的幸福和甜蜜已支離破碎,烙在心裏的隻是傷痕幾許。曾經的死生契闊、成子之說,如今變得事與願違,變得荒誕滑稽了。曾令兩家親人欣慰的美好的婚姻,卻因雙方的矛盾造成了不堪回首的遺憾。如今,太多人戀愛隻注重感覺,等到了分手的時候才發現感覺才是最虛無縹緲的。我也淪陷其中。婚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離婚對每一個曾經擁有婚姻生活的人來說都是傷心事,不管誰是誰非,有過痛苦就有過真情。離異後的我曾一度沮喪頹廢,時而衣冠楚楚行屍走肉般地出入歡場,時而沉迷牌局,將自己的心靈淹沒在嘈雜的麻將聲中。然而我永遠堅持著心中的責任,理智促使我每天必須真實地生活下去,那就是陪伴兒子健康成長,竭盡全力幫助他將來走上社會做個自食其力、坦坦蕩蕩的好兒男。我不希望因為自己的遺憾影響兒子的心智發展,更不願看到父母時時為我憂心忡忡。朋友們也曾直言不諱地問起我:你是這樣虔誠的佛教徒,你為什麼沒有顆容忍之心而要執意離婚呢?我也客觀地回答道,我非無情無義之人,性格的不合隻是離婚的托詞而已,原因是兩個人之間的愛已蕩然無存,即使我再勉強而對方態度毅然堅決,總不能在爭吵或冷戰或相互詆毀中過一輩子吧!人就怕死心,分手也許對兩個人都是最好的解脫。有句流行語說得很精辟:轉身背向你片刻就是無緣。誰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對他人來說眼睛是釋放淚水的出口,對我而言則是奢侈品,它幻化成內心的糾結和苦悶。我在一個人的孤寂中卻執著一份堅強,一邊遐想著願景一邊哀怨人生苦短,無數次的自我安慰中隻有自己可以拯救自己。人生充滿坎坷,麵臨求學、就業、成家、生老病死的痛苦,更何況是在競爭力如此大的社會環境中求生存?活著當真不易。生命賦予人的神聖就在於堅持,去珍惜生命,努力去做有意義的事情來完善自己的人生。我的婚姻失敗了,可我揶揄地認為我的人生卻因這樣而顯得動容。每個人的婚姻如同一次另類的旅途,曾經夢裏花開花落知多少?曾經寂寞的旅途誰又能明了?隻有切身經曆了才會真正懂得情感和生活。我非常喜歡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離婚對我是另一種人生體驗,雖然有太多的酸楚和無奈,但是我相信揮別錯的才會與對的相遇。我不想也不願尷尬的歲月變得猥瑣,我將勇敢地背負著行囊,徒步尋找生活的真諦。我秉承率真的個性,在工作中亦如此。我單純地認為隻要憑良心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不曾熱心於其他事情,更厭惡搬弄是非、拉幫結派、鉤心鬥角。細想起來,這也恰恰說明了我的不成熟,不懂得圓滑處世,寧願固執己見被人誤解,寧願堅信吃虧是福,固執地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離異後,我的個性變得不那麼偏激了,漸漸地學會豁達、學會寬容別人、學會淡忘所有的怨恨、學會微笑著麵對人和事,全心全意地照顧兒子,我不能再讓他幼小的心靈受到無辜的傷害。我的生活沒有因為離婚而變得糟糕,更沒有被挫折打倒而迷失,保持良好的心態換取本應自如淡定的生活,這或許也是以離婚為代價的精神升華吧。我懂得了要學會放下,放下不是逃遁,隻有放下了妄執,才能獲得輕鬆和快樂。婚姻亦如果實,果實無非是結果,而真正的婚姻給予每個人的是一種領悟,對自己、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