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 宗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至隋唐始臻極盛,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曆史了。佛教在中國的廣宣也曆經了大大小小的波折,甚至是空前的劫數,曆史也真實地記載了曾有過的幾次大規模滅佛運動。但是曆代的高僧大德在弘揚佛法的同時不斷完善了佛學道德、僧侶品行、法規戒律,以及佛學的管理、教育、學術交流等,佛教傳入中國後已儼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體係。禪學是古印度佛教中的一支宗派,其初祖是摩訶迦葉,緣起禪門公案“拈花微笑”的典故,講述了釋迦牟尼佛對迦葉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印心之法。”中國在南朝梁武帝時,達摩從天竺來中國傳禪法,在嵩山麵壁九年,創立了中國禪宗,其定學有著高深的修養,後世尊稱為中土禪宗的初祖。佛教曆史記載了般若波羅蜜多一係列的佛經到公元3世紀傳入中國後為中國禪宗的形成奠定了哲學基礎。禪宗把印度佛教出世的姿態、入世的精神與中國傳統入世的姿態、出世的精神完美地結合到一起,並融入到主流社會中,以儒治世,以佛治心,特別是被當時的士大夫們所青睞和推崇。也可以理解為禪宗是把中國本土的清靜無為、修身養性的道家和崇尚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兩大思想體係的精髓有機地結合起來了。所以,佛教在中國的成長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完美的內外兼修的人格道德體係,也是因為禪宗的佛學理論體係融合了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倫理,使它更加適合中國人接受和學習。以至在漢傳佛教中禪宗的形成成為了中國佛教的一枝獨秀,其影響力和地位顯赫。尤其是在六祖慧能頓教法門之後,禪宗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鬥轉星移之間禪宗不斷改變傳法方式進而演變成了五宗七,在中國佛學的曆史中稱之為“五花七葉”。特別是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大係,將慧能的法門傳承了千年,後經馬祖道一等大師的踐行和開拓,禪宗形成了非常獨特的山林佛教風格,其叢林製度和亦農亦禪的宗風形成了佛教中國化的特征,開創了具有中國佛教文化的新時代。
什麼是禪?禪師們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錯。”禪,甚至被人誤解是空虛不實的。禪學者說,禪隻能意會不可言傳。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水是水,見水不是水,禪意是指向同一種心境。我們習禪時盡管保持一顆“不知道”的心,無心即是道,這樣才會更為自然地修習禪學。禪宗的主要修行方式是禪定,禪定即打坐入定,心念不起自性不動,是“息心禪定,入境觀行”的修行法門,是一種不散不亂的專注狀態,沒有一顆清淨心是不能完全做到禪定的,坐禪習定住心看淨求得般若智慧。佛經講到菩提即是煩惱,煩惱沒有了智慧便產生了。什麼是佛智?佛經偈語“世智辯聰”講到,當把煩惱恢複成智慧,把妄想分別執著除掉就是智慧,智慧是佛的最高造詣而且全能全有不生不滅。我們如何修智慧?這裏我還是借用南懷瑾先生對佛法智慧的論述:佛學是一門智慧學,它全方位透視心靈,層層剝離思維塵垢,使人的智慧重現異光。一個人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認識的深度與處理達到了一個水準就是在修智慧,在修行中想法越是單純智慧越是清明。禪宗也多以活潑生動的公案或祖師的“話頭”、“語錄”、禪問的“機鋒”來闡釋智慧。禪門公案“手指月亮”闡述了六祖慧能的禪宗思想,明心見性,以心見心,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真理與文字無關。禪宗能夠在中國興盛不衰並成為佛教影響最大的一宗,六祖慧能居功至偉,他將一種避世的禪和形式嚴密的禪法摒棄,把禪帶入俗世,破除了避世修禪的形式,創立了“性體空寂”的體係,印證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博大精深的佛學理念。其《壇經》是六祖慧能的思想精髓,是三藏十二部佛教典籍中唯一一部由中國人講述的佛說,成為了禪宗宗經,成為曆代傳法立宗的根本之作了。如今中國的禪宗已經影響到了日本、韓國、印度等國,成為了世界性的中國佛教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