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禪
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城市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承受的競爭壓力和責任越來越大,生活中需要有一種精神或信仰來支持、慰藉自己。我推崇一個方式就是生活禪,生活處處皆是禪,以一顆平常心去麵對我們煩瑣的工作和勞頓的生活,並勇敢麵對災難困境和疾苦病痛。在我看來紅塵中的修行就更顯艱難,難在堅持貴在堅持,因為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內修心境求精進,外修行為求正道。“大隱於市,小隱於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印證了禪修語錄“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淨心守誌,可會至道”、“有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刹那間”。我認識了不少善知識,向他們學習了佛理,“在紅塵中修行的艱難是不被世俗一切所動搖,不邪見,不妄動的禪審見,心馬常馳奔,恒勵修難製,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修行關鍵也著落在一顆“禪心”上,處世即做人,做人必當處世。
每年公休假我都選在兒子的假期,帶著他一起去旅遊。這時,我會暫時卸下所有精神包袱和身心雜念,陶冶在山水情趣中,遊曆四方,尋找屬於塵世中的空靈感。我亦把每一次的旅行當做一次親子教育,帶兒子遊覽名勝領略文化。有時候我覺得虧欠孩子,因沒有給他一個完整的家,可以讓他在同一屋簷下享受父母的關注和疼愛,因此,我會更加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我不斷培養自己坦然處世的態度,摒棄怯弱和自卑,曆練心智。雖然現實生活中的我過得並不如意,但我相信在似錦的春天裏總有那為我開放的花朵,我要懂得去敞開胸襟去自我欣賞。簡單的生活並非了無趣味,簡單的生活中包括獨立和大氣的品質,簡單之中一切都是因緣,我和兒子作為父子的因緣、我和兒子以一個單親家庭生活的因緣,這個因緣也許是上蒼有意給予我們爺倆兒的,以這種生活方式來磨礪我們的意誌,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中殘缺的美。我也清楚明白這個道理,在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我修習的生活禪最主要的內容就是愛心和責任心。平日裏我對孩子的教育也感到頭疼和棘手,城市的孩子有種莫名的優越感,即不懂得珍惜眼前。家庭生活中,我要飾演好嚴父和慈母兩個角色,這確實不易。單親家庭的孩子比較敏感和情緒化,管嚴了會激發他的逆反心理,管鬆了容易導致他自我渙散、任性的習性,孩子畢竟處在一個懵懵懂懂的成長期,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必須注重循序漸進,並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我意識到了教育好孩子重點是品德培養和心身健康,其次是培養孩子一生受用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其他方麵就順其自然切勿操之過急。一個很有素養的朋友曾經告訴我,索取甚少才容易滿足,正因為滿足才有了歡樂,所以他能笑傲人生。我不去奢望享受塵世中被美化了的現實生活,而是以平淡的心情去看待世間無常事。這並非說明一個人對生活、對人生失去了理想和鬥誌,而是體現了一種更為堅持、更為樸素的生活狀態。
宗教是一種思想,體現的是一種意識形態,提供的是一種虛幻的真實。佛學是宗教家族中的一分子,講究因果輪回,追求不死的永恒,解脫人間的種種煩惱。禪學將佛學理念表現得更為浪漫化、思想化,即“禪無門,虛空在”。禪門公案中六祖慧能所言“無相修行,長伸兩腳臥即是修行”,就是生活禪的自然寫照。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樣去修行生活禪呢?生活即思想,做人處事都是生活禪的理念。吃飯、穿衣、睡覺、工作、學習、交友等一切自然行為都是生活禪的實踐行為,生活禪是將內心深微的禪學精神融入到修行之中。那麼,好的修習方法又是什麼呢?對於學佛的人來說如今已經有很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了,書籍、磁帶、影像、互聯網上禪宗禪師和密宗上師的講壇,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學佛的人可以盡可能地依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這裏不是闡述佛教理論對一禪、二禪、三禪、四禪等的禪定概念,我個人認為修行中重要的是修習禪定,禪定從“大思想”上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思緒,一種對人生實踐的方法,禪定是對人生哲學及整個宇宙的理解和認知;禪定從“小思想”上可以理解為自我修養的培養,隻見自己的錯誤不見他人的是非善惡。修行中以毅力和意誌為戒律,視痛苦為人生的錘煉,用光明的思維直麵人生。再次是修習坐禪,坐禪即是心力或念力集中於某一個抽象或具象的念頭而來,在行、坐、立、臥的任何姿勢可能生發禪的反應,發揮超出平常人的智力和毅力,與坐禪功能相應。坐禪的功用在於能使我們意誌堅強,改變氣質,改生理上的健康,心靈上收獲自由或新的認知,掃除欲望,將妄想的貪念層層剝去,逐漸深入到開悟智慧。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在坐禪中要達到“觀止”的境界:“觀”就是自然地調整坐姿呼吸調心生注,“止”就是心的安定和靜止,身心合一地入禪定。坐禪是內心解脫的最好的方式,體現的是定慧雙修的作用。我認為,修禪也好,學佛也好,不能簡單地說去追求一個什麼樣的境界,境界這一詞帶有分別和執念,學佛最終要達到空性,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忘我狀態,不過,但凡能做到這樣狀態的亦是聖賢之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