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道
佛法即是心法,平常心就是道。真正的佛法是超越宗教超越哲學超越一切形態之上的。禪宗五祖弘忍曾告訴六祖慧能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就是說如果不知道種種妄想、煩思之源本自內心而去外界尋找清淨,無論學到多少修行方法都是無用的。當今時代,生活中修身養性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學佛參禪可以洗滌內心的塵垢明了是非大徹大悟。當我們心生困擾或處於逆境的時候,可以以佛的精神引導我們以正確的思想和態度去接受去忍耐去改變現狀,尤其是處在煩惱時努力做到收攝六根自淨其意。又如,當我們在踏實做人勤勞做事而得不到公正待遇,卻看見身邊的人不勞而獲或者是以卑劣的途徑獲得利益生活照樣富裕驕奢的時候,麵對這樣的善惡現象我們不去憤世嫉俗而是堅定的去做好自己,以自己的品行去影響身邊的人。在生活中做個真正的好人其實就是最簡單的修行,做個真正的好人就是在做功德。禪宗也講到,自性自度出世度人即佛。現代社會經濟發達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但是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爾虞我詐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為富不仁,權勢熏天作威作福,公德與公理的喪失,人與人之間冷漠猜忌以怨報怨的社會現象反而越來越顯著了,加之對社會教育、醫療、就業、勞工製度不公等等社會現象的抱怨不絕於耳,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疑惑自己曾經執著的信仰陷到一個迷惑狀態。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正信信仰呢?正信是對佛法僧為信仰的對象,正信不是迷信,不是邪正不分似是而非不合情理失去自我,是堅定信念堅守意誌的執著。學習佛法相信輪回因果,禮佛敬道安之若素。托克維爾曾說,對一個社會的正常秩序而言,相信輪回觀念的人要比那些唯理主義物質主義者好無數倍,他們更懂得用良心去說話做事。所以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即使會有很多的業障來幹擾我們,我們也不要去懷疑間斷氣餒。
佛學中無論是天台宗、淨土宗、禪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法相宗,還是密宗等宗派都是以心靈開悟成佛的教義,尋找自我住淨內心的世界,佛教傳教的本質始終是恒順眾生通達民性化育人心。佛經道: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修行不是要一行深入,是不會被一宗一派的修行法門所鉗製,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且門門相通。我一直認為作為一個信仰者或修行者確定選擇哪門修行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順應自己的一顆“心”來,順應自己冥冥之中的慧根和緣分來。生活皆是佛法。在當今一個處於特別物質的年代,懷有慈悲心做慈悲的事,因緣和合乃善存善果的成就。即便你選擇修行的方式是中國古老的道家思想,修行清淨無為崇尚道德亦然如此,修行中萬法歸一殊途同歸。修行首先做到內心修正外敬他人的品質。修行之中我們要懂得自尊自重,不要肆意貶低或詆毀別人,對有德者對正直的神我們都要去尊敬,這也是正信者所應具備的品格。佛經中論述佛是覺悟者,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未來佛。成就佛道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我把佛的內涵概括為學佛和禮佛,對佛陀和佛經首先是有了敬畏之心才會有虔誠之心。學佛和禮佛都需要自我堅定而艱辛的修行,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逐漸達到自我覺悟。人活著,就是修行。數年來,我選擇禪宗作為我人生中的修行之道,提倡生活禪作為習禪的方法,一路走來實實在在地觸動了我的心靈,提升了我的品行,修正了我的人生思想和行為,使我的人生逐漸厚重起來。
進入21世紀以來,在我朝山禮佛之際我自豪地遊曆祖國婀娜多嬌的大好河山,欣喜寺廟殿宇的規模日益宏偉,熱烈地感受著宗教事業的蓬勃發展和民眾的信仰自由。中國的各大名山都以開發振興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支柱來發展當地的經濟,我們的旅遊環境和禮佛的環境日益完美。但是我同時也見到了變質流俗的佛教現象,可能是我管中窺豹,主觀上小題大做了,這也僅是出自我個人的擔憂而已。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俗之中,佛學中“空”的修行教義和追求“空”的修行境界已被某些寺廟和僧尼隨之世俗化物質化了。從經濟的發達上看,物質的社會更有利於社會的經濟發展和財富的創造,從精神世界的追求上看,佛教是修煉心靈的文化,寺廟和僧侶更能體現出的是修養和修為。所以無論是出家人或信仰者,在學佛和禮佛中要更加注重自己的德行。近幾年裏兩次去九華山,目睹了兩件實事,一次是在傍晚見到幾個年輕的僧人吃鹵菜,一次是在拜經台見僧人揮起棍棒和遊客打架。我們理解出家人也是人,也有憤怒和委屈的時候,但是在佛教聖地其行為激怒了眾多遊客也著實令香客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