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禪心9(1 / 1)

禪 茶

我的生活中有一個重要的習慣,那就是喝茶。小時候社會物質匱乏,完全沒有現在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的飲品,更沒有提倡營養學這一學說。記得也是在12歲那年,口幹舌燥的我從學校跑回家,見桌上有一壺茶,急忙倒出來一口氣咕嚕咕嚕地喝下,雖覺苦澀但餘後唇齒間有一絲清涼甘甜,也就是這一次偶然的喝茶使我與茶結緣。那個年代是計劃經濟時代,市場不繁榮,喝茶根本談不上是因自己的喜好去選擇的。大人們在百貨商店裏稱上半斤或二兩茉莉花茶或雲片存放在家裏是專門招待客人的。從那時起但凡家裏有茶葉我就會泡上一杯歡喜得不得了,父母因此也沒少數落我。年少不經事的我當時隻是喝茶,不懂飲茶、品茗的道理,不像現在可以享受茶給我帶來的幸福和喜悅,能夠從品茗的閑情雅致中領悟出茶的文化和茶的精神,欣喜地去感受茶的豐富內涵。長大了進入了高中,因忙於功課並沒有很多的時間和經濟條件去享受喝茶的快樂,但是隻要休息或到親戚朋友家裏我就會毫不客氣地要喝茶。當時喝茶就是喜歡聞茶的清香,喜歡茶葉在杯子裏晶瑩碧綠、輕盈舒展的感覺。那個時候也慢慢懂得了喝茶是有利於身心健康的常識。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市場經濟日益繁榮,不知何時一夜間商店裏擺設出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茶葉,其包裝日見豪華,價格也日見高漲,喜好喝茶的人可以自由選購了。那時起,我從一個對茶懵懂無知的喝茶少年慢慢成長為一個會品茗的青年了。飲茶,清新明朗;飲茶,清神明誌。我鍾情杭州的龍井和湖北恩施的采花、五峰芽毛尖、富硒茶;喜歡福建的鐵觀音;喜歡雲南的普洱;喜歡台灣的高山茶,用紫砂壺泡上一杯,凝神觀察它的形色,酣暢它的韻味。品茗,把我帶入了恬靜悠然的意境之中。飲茶如同側視自己的性格,因自己喜好品茗,茶不再僅僅是消費和消遣的物品。千百年來,中國的茶士們早已將茶提升到了茶文化的境界,茶文化中蘊涵著“正、清、和、雅”的人文情懷。

我在30歲以後,在喝茶中漸漸體會到了茶是“清虛之物”,常飲使人心靜,“清風渴吻露,無心不飲茶”。這與禪學的無我抑製欲望的精神相通。喝茶可以讓人在享受生活情趣中體現生活禪的意義。聖嚴法師曾說人生即是苦報,業不重不生娑婆,障不重不為凡人。所以法師說隻要肯修行,你的心也就趨近於佛法的戒定慧,如果不修行,你的心就會和三惡道的貪嗔癡相印。人非聖賢,在我們生存的大環境裏,人的心抵禦不了太多的邪惡和誘惑的侵蝕,生活中主觀唯心的行為和客觀殘酷的現實無不在曆練每一個人的心智,我們的心在不斷修煉定力,在不斷尋找安頓心身的家園。人的心的確是個神奇的東西,與生命共呼吸共存亡。人心猶如一對孿生兄弟,一個叫天使,一個叫魔鬼。善惡相生相克,善者善心,惡者心魔。人的心隻有擺脫欲望、愚執、妄想、貪婪、癡憎等等惡念,去惡揚善,回歸自性光明。茶,苦澀中有甜,離苦得樂是禪茶一體最好的詮釋,禪茶的融合成為了禪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對於生活中的我們來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同一杯沏好的茶,一目了然茶的優劣,在禪茶一體的精神世界中可以體味到“淨有淨報,濁有濁報”的佛理,可以體味到“了心悟性,俗而即僧”的灑脫。如今,茶已伴隨我步入了中年,我對茶的感情一如既往更是難舍難分,幾乎是一日一茶。茶已經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裏,茶使我通體舒暢,是我精神生活的依托。佛如茶,道似酒。當我焚上沉香泡上一壺茶和家人朋友把盞相敬時,茶已經化育成了優化身心氣質的醍醐甘露,此刻的我已經領悟到了“樸素見性、安詳修身、無我靜慮”的禪精神和“和、靜、怡、真”的茶道精神相結合的“眾緣和合所生”的情意。那份“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的情愫早已跳躍塵世將我的心靈洗滌。與茶的清淨致和結緣,禪茶文化不僅起到了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和諧自他關係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弘揚禪茶文化的社會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