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 執
每個人的成長伴隨著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經人生百態,嚼人生百味。處在順境中的人難免意氣風發,一時得意忘形迷失了生活的方向;處在逆境中的人難免頹廢墮落,一時萬念俱灰陷入了人生低穀。偏執是一個人個性最為直接的表現。在每個人的人生中,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將會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也因固執己見等個性稟賦,產生了得失。有時候因為偏執,不得不為成長買單;得失之後,才慢慢學會成熟起來。偏執無可厚非。但是,惡劣的偏執讓人走入極端,甚至是因為偏執的性情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慘痛代價。如果是這樣,偏執就上升到一個如何去完善人格的人生哲學意識範疇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完善人格可以從倡導內外兼修的儒學、終極品德自我完善的中庸之道的倫理中獲得,完善人格也是中國人傳承古今聖賢精神的使命。在當今競爭力激烈、生活節奏瞬息萬變的社會裏,麵對生活的種種壓力,我們心身承擔著重重的負荷。麵對突如其來的困惑和磨難,我們不僅依靠自己的意誌和膽識,得到親人朋友乃至社會的熱忱幫助,更主要的是提升個人的修為。我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求內比求外更為重要。
這裏,我闡述的是參禪悟性的心得。通過參禪實現完善人格,靜空自性,放棄我執,回歸自然,達到清淨性海的心理狀態。禪宗的思想文化等方麵影響著我們選擇正確的入世方法。偏執沒有了,智慧顯露了。因此,修習禪宗是修正為人處世的行為。參禪是修煉智慧的一個方法和途徑。當你堅持這個具有樸素情懷的修行法門,相信能夠帶給你意想不到的人生變化。所以說,修行不是迷惑,更不是愚昧的迷信。
智慧是穩定的意識行為。修行般若智慧是一個長期的積累和沉澱的過程。智慧的內涵極其豐富,表現卻很立體:可以是一種思想、一種品質、一種氣概、一種美麗、一種莊嚴、一種震懾、一種力量、一種完美、還有自尊……智慧所向披靡,無所不達。一個人一旦具備了智慧,減少或消除了原有偏執的個性,對他人對社會心生感恩和包容,有了獲取結緣的平和之心。修行智慧是為了我們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修煉到一個不偏不倚、至情至理的為人處世之道,用智慧觀達天下,享受美好如初的生活。所以我說,修行是通達智慧的必由之路。